忠誠履職 守護萬家燈火
中國人民警察節到來之際,走近基層民警、傾(qing) 聽從(cong) 警故事——
忠誠履職 守護萬(wan) 家燈火
人民警察隊伍是一支有著光榮傳(chuan) 統和優(you) 良作風的隊伍,是一支英雄輩出、正氣浩然的隊伍,也是和平年代犧牲最多、奉獻最大的隊伍。2021年,全國公安機關(guan) 共有261名民警、131名輔警因公犧牲,4375名民警、3420名輔警因公負傷(shang) 。
在打擊犯罪、保護群眾(zhong) 的關(guan) 鍵時刻,他們(men) 衝(chong) 鋒在前、能拚善贏;在重大安保任務麵前,他們(men) 不辭辛勞、連續奮戰;在平凡崗位上,他們(men) 辛勤工作、擔當作為(wei) 。廣大基層民警用警鈴響起時的聞令而動、險情來臨(lin) 時的挺身而出,默默守護著萬(wan) 家燈火,為(wei) 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做出不懈努力。
今天是第二個(ge) 中國人民警察節。本報記者采訪基層民警,展現他們(men) 日常工作的點滴收獲,呈現他們(men) 堅定理想信念、堅守責任擔當、錘煉過硬本領、磨煉紀律作風的從(cong) 警故事。
烏(wu) 魯木齊鐵路公安處民警
風雪中,巡護線路安全
本報記者 張天培
“快把繩子係上,大風要來了!”烏(wu) 魯木齊鐵路公安處貨場派出所副所長梁稀扯著嗓子大聲喊著。
正在鐵路沿線巡查的民警趕緊把準備好的繩子拿出來,幾個(ge) 人綁在一起,生怕一陣大風就把人卷跑了。
在貨場派出所,民警有兩(liang) 樣“秘密武器”,第一個(ge) 就是繩子。“達阪城老風口,大風小風天天有,小風刮歪樹,大風飛石頭。”貨場派出所位於(yu) 遠近聞名的三十裏風區老風口處,一年當中,8級以上的大風達到300多天,12級大風說刮就刮,運行中的列車都需要在沿線停輪避風。
“剛來的時候對大風沒什麽(me) 概念,在風裏沒少摔跟頭。”27歲的派出所民警菅榮斌回想起剛來時的窘境,顯露出一絲(si) 尷尬。來到達阪城警務區工作3年多了,怎麽(me) 在大風中保護自己,怎麽(me) 在大風中開展工作,菅榮斌早已駕輕就熟。
貨場派出所下轄的烏(wu) 拉泊警務區冬季雪大,巡邏時警車容易陷到雪裏出不來。這時,民警們(men) 會(hui) 下車拿出第二個(ge) “秘密武器”——鐵鍬,一鏟子一鏟子地把雪挖開。挖累了,喘口氣,啃兩(liang) 口饢,繼續幹。車子挖出來了,他們(men) 趕緊開上車繼續巡邏。
“3359公裏線路北側(ce) 沒事,3360公裏線路兩(liang) 側(ce) 沒事……”病床上的鹽湖警務區民警李衛國嘴裏一直念叨著。前一天,當地刮起了10級大風,由於(yu) 氣溫過低,李衛國血壓突然升高,暈了過去。醒來之後,李衛國惦記的還是線路安全。蘭(lan) 新鐵路線、蘭(lan) 新客專(zhuan) 線、中歐班列從(cong) 這裏穿過,由於(yu) 地理位置特殊,貨場派出所確保列車安全行駛的意義(yi) 重大。“越是惡劣的天氣,我們(men) 越要出去巡查線路。”貨場派出所所長王剛說。
在這三十裏風區,每到夜深,他們(men) 肩上那盞閃爍的警燈,就是線路安全的象征。
黑龍江哈爾濱市公安局民警陳亮
社區裏,解開群眾(zhong) 心結
本報記者 張藝開
“我得去澆個(ge) 花,給貓喂個(ge) 食。”晚上7點,零下20攝氏度,陳亮裹緊大衣,搓著手準備出門。
“終於(yu) 下班回家了?”同事問道。“我這是要去別人家。”陳亮笑聲爽朗。作為(wei)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公安局道外分局東(dong) 萊街派出所副所長,這樣的節奏,已是他的工作日常。
幫轄區群眾(zhong) 介紹工作、尋人尋物、調解矛盾……時間長了,不少居民都給陳亮留下備用鑰匙,方便民警入戶幫忙。
“這不,孟大娘在外省一時半會(hui) 兒(er) 回不來,前天打來電話,拜托我們(men) 隔三差五上她家裏看看。”從(cong) 警18年來,腳下的社區小巷,陳亮不知走了多少遍。從(cong) “陳警官”“小陳”到“亮子”,他直言:肩上的擔子重了,臉上的皺紋多了,居民們(men) 對他的稱呼親(qin) 了。
走進陳亮警務室,書(shu) 架上三四本心理學書(shu) 籍滿是勾畫,幾本筆記密密麻麻。幾年前,陳亮自費報名了心理學係列課程,自學心理學。陳亮說:“調處民事糾紛時,要動腦動情,沒知識不行。”
一次夜裏出警,還未進居民樓,一陣惡臭襲來。原來,樓上的雜物堵了下水管道,廁所返水,淹了一樓。
“今天不給我賠利索,誰也別想走!”樓上樓下吵作一團。發現自己連話都插不上,陳亮知道,當時雙方的情緒需要宣泄,便默默挽起袖口,將堵塞物一點點掏出來。兩(liang) 家人見狀,同時安靜了下來,拿起了清掃工具。後來,在陳亮勸說下,兩(liang) 家人化解了矛盾。
每每有這樣的出警案例,陳亮回來後都會(hui) 和年輕同事們(men) 分析問題、複盤方法。陌生人一時衝(chong) 動、熟人間心存誤會(hui) ……他將遇到的事情分門別類,有針對性地總結工作方法。
雖然工作裏都是這樣的家長裏短、雞毛蒜皮,但陳亮覺得,“解開群眾(zhong) 心結,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重慶市公安局打拐民警樊勁鬆
千萬(wan) 裏,我們(men) 帶你回家
本報記者 常碧羅
樊勁鬆的手機裏,存著很多孩子的照片。“你看這個(ge) ,和他爸爸長得多像,前不久在外省找到了。”老樊的話裏,有自豪,也有心疼。
作為(wei) 重慶市公安局刑偵(zhen) 總隊拐賣案件偵(zhen) 查支隊支隊長,樊勁鬆參與(yu) 偵(zhen) 破涉拐案件300餘(yu) 起,解救被拐騙拐賣婦女兒(er) 童400餘(yu) 人,抓獲犯罪嫌疑人600餘(yu) 名……一串串數字的背後,是樊勁鬆和同事們(men) 20餘(yu) 年打拐的辛勤付出。樊勁鬆說:“打拐不是統計調查的一排數據,而是家長們(men) 期盼的眼神,而我們(men) 正是這些家庭的希望。”
讓老樊記憶猶新的,是他破獲的第一起拐賣兒(er) 童案件。2003年,在重慶市城口縣,一個(ge) 小孩被抱走,多次倒手後被賣到了外省。老樊拿著孩子的照片,夜以繼日摸排走訪。得知孩子在河北的線索,老樊立刻前往。“娃兒(er) 的模樣已經刻在我和同事腦子裏。”在河北省一個(ge) 農(nong) 戶院裏,正在啃饅頭的小孩抬起頭,老樊愣了一下,“沒錯,是這個(ge) 娃兒(er) 。”
如今,老樊找孩子的足跡,遍布全國多數省份,說話間,老樊打開微博,“回家旅程”映入眼簾。“這就是我。”老樊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有了微博,經常會(hui) 收到網友的私信。”線上線下的聯動宣傳(chuan) ,讓更多家庭團聚。經常接打尋親(qin) 家長的電話,老樊的手機不知道壞了多少個(ge) 。他的工作,細致而繁忙。在老樊和同事的微信聊天記錄裏,時間總是指向夜裏零點。
“孩子找到後,以前經手的老警察也會(hui) 來看看,看了後,心裏的石頭才落了地。”看到同事們(men) 如釋重負的笑臉,聽到尋親(qin) 家長們(men) 的感謝,老樊說,“這就是我們(men) 一定要把娃兒(er) 找回來的動力。”
江西新餘(yu) 市公安局交警郭峰一家
當警察,祖孫三代接力
本報記者 楊顏菲
“我們(men) 一家三代都是警察。”指著手機上的合影,江西省新餘(yu) 市公安局交警支隊政委郭峰麵露驕傲。照片中,郭峰與(yu) 父親(qin) 、兒(er) 子身著各自年代的警服,神采奕奕。
大小不一的瓶瓶罐罐、顏色不同的化學試劑、密密麻麻寫(xie) 滿字的筆記本……耳濡目染下,郭峰從(cong) 小就對父親(qin) 郭照坤從(cong) 事的工作充滿了興(xing) 趣。1985年,大學畢業(ye) 後,郭峰來到新餘(yu) 市公安局刑警支隊,開始了自己的警察生涯。穿上警服的那天,父親(qin) 仔細叮囑他:“努力工作,要當好警察。”
前些年,郭峰參與(yu) 調查了許多涉黑案件。偵(zhen) 辦涉黑案件期間,他食不下咽、夜不能寐,整天琢磨著破案線索。直到撥開層層迷霧,一步步摸排走訪、調查取證,最終搗毀了一個(ge) 盤踞當地多年的犯罪團夥(huo) 。“人抓到後,我蒙頭睡了一大覺。”郭峰回憶。
在此前近30年的刑警生涯裏,郭峰偵(zhen) 破重特大刑事案件800餘(yu) 起,抓獲重特大逃犯500餘(yu) 名,被授予全國特級優(you) 秀人民警察榮譽稱號。
2015年,兒(er) 子郭昊也成了一名警察。去年大年夜,郭峰給沒回家的兒(er) 子打去視頻電話,隻聽“叮——”的一聲,兒(er) 子拒接了。“抓人,逃逸。”兒(er) 子傳(chuan) 來四字消息,已經習(xi) 慣了警察生活的郭峰心頭依舊一緊。“小時候我總是找不到我爸,現在他老聯係不到我。”郭昊的笑容裏有絲(si) 絲(si) 苦澀。
這些年,隨著技術進步,郭照坤已經不太理解大數據、視頻監控、犯罪畫像等名詞,但他相信,“當警察就要為(wei) 人民服務,這是不會(hui) 改變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