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傾杯樂》 今人對唐人的深情探訪
朱紅
撥子在裝飾有捍撥的琵琶上劃過,音聲明亮,那是白居易潯陽江頭聽過的“大珠小珠落玉盤”;對舞的女子快速旋轉,衣裙飄飄,胡旋舞的節奏張弛相續——不久前在上音歌劇院上演的這一場《絲(si) 路之樂(le) ·唐韻回響》音樂(le) 會(hui) ,是上音人在大量音樂(le) 文獻和傳(chuan) 世、出土文物的研究基礎上,以精心複原的唐代樂(le) 器,編配古樂(le) ,並結合多媒體(ti) 設計,所呈現的一場精彩的唐代樂(le) 舞盛宴。
時隔千餘(yu) 年,唐樂(le) 唐舞究竟如何,重現絕非易事,宋人在筆記《碧雞漫誌》中就已提及唐代《霓裳羽衣曲》等樂(le) 曲創作流傳(chuan) 的多種說法。多年來,上海音樂(le) 學院有學者們(men) 如葉棟、陳應時、何昌林、趙曉生、應有勤等對唐代音樂(le) 持續研究。其中趙維平教授多次海外訪學,對留存的唐代樂(le) 器樂(le) 譜著力深耕,搜集了近兩(liang) 萬(wan) 頁高清古樂(le) 譜,探究古樂(le) 的旋律、音高與(yu) 節奏,並帶領團隊比照文物尺寸和材質,複製了諸如四弦曲項琵琶、五弦直項琵琶等三十餘(yu) 件唐代樂(le) 器。正是在對上百種海外現存樂(le) 譜的拍譯、題解中,在對敦煌壁畫、出土文物的揣摩懸想中,唐代音樂(le) 的絲(si) 竹之美、樂(le) 舞的氣韻生動,才越過千年時光,在觀眾(zhong) 眼前閃耀出大唐的光輝。
這台音樂(le) 會(hui) 的演出目的是為(wei) 了接近真實展現曆史,所選曲目都來自文獻與(yu) 曲譜記載,既有篳篥、笙、尺八、琵琶、阮鹹、羯鼓、拍板等組成小樂(le) 隊演奏的唐代教坊曲《急胡相問》,也有樂(le) 器獨奏的曲目。其中,琵琶獨奏《傾(qing) 杯樂(le) 》,是根據《敦煌琵琶譜》中兩(liang) 首《傾(qing) 杯樂(le) 》的譯譜組合而成。唐人筆記有雲(yun) ,這一樂(le) 曲在唐玄宗時與(yu) 舞馬有關(guan) 。唐玄宗曾經將舞馬分為(wei) 左右兩(liang) 部,命域外貢馬使者馴教,無不曲盡其妙。奏《傾(qing) 杯樂(le) 》時,舞馬披著錦繡,金銀珠玉裝飾鬃鬣,它們(men) 在樂(le) 曲聲中昂首搖尾,動作無一不與(yu) 曲子節拍相合。據稱當時還設有三層板床,令人乘馬而上,旋轉如飛。在這激昂的樂(le) 曲中,可以想象駿馬飛揚的身姿,加以整齊如一的踏地節拍,是怎樣一種氣宇軒昂的景象!而樂(le) 工數人立於(yu) 左右前後,都身著淡黃衣衫,佩玉帶,年少而秀美,與(yu) 舞馬的力量形成鮮明的對比,調和了樂(le) 曲的剛健,形成豐(feng) 富的審美層次。這一樂(le) 舞多於(yu) 唐玄宗生日千秋節時勤政樓下演出,至今可以在陝西曆史博物館所藏的舞馬銜杯紋銀壺上尋找到蹤跡。舞馬雖已不存,但在上音歌劇院劇場的琵琶聲中,曆史文獻的記憶片段被激活,《傾(qing) 杯樂(le) 》這一剛柔相濟、中外文化交融的唐代樂(le) 曲在耳畔回響,這是今人對唐人的一次探訪。
對唐代音樂(le) 文化的追尋,可以說從(cong) 同時代的日本就已經開始。現存於(yu) 日本京都的正倉(cang) 院,建於(yu) 公元750年,正值唐朝盛世,唐風東(dong) 漸,中日交流頻繁,正倉(cang) 院珍藏的日本聖武天皇用具中許多即源於(yu) 唐朝,這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螺鈿紫檀五弦琵琶,那是唯一存世的一麵唐代五弦琵琶,為(wei) 今天的唐代音樂(le) 研究乃至樂(le) 器複製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而音樂(le) 會(hui) 上的古琴獨奏《石上流泉》這一曲目,其名稱原本為(wei) 六世紀的古琴譜所記錄,原曲則由遣唐使傳(chuan) 入日本,後保留在日本十二世紀末的琵琶譜中。經比較研究,上海音樂(le) 學院的演奏者發現用古琴演奏更符合樂(le) 曲的本身規律,所以用古琴恢複呈現了它原初的麵貌。琴聲潺潺,引人遐思,千餘(yu) 年來文化之源流往複就在這樂(le) 波中蕩漾。
正是緣於(yu) 對大唐文明的向往,敦煌壁畫上的樂(le) 舞圖,石窟藻井中的寶相花,唐人銅鏡的圖案,絲(si) 路樂(le) 舞俑的衣裝……都成為(wei) 此次音樂(le) 會(hui) 上舞美設計的素材來源。與(yu) 傳(chuan) 統的絲(si) 弦相比,多媒體(ti) 的設計讓唐代音樂(le) 有了更多變化的載體(ti) ,舞台上唐人妝束、或坐或立演奏的音樂(le) 家們(men) 帶來流動的樂(le) 音,而舞台背後則同時有畫卷徐徐展開,帶來一幕又一幕變幻的情景:或是重簷華氈,令人仿佛置身於(yu) 敦煌佛國聆聽妙音;或是蘆葦搖曳,明月漸升,山色夜色與(yu) 音色融為(wei) 一體(ti) ,那是器樂(le) 合奏的《西江月》;又或是留存的敦煌古曲譜,文字記載與(yu) 現場的演出合二為(wei) 一——唐代音樂(le) 中的意境與(yu) 背景完美呼應,相得益彰,給觀眾(zhong) 帶來一場流光溢彩的演出,應該說這是唐代文化多側(ce) 麵研究成果的體(ti) 現。
追尋唐代音樂(le) 文化的精妙,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研究的一個(ge) 重要組成部分。而這種求真求美的藝術呈現,無疑將獲得觀眾(zhong) 的高度關(guan) 注。這種關(guan) 注,始於(yu) 我們(men) 對傳(chuan) 統文化了解的渴望,也緣於(yu) 我們(men) 在世界文化的殿堂裏創造美、分享美的動力。
唐代筆記《羯鼓錄》中記載了一個(ge) 小故事:二月的清晨,宿雨初晴,景色明麗(li) ,熱愛音樂(le) 的唐玄宗取來羯鼓,縱擊一曲《春光好》,伴著鼓點聲聲,柳杏隨之萌發……
我們(men) 有理由盼望這場舞動大唐、樂(le) 滿人間的音樂(le) 會(hui) ,同樣會(hui) 帶來一曲春光好。
(作者為(wei) 上海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