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農民自辦家庭圖書館成為致富智囊室 豐收設計屋

發布時間:2022-01-18 16:0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新春走基層·各地見聞②】

  光明日報記者 李建斌

  “孩子們(men) ,在追逐初升的太陽;青年人,在編織田野的希望;老年人,在尋覓冬日的暖陽……”40年前,一位名叫杜德建的年輕人在家鄉(xiang) 山西省永濟市卿頭鎮張坊村辦起一間農(nong) 民圖書(shu) 館。夜幕降臨(lin) ,杜德建的農(nong) 民家庭圖書(shu) 館裏又亮起明燈,書(shu) 香人影裏,他寫(xie) 下這樣的話。

  “那時候剛剛實行聯產(chan) 承包責任製,農(nong) 民們(men) 沉積多年的生產(chan) 熱情一下子迸發出來,但因科技知識匱乏,錯用農(nong) 藥、濫施化肥的現象時有發生,鄉(xiang) 親(qin) 們(men) 損失慘重。”麵對記者,杜德建說起他辦圖書(shu) 館的初心。當時20來歲的杜德建一心想為(wei) 提高農(nong) 民素質、改變家鄉(xiang) 落後麵貌出把力。沒有場所,他就將準備結婚用的房子騰出來作為(wei) 書(shu) 屋;沒有書(shu) 架書(shu) 桌,他就壘磚搭板,用家裏僅(jin) 有的一張方桌、四條長凳搬來充當;沒有資金,他便找同學、親(qin) 戚去湊……1981年1月1日,杜德建的家庭圖書(shu) 館在艱難中誕生了。

  從(cong) 那時起,杜德建堅持每年自費訂閱各種書(shu) 報。與(yu) 當時每月百餘(yu) 元的微薄工資相比,兩(liang) 三千元的訂閱費是一筆巨大的開支。為(wei) 了掙錢,他夏天賣冰棍,冬天做花炮,還把父母給他準備的結婚的錢,全都用在訂購書(shu) 報上。杜德建的父親(qin) 是名老黨(dang) 員,臨(lin) 終時,最放心不下圖書(shu) 館。“我死後你別設宴待客,省下的錢用來買(mai) 書(shu) 訂報。不管有多大困難,都要把圖書(shu) 館辦下去。”

  與(yu) 硬件設施的困難相比,讓農(nong) 民走進圖書(shu) 館,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人出於(yu) 好奇,轉一圈就不再來了;有人覺得書(shu) 報內(nei) 容比較枯燥,看不了幾頁就走了;還有人說,咱一個(ge) 農(nong) 民,不想幹啥大事業(ye) ,少了你的圖書(shu) 館,照樣種田……為(wei) 了讓村民們(men) 來借書(shu) 看報,杜德建想盡辦法。他請人自製了台球桌擺在家裏,指望村裏的年輕人玩罷台球能看本書(shu) ;托外甥組裝了一台黑白電視機,吸引老幼婦孺走進圖書(shu) 室。慢慢地,有人主動上門借書(shu) ,他又提出要“借一帶一”——借書(shu) 不收費,但要帶一個(ge) 讀者來。

  “因為(wei) 讀書(shu) 看報,我們(men) 村打架鬥毆、聚眾(zhong) 賭博的現象特別少,取而代之的是科技致富、文明禮貌之風盛行。”看到來讀書(shu) 的人多了,杜德建順勢創辦了張坊村“農(nong) 民夜校”,累計培訓農(nong) 民3.8萬(wan) 餘(yu) 人次。20世紀90年代初,他開始編輯出版“科技興(xing) 農(nong) 小報”,免費送給前來學習(xi) 的村民。

  “我在圖書(shu) 館忙,村裏的人早早就幫我做好了地裏的活兒(er) 。”鄉(xiang) 親(qin) 們(men) 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回饋著杜德建和他的圖書(shu) 館。為(wei) 了這個(ge) 圖書(shu) 館,杜德建付出了數不盡的汗水與(yu) 淚水,也讓和他相濡以沫的妻子跟著他吃苦受累了一輩子。直到2016年,杜德建一家才搬出漏雨透風的房子,看著鄉(xiang) 親(qin) 們(men) 送來的“為(wei) 大家,舍小家,一家辛苦富萬(wan) 家”的條幅,杜德建暗下決(jue) 心:一定要把圖書(shu) 館辦得更好,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

  “順應發展,跟上潮流,是對抗過度娛樂(le) 最好的方法。”針對近些年受網絡影響,靜下心來讀書(shu) 的人越來越少的現象,杜德建主動帶著農(nong) 業(ye) 科技類書(shu) 籍、報紙,到田間地頭,為(wei) 莊稼把脈會(hui) 診,給農(nong) 民提供“送餐”服務。杜德建還形象地說這是“圖書(shu) 漂流”,把讓群眾(zhong) “走進來”變成圖書(shu) “走出去”。杜德建還建起農(nong) 民科技微信群,實時分享最實用的農(nong) 業(ye) 技術,讓昔日的“科技興(xing) 農(nong) 小報”轉戰線上,覆蓋更多有需求的農(nong) 民。去年暑假,杜德建還為(wei) 青少年開辟綠色通道,在圖書(shu) 館配備了少年書(shu) 架、兒(er) 童專(zhuan) 櫃。有的孩子悄悄在書(shu) 本夾頁留下紙條,“杜老師,您的圖書(shu) 館真好!”“杜老師,我經常來圖書(shu) 館可以嗎?”

  就這樣,在快節奏的信息時代,杜德建的圖書(shu) 館依然“生意興(xing) 隆”:家中9間房子,6間被書(shu) 報占滿,存有報紙968種,各類圖書(shu) 3.3萬(wan) 冊(ce) ,報刊圖書(shu) 總價(jia) 值達30萬(wan) 元。現在,從(cong) 卿頭鎮到永濟市再到周邊縣(區),都有人來杜德建的圖書(shu) 館借書(shu) ,在外“漂流”的圖書(shu) 達2000餘(yu) 冊(ce) 。四秩春秋,杜德建的這座農(nong) 民家庭圖書(shu) 館已成為(wei) 當地農(nong) 民的“致富智囊室”和“豐(feng) 收設計屋”。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18日 04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