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跨越800年的綻放——崇禮太子城演變記

發布時間:2022-01-24 15:31:00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記者王文華、閆起磊

  從(cong) 空中俯瞰崇禮太子城,高鐵站、冰雪小鎮、冬奧村等新地標,如絢爛花朵,散落在燕山山脈之中。

  作為(wei) 北京冬奧會(hui) 張家口賽區核心區域,崇禮太子城近幾年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由一個(ge) 普通的山村,變身為(wei) 充滿現代氣息的冬奧小鎮。與(yu) 此同時進行的考古發現,則找回了這片土地湮沒已久的記憶,在800多年前的金代,這裏是一處帝王行宮。

  從(cong) 金代行宮到燕山山村再到冬奧小鎮,這跨越800年的綻放,傳(chuan) 衍著悠長深遠的文脈,蘊含著生生不息的追尋,昭示著燦爛輝煌的未來。

  太子城遺址:找回記憶

  從(cong) 北京出發,乘京張高鐵不到1小時即可到達太子城站。

  在高鐵站、冰雪小鎮、冬奧村及周邊其他組團建築中,占據“C”位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子城遺址。

  1995年出版的《崇禮縣誌》將太子城址列入古跡介紹,稱這裏出土過遼代文物,是遼金城址。

  2015年北京攜手張家口獲得2022年冬奧會(hui) 舉(ju) 辦權後,太子城區域被選址建設冬奧配套保障設施,現在的太子城遺址曾規劃為(wei) 冬奧村項目地塊。

  2017年,河北省文物部門對太子城遺址進行全麵勘探發掘後確認,這裏為(wei) 一處金代行宮遺址。

  考古項目負責人、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黃信介紹說,城內(nei) 高等級建築密集,呈前朝後寢格局,沿軸線分布,有巨大殿柱,顯示出城址的高貴特性。

  太子城遺址出土了“尚食局”款瓷器、“內(nei) ”“宮”款磚、皇家氣象的龍鳳鴟吻等,種種線索指向了距今有800多年曆史的金代皇帝行宮“泰和宮”。

  據介紹,作為(wei) 第一座經考古發掘的金代行宮遺址,太子城遺址入選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如火如荼的冬奧會(hui) 場館規劃建設隨即為(wei) 考古遺址“讓路”,冬奧村項目另選地塊,太子城遺址及周邊曆史環境得以實現原址整體(ti) 保護,並規劃建設了考古遺址公園。

  考古揭示的太子城遺址中軸線也被確定為(wei) 整個(ge) 區域冬奧設施規劃建設的軸線,成為(wei) 奧運會(hui) 曆史上場館建設與(yu) 文物保護的新典範。

  公元1153年,金朝皇帝正式下詔從(cong) 上京遷都至燕京,改燕京為(wei) 中都,開啟了北京的都城史。專(zhuan) 家介紹,金代皇帝按祖製會(hui) 四時捺缽(“捺缽”是契丹語音譯,意為(wei) “行營”,指遼、金帝王按遊牧民族傳(chuan) 統習(xi) 俗隨季節變化而四時遷徙、遊牧狩獵的活動),因此廣建行宮。

  太子城遺址四麵環山,河流穿城而過,最終匯入永定河奔向北京。太子城地區應是金皇室從(cong) 中都去金蓮川捺缽路線上的重要節點。800多年後,北京與(yu) 崇禮攜手辦奧,“再續前緣”。

  如今,占地近19公頃的太子城遺址公園已向世人開放,成為(wei) 北京冬奧會(hui) 一抹濃重的中國文化元素。

  緊鄰太子城遺址的張家口賽區頒獎廣場,賽時將每晚為(wei) 當日或前一日獲獎的運動員頒發獎牌。連日來,運行團隊加緊各業(ye) 務領域演練,確保以最好狀態迎接盛會(hui) 啟幕。

  “屆時,這裏將吸引世界的目光,成為(wei) 展示獲獎運動員高光時刻和中國文化魅力的窗口。”北京冬奧組委文化活動部副部長、張家口賽區頒獎廣場場館運行團隊主任高天說,人們(men) 不僅(jin) 可以在這裏見證冰雪激情,還能置身太子城遺址,近距離感受中國曆史文化底蘊。

  太子城村:追逐夢想

  辦冬奧找回了太子城遺址的過往軌跡,也改變了太子城村正演進的行程。

  太子城村,原在太子城遺址北部,全村有460多戶,1200多口人。村裏老人也說不清村子始建於(yu) 何時,從(cong) 墳塋和古廟遺存來看,村民在此繁衍已有數百年。

  “三十六龍探平川,千米高山有源泉,一年三季花蓋地,秋風落葉雪滿山。”高山環抱的太子城村相比崇禮其他許多山村,算是“風水寶地”,遇到風調雨順的年景,也被四裏八鄉(xiang) 讚為(wei) “糧囤子”。

  “實際上,風調雨順不多見,風災雪災卻很平常,祖祖輩輩受偏僻高寒的苦。”71歲的太子城村村民李果說,在他的記憶裏,雪伴隨著災害,大雪封山,溝溝坎坎隱藏的雪坑,“吃掉”豬馬牛羊甚至“吞掉”大人小孩也不稀奇。家家住土房,睡土炕,燒柴禾,“一櫃蓧麵,一窖山藥,熬一冬天”。溫飽安康的生活,是村民們(men) 的夢想。

  太子城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高偉(wei) 說,申辦冬奧會(hui) 前,村裏的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收入主要靠種菜。每當外地收菜商人一來,家家戶戶趕緊下地搶收,起五更,睡半夜,路過家門口都顧不得吃飯,生怕賣慢了、賣晚了、賣賤了。

  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太子城一帶的雪場資源受到投資者青睞,雲(yun) 頂、太舞等滑雪場陸續開發,冰雪經濟悄然登場。當地村民開始在雪場及其帶動的旅遊業(ye) 中找到活計。村民意識到,“造孽”的雪,也能“造福”。

  真正的巨變發生在冬奧申辦成功之後。因冬奧基建需要,太子城村整體(ti) 搬遷至崇禮主城區,村民“一步跨進小康”,成為(wei) 新市民。高偉(wei) 說,全村三分之一的人端上了“雪飯碗”,年輕人也都回來了,村集體(ti) 還有3000多萬(wan) 元的發展資金。

  搬遷前,李果和老伴種了大約10畝(mu) 地,一年辛辛苦苦也就收入2萬(wan) 元左右。搬遷後,李果夫婦和兒(er) 子一家三口分別分到一套住房。“除了補償(chang) 款存款,我和老伴每人每月能領1580元的養(yang) 老金,每年還能漲點。兒(er) 子在雪場開消防車,兒(er) 媳在酒店幹物業(ye) 。我和老伴每天主要是接送孫子上學,和鄰居下下棋、娛樂(le) 娛樂(le) 。”李果樂(le) 嗬嗬地說。

  冬奧也改變了太子城村所在的四台嘴鄉(xiang) ,發展資源由過去的“黃金黑鐵”轉向今天的“一坡白雪”。“小散亂(luan) 汙”的金礦、鐵礦關(guan) 停轉型,冰雪旅遊項目日益火熱,這裏成了崇禮優(you) 質滑雪場集中地。2021年全鄉(xiang) 農(nong) 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168元。

  冬奧還改變了整個(ge) 崇禮,從(cong) 塞外苦寒之地到“脫貧摘帽”,每四個(ge) 人中就有一人從(cong) 事冰雪產(chan) 業(ye) ;從(cong) “全城一條路,沒有紅綠燈”到變身國際化、現代化“冬奧之城”;從(cong) 交通閉塞到坐擁兩(liang) 個(ge) 高鐵站,高速縱橫,進入北京1小時交通圈。

  太子城冰雪小鎮:一起向未來

  從(cong) 太子城高鐵站走出,對麵就是太子城冰雪小鎮。

  小鎮占地麵積相當於(yu) 350個(ge) 標準足球場大小,建築彰顯北方山地特色,屋頂采用雪花造型,高處俯瞰,宛如片片雪花降落,鋪展開“燕山雪花大如席”的詩意畫卷。

  “小鎮承擔張家口賽區賽時核心區配套保障功能,提供冬奧頒獎、貴賓接待、交通換乘、休閑娛樂(le) 等服務。賽後,包括頒獎廣場在內(nei) 的所有設施都能可持續利用。未來,小鎮將打造成國際一流的四季度假目的地。”太子城冰雪小鎮高級媒介經理於(yu) 博說。

  與(yu) 太子城冰雪小鎮一道山梁之隔的,是已被國際奧委會(hui) 批準命名為(wei) “張家口崇禮奧林匹克公園”的古楊樹場館群。其中,主體(ti) 建築靈感來自中國傳(chuan) 統飾物“如意”的國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是我國首座符合國際標準的跳台滑雪場地。

  緊靠明長城遺址,蜿蜒山地的國家越野滑雪中心和靜臥山穀的國家冬季兩(liang) 項中心,賽時將為(wei) 觀眾(zhong) 呈現“速度與(yu) 激情”,賽後將打造“山地公園”或冰雪培訓、遊樂(le) 項目。

  目前,崇禮已擁有萬(wan) 龍、太舞、雲(yun) 頂、富龍等7家大型滑雪場,其中太舞、萬(wan) 龍等4家躋身“中國滑雪場十強”。區域內(nei) 雪道總長超過160公裏,有15條雪道通過國際雪聯認證,成為(wei) 國內(nei) 高端滑雪聚集區。

  地處太子城區域的太舞滑雪小鎮,投資額已超過50億(yi) 元,成為(wei) 國內(nei) 規模最大的綜合滑雪度假區之一。太舞滑雪小鎮常務副總裁李永太認為(wei) ,冬奧會(hui) 把崇禮整個(ge) 核心旅遊資源有效整合提升,帶來了更多樣的客流,各大滑雪場都在努力適應新市場需求,“賽後,肯定會(hui) 有很多遊客想來,我們(men) 在絞盡腦汁做新產(chan) 品、新服務”。

  乘冬奧東(dong) 風,河北也在謀劃全省發展“新一翼”的未來,努力交出冬奧會(hui) 籌辦和本地發展兩(liang) 份優(you) 異答卷,打造“京張體(ti) 育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帶”即是藍圖之一。

  在業(ye) 界人士看來,借助冬奧會(hui) 效應、國際一流標準場館群“落戶”,崇禮擁有了一個(ge) 成為(wei) 國際“冰雪勝地”的美好未來。

  2019年,美國《紐約時報》評出當年52個(ge) 值得前往的旅遊目的地,崇禮榜上有名。該榜單介紹道,崇禮原本是中國最貧窮的地區之一,但在過去幾年內(nei) 已經成為(wei) 一個(ge) “閃耀的冬季運動中心”,“現在就去崇禮吧”。(參與(yu) 采寫(xie) :範世輝、楊帆、趙鴻宇)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