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書寫一代人的成長史——讀俞勝長篇小說《藍鳥》

發布時間:2022-01-26 16:0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陳宗俊(安慶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作家俞勝的長篇小說《藍鳥》(春風文藝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講述了一個(ge) 70後少年畢壯誌的成長故事。作家也是70後,從(cong) 書(shu) 末標明的寫(xie) 作時間來看,這部長篇小說寫(xie) 作前後長達十餘(yu) 年。因此可以說,《藍鳥》也是作家自己成長的一個(ge) 見證。作為(wei) 作家的同齡人,我在閱讀小說過程中也不時被故事感染感動。讀《藍鳥》的過程,也是檢閱與(yu) 檢討70後這代人成長的過程。小說的意義(yi) 就在於(yu) ,作品真實而藝術地書(shu) 寫(xie) 了70後一代人的成長史、精神史和心靈史,是一代人的精神證詞。

  小說表現了一代人成長時空的個(ge) 人化與(yu) 曆史化。作品的故事時間從(cong) 1990年到2004年,這一時段正是中國社會(hui) 走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期,社會(hui) 各方麵也隨之發生深刻的變化,像小說中畢文章頂替父親(qin) 在縣內(nei) 燃機廠上班、BP機、大哥大、下海、金融理財等都是這個(ge) 階段代表性的符號或現象。另外,小說中涉及的空間,如東(dong) 北的鄉(xiang) 村、縣城、哈爾濱、大連、深圳等,也隨著上述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這樣,小說將70後這代人成長中的關(guan) 鍵時期,放置在上述中國社會(hui) 特定時空下加以展開,就將一代人的成長史與(yu) 時代的巨變史緊密勾連起來,表現了作為(wei) “曆史中間物”的70後一代人成長的個(ge) 人化與(yu) 曆史化,從(cong) 而讓小說有了一種曆史的厚重感與(yu) 滄桑感。

  小說再現了一代人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與(yu) 追求。小說命名為(wei) “藍鳥”就是這一象征。“藍鳥”,即西方的知更鳥,據說看到這種鳥的人會(hui) 得到幸福。小說中“藍鳥”意象,代表著愛情,是“我”渴望愛情的一種標誌。所以作品中“藍鳥”的每次出現都與(yu) 愛情有關(guan) 。可以說,畢壯誌愛的征途一路艱辛一路坎坷,但最終與(yu) 初戀宋燕秋結婚。這樣小說就給讀者一種美好的期許與(yu) 溫暖的鼓勵:隻要不斷尋求,那個(ge) 真愛你的人最終就會(hui) 到來。同時,“藍鳥”更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象征。小說中主人公畢壯誌的故事,從(cong) 17歲一直到31歲。這是畢壯誌奮鬥拚搏的十餘(yu) 年,養(yang) 兔、自學建築設計、搬家小工、水果商販……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我相信我的明天會(hui) 好起來,後天會(hui) 更好”,最終畢壯誌通過自己的奮鬥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水果大王”。人物身上鍥而不舍的精神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藍鳥》圍繞愛情與(yu) 事業(ye) 展開故事,藝術地再現了70後一代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yu) 不懈追求。

  小說刻畫了一代人走向精神強健的曆程。與(yu) 其他一些70後作家的同類小說相比,《藍鳥》的故事情節、敘事模式等方麵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如畢壯誌在成長過程中,也經曆了主人公離家出走、人生磨礪、引路人的指引、成年儀(yi) 式等幾個(ge) 重要的成長環節。當然,這種敘事模式不僅(jin) 是70後作家此類作品的某種共性,而且是中外這類成長小說的某種共性。但與(yu) 70後作家成長小說的一個(ge) 顯著不同之處在於(yu) ,《藍鳥》突破了同代作家筆下主人公大都主體(ti) 性孱弱的不足,畢壯誌是一個(ge) 果敢的行動派,對外有自己較強的決(jue) 策能力,對內(nei) 有一定的理智控製能力。這樣,《藍鳥》就真實地描寫(xie) 了70後一代人的精神是如何走向豐(feng) 盈的過程,一定程度豐(feng) 富了同代作家同類題材的創作。

  成長,不僅(jin) 是個(ge) 體(ti) 的身體(ti) 成長,而且更是個(ge) 體(ti) 的精神成長,並最終實現成長主體(ti) 的主體(ti) 生成。遺憾的是,雖然《藍鳥》中的主人公畢壯誌,有著較強健的主體(ti) 性,但是這種主體(ti) 性隻是一種表層自尊的外顯,缺乏一種內(nei) 在的持久的精神立場與(yu) 人生哲學,因而這一人物最終並沒有完成自我認知與(yu) 自我定位。尤其是在與(yu) 宋燕秋結婚後,“我”逐漸淪為(wei) 一具沉重的肉身在世間遊走,其精神主體(ti) 已由“畢壯誌”淪為(wei) “畢大毛”。另外,小說結尾故事的處理顯得無力,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說的思想深度。假如小說在宋燕秋提出離婚後,“我”搬出家門並在某個(ge) 雪夜夢見一隻藍鳥而結束故事,或許其意味要比現在這樣結尾要好得多。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26日 14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