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插畫師旅居中國22年 用畫筆構築“漢字博物館”
中新社昆明2月7日電 題:英國插畫師旅居中國22年 用畫筆構築“漢字博物館”
作者 羅婕
“雲(yun) 南大理獨特的民俗文化需要年輕一代人傳(chuan) 承,中國的漢字文化也能以更有趣、豐(feng) 富的方式被記錄下來。”旅居中國22年的英國插畫師萬(wan) 哲生(Jason Pym)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
萬(wan) 哲生在英國劍橋附近的小村莊Ashwell(阿什維爾)長大,受父親(qin) 的影響,他在英國利茲(zi) 大學學習(xi) 了中文專(zhuan) 業(ye) 。“我對中國的興(xing) 趣來自於(yu) 父親(qin) ,家裏掛滿了他研究的中國古文和書(shu) 法。那時,中文對我來說隻是既神秘又有異國風情的象形文字。”1993年萬(wan) 哲生因為(wei) 留學第一次來到中國,自此他與(yu) 中國的不解之緣一直延續至今。
在中國,萬(wan) 哲生的足跡橫貫東(dong) 西,他曾在上海從(cong) 事雜誌編輯和翻譯工作,也去到中國唯一的獨龍族聚居區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獨龍江鄉(xiang) 體(ti) 驗民族特色。2005年,他與(yu) 中國妻子萬(wan) 可來到他們(men) 心中共同的宜居之地——雲(yun) 南大理,開始了長達十餘(yu) 年的探索和記錄。
“在大理生活之後,我發現當地有很多值得被記錄的曆史、民族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大理上下四千年》《白族甲馬紙》《白族本主》......萬(wan) 哲生從(cong) 200多本記錄大理的古書(shu) 典籍開始認識這個(ge) 地方,並用插畫把自己走過的每個(ge) 村莊和采訪到的每一個(ge) 故事記錄下來。
“畫畫不是一個(ge) 收入穩定的職業(ye) ,但它是我堅持最久的愛好,是我用來寫(xie) 日記的方式。”2017年,萬(wan) 哲生出版了第一本插畫書(shu) 《大理外傳(chuan) 》,“這本書(shu) 記錄了我在大理的點點滴滴,從(cong) 曆史傳(chuan) 說、名勝古跡、民風習(xi) 俗,再到旅遊攻略、民生日常。”
《大理外傳(chuan) 》給了萬(wan) 哲生繼續插畫事業(ye) 的動力。他說:“我驚喜地發現,這本書(shu) 影響了不同年齡層的人,有小朋友通過我的畫認識了大理的不同風貌,同時,在大理生活了一輩子的當地人也從(cong) 這本書(shu) 中看到了他們(men) 曾經的生活記憶。”在萬(wan) 哲生對熱愛的堅持之下,他的插畫作品陸續出現在中國、英國、美國的畫展上。
如今,中國與(yu) 世界各國的文化交往日益密切。萬(wan) 哲生告訴記者,“在英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時隻有13個(ge) 大學教授中文,現在擁有中文專(zhuan) 業(ye) 的學校已經超過100所。”隨著學習(xi) 漢字的人越來越多,他也完成了新書(shu) 《漢字博物館》的創作。
萬(wan) 哲生表示,創作《漢字博物館》的初衷是讓他的孩子在寓教於(yu) 樂(le) 的過程中學習(xi) 漢字。他在紙上寫(xie) 下一個(ge) “虎”字,“今年是中國的虎年,虎字加上不同的偏旁部首,就會(hui) 有不同的意思。加上‘口’字就是唬人的意思,‘彪’字的三撇就像老虎身上的斑紋。”
“這本書(shu) 中每一個(ge) 漢字的演變都與(yu) 中國的曆史或神話有關(guan) 。”萬(wan) 哲生希望用插畫的形式記錄漢字的故事,讓世界上的中文學習(xi) 者在這座“漢字博物館”中了解其背後的博大精深。(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