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寧夏“土”長城的守望者:用鏡頭丈量長城文化

發布時間:2022-02-11 13:4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寧夏鹽池2月10日電 題:寧夏“土”長城的守望者:用鏡頭丈量長城文化

  中新網記者於(yu) 晶

  2月10日,中新網記者走進寧夏吳忠市鹽池縣,探訪寧夏“土”長城的守望者陳靜、高萬(wan) 東(dong) 夫婦,聽他們(men) 講述十幾年來探尋鹽池縣境內(nei) 長城遺跡,用腳步丈量長城,用影像記錄長城文化,用鏡頭守望長城的故事。

  鹽池縣麵積達8500多平方公裏,因境內(nei) 分布著眾(zhong) 多長城,有“露天長城博物館”之稱。縣內(nei) 4道長城,總長259公裏,這些用黃土夯築的長城大多修建於(yu) 明代,沿線還有眾(zhong) 多古城堡、烽火台。

  陳靜和丈夫高萬(wan) 東(dong) 在長城腳下長大。在他們(men) 眼裏,長城、城牆、烽火台曾是再普通不過的事物。高萬(wan) 東(dong) 說:“我小時候經常在長城上放羊,小夥(huo) 伴們(men) 還經常比賽爬烽火台。當時覺得長城就是道土牆,烽火台就是個(ge) 土疙瘩,深入了解後才知道它們(men) 不簡單。”

  鹽池縣長城遺址豐(feng) 富,但大多隻是些斷壁殘垣,隻有少部分還相對完整。看到土長城不斷消逝,陳靜內(nei) 心產(chan) 生出一種莫名的使命感。她要把土長城僅(jin) 存的遺跡記錄下來,讓大家更好地去了解曆史,了解傳(chuan) 統文化,以此呼籲大家去保護曆史的遺跡——長城。

  2008年起,陳靜開始用鏡頭拍攝家鄉(xiang) 的城牆。2014年以後,她和丈夫高萬(wan) 東(dong) 將土長城攝影作為(wei) 事業(ye) ,全身心投入其中,為(wei) 全縣的長城“畫像”,多年來積累的照片已達十萬(wan) 張。

  “十幾年的時間裏,我們(men) 幾乎走遍了鹽池縣境內(nei) 的所有長城,拍攝了大量的精彩照片,為(wei) 鹽池縣的長城研究留下了非常完整、直觀的影像資料。”盡管條件簡陋,走訪長城時,夫妻二人一絲(si) 不苟、分工明確。陳靜負責拍攝照片,高萬(wan) 東(dong) 則負責駕車、做記錄、後續文字整理等。無論長城損毀嚴(yan) 重或是保存較好,他們(men) 都會(hui) 認真拍照,記錄長城的位置、高度、厚度等,給長城做“身份登記”。

  漫長而艱辛的拍攝過程中,陳靜夫婦用光影探尋鹽池縣境內(nei) 的長城遺跡。春節期間,陳靜夫婦將長城拍攝計劃按下了暫停鍵。在家的日子,他們(men) 不忘查閱相關(guan) 文獻資料,為(wei) 之後的拍攝做準備。

  陳靜告訴中新網記者,蒼老的長城,不但是曆史的遺物,更是一段寫(xie) 滿精神和物質曆史的長卷。在她看來,長城,不隻是一道防禦工事,其背後蘊藏著戰爭(zheng) 文化、邊塞貿易文化、民族交融文化、民俗文化等內(nei) 容,存在於(yu) 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精神的方方麵麵。

  隨著對長城文化的理解愈發深入,拍攝長城的動機,也從(cong) 最開始單純的拍攝長城之美,慢慢地向紀實攝影轉變,在呈現長城之美、之雄的同時,給人們(men) 提供了一種曆史和文化解讀的視野。透過陳靜的鏡頭,不僅(jin) 可以看到眼前的長城遺跡與(yu) 自然風光,還能讀出背後的曆史故事和精神力量。

  對長城發自內(nei) 心的敬畏,永無止境的愛和一顆追求完美的心,全身心投入長城影像的拍攝過程,不管經曆過多少挫折,堅持長城攝影的誌向不變。陳靜說,行攝於(yu) 荒漠間,在蛛絲(si) 馬跡中實現夢想,苦中有樂(le) ,是一件幸福的事。(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