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從曆史真實啟航到達藝術真實彼岸——評音樂劇《瞿秋白》

發布時間:2022-02-16 10:5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鄒友開(中央電視台原文藝中心主任)

  在繁花似錦的《第八屆福建藝術節》舞台上,福建省歌舞劇院上演的音樂(le) 劇《瞿秋白》獲得了專(zhuan) 家和觀眾(zhong) 的一致好評。概括起來六個(ge) 字:真實、感人、新穎,做到了與(yu) 今天觀眾(zhong) 心靈上的相通,不負文旅部“百年百部”重點作品的頭銜。

  音樂(le) 劇《瞿秋白》所表現的是主人公瞿秋白在那個(ge) 血雨腥風的年代用生命擁抱信仰、以熱血書(shu) 寫(xie) 不屈的偉(wei) 大人生。麵對這樣一個(ge) 紅色的曆史題材,編導抓住了瞿秋白投身革命直至最後被捕高唱《國際歌》英勇就義(yi) 這條光芒四射的人生主線,抓住了瞿秋白與(yu) 妻子楊之華的純真愛情主線。兩(liang) 條主線齊頭並進,通向藝術真實的彼岸。

  劇情從(cong) 瞿秋白在福建長汀被俘拉開大幕,從(cong) 瞿秋白被逼寫(xie) “自白書(shu) ”開始,回顧了自己的革命生涯,最後尾聲第六幕,又結束在瞿秋白從(cong) 容就義(yi) 前夕寫(xie) 的《多餘(yu) 的話》的遺作中。由此可見,實現藝術真實的第一步應該是曆史真實;第二步是藝術真實,即:融入表演、音樂(le) 、舞美、燈光、服飾和投影等高科技手段為(wei) 一體(ti) 的真實。在這裏編導展開了豐(feng) 富的想象。大幕拉開,在暗夜中的廣闊海麵,一條曆史巨輪緩緩前行,一段約1分鍾的投影畫麵加上短短的畫外音,很快就把觀眾(zhong) 帶入那個(ge) 黑暗的年代。緊接著,字幕“1935年,福建長汀”出現。這種虛實結合的結構和豐(feng) 富的想象,很快就點明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時代背景。再往下看,展現在觀眾(zhong) 麵前的並不是瞿秋白在戰鬥中被捕,而是一首聲畫有機統一、向往美好生活、具有福建長汀一帶地域特色而且非常動聽的情歌《哥哥出來要遠行》……這種結構真實又不落俗套;合情合理還帶有點浪漫,具有很強的可視性。同樣,在後麵的幾幕中,豐(feng) 富的想象和符合情感發展的虛構貫徹始終。例如,第二幕中瞿秋白參加五四運動受傷(shang) 後想起自己翻譯的高爾基的《海燕》,已經非常合乎劇情了,又在歌曲《海燕與(yu) 我》的唱詞中,把高爾基《海燕》中的經典詞句加入進去:“在叫喊聲裏,充滿對暴風雨的渴望,在叫喊聲裏,烏(wu) 雲(yun) 聽出憤怒的力量……”非常貼切巧妙。在歌聲中,又加入了《海燕》的舞蹈,讓音樂(le) 和舞台呈現更加豐(feng) 富,瞿秋白的人物形象更為(wei) 飽滿。

  在瞿秋白的生命軌跡中,最令人難以忘懷的,一是象征瞿秋白和楊之華刻骨銘心愛情的“秋之白華”圖章,二是瞿秋白和楊之華一起翻譯《國際歌》,三是監獄中留下的那篇訣別文章《多餘(yu) 的話》,四是瞿秋白英勇就義(yi) 前說的“此地甚好”那句話。這些真實的事,經過藝術加工,特別是細節的處理,感人肺腑。

  “秋之白華”圖章,是瞿秋白取“秋白”和“之華”兩(liang) 個(ge) 人名字刻成的一枚圖章,以表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永不分離”的純真愛情。音樂(le) 劇《瞿秋白》把“秋之白華”這場戲安排在瞿秋白被捕之後,似乎跟後麵的戀愛結婚有些矛盾,但情感走向順理成章。首先是獄中的瞿秋白想念自己心愛妻子。一首《小雨沙沙》是他對愛妻的傾(qing) 情訴說:“在沒有我的日子,誰為(wei) 她生火,在沒有我的日子,誰為(wei) 她抵擋人情涼薄……”這種鑽心的念想像清泉般從(cong) 心底一湧而上,刻骨銘心。緊接著,妻子楊之華知道丈夫被捕以後,先是吃驚!迷茫!心像沉入大海一般。而後她拿出深愛的“秋之白華”圖章,想起兩(liang) 個(ge) 人相知相愛的往事。一曲《秋之白華》,唱出感人肺腑的心聲,不知感動了多少人。在這裏,編導舍去了現實生活中的常理,是按情感邏輯的走向推動情節的發展,由此產(chan) 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音樂(le) 劇《瞿秋白》之所以感人,還因為(wei) 在主人公瞿秋白身上深藏著令人敬重的夫妻情、父女情、戰友情和文弱書(shu) 生式的革命豪情。這種情感樸實而深厚,平凡而偉(wei) 大,也許沒有那麽(me) 多豪言壯語,但都是真心的表白。他和妻子楊之華的愛情經曆,堪稱經典。他對女兒(er) 瞿獨伊的嗬護,是一個(ge) 父親(qin) 的責任。他對戰友小周、張太雷的犧牲,喊出響亮的聲音,“我要用鬥爭(zheng) 將你們(men) 的事業(ye) 永遠繼續”!至於(yu) 對自己,早已置之度外,呐喊要“用鮮血點燃未來!讓革命的熊熊烈火燃燒!”音樂(le) 劇結尾,在他生命進入倒計時刻,他的《多餘(yu) 的話》,給曆史留下一個(ge) 真實的自己。他走向刑場那一刻,是那樣的鎮靜!那樣的視死如歸!他在槍手如林的刑場上看了看周圍的青山綠水,一邊唱著《國際歌》,一邊說“此地甚好!開槍吧!”鎮定自若勝過槍聲響起。一時間,槍聲湮沒在越來越洪亮的《國際歌》聲中。此時,唯有“此地甚好”四個(ge) 字光芒四射,深深地刻進現場觀眾(zhong) 的腦海,一次又一次感動!

  創新,是藝術作品的生命;新意,是藝術家的追求。音樂(le) 劇《瞿秋白》一共六幕的藝術形象,每幕都有閃回。這不是編劇導演的故弄玄虛,而是根據瞿秋白人生經曆所采用的戲劇結構。第一幕的閃回敘事包括:瞿秋白對妻子楊之華的深深思念,楊之華對丈夫的無盡情思。第二幕閃回敘事是年輕時參加五四運動。第三幕閃回敘事有瞿秋白在莫斯科的日子和瞿秋白與(yu) 楊之華一起修改翻譯《國際歌》的情感升華。第四幕閃回敘事有瞿秋白和楊之華在雨中互訴衷腸再到結婚的愛情誓言。第五幕閃回敘事有瞿秋白和楊之華在家中憧憬美好未來的情景,有瞿秋白、楊之華和瞿獨伊一家三口在莫斯科喜悅團聚的日子。第六幕閃回敘事,是瞿秋白英勇就義(yi) 後《國際歌》響徹天際的悲壯場麵。正是不間斷的時空變化和情感遞進,使得音樂(le) 劇《瞿秋白》的藝術結構更加完整,人物更加豐(feng) 滿,情感線更加清晰,色彩更加豐(feng) 富,節奏更為(wei) 明快,呈現在非常有質感的舞美設計上,也更加新穎,更具有可視性。

  其次是很有想象力的時空轉換。音樂(le) 劇《瞿秋白》在拓展舞台時間空間上,也給觀眾(zhong) 留下深刻印象。就拿第一幕來說,在約20分鍾時間內(nei) ,經曆了長汀圍剿、瞿秋白被捕、被審訊和妻子楊之華知道被捕後陷入深深的思念等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在這裏,時空過渡非常自然,瞿秋白和楊之華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深深地想念著對方,一條真愛的情感線把兩(liang) 個(ge) 時間空間緊緊地連在一起,既縮短了時間,又深化了主題,拓展了規定時間空間內(nei) 導演所要表達的戲劇內(nei) 涵。

  閃回式戲劇結構的舞台藝術對導演在時空轉換上提出更高要求。在第四幕中,導演巧妙地把相愛和結婚兩(liang) 個(ge) 不同時空組織在閃回式結構中。接下來,在第五幕中,又巧妙地把戰友的犧牲、妻子的勸慰和全家在俄羅斯的團圓都組織在閃回式的結構中,時空跨度雖然很大,但前後銜接流暢,符合觀眾(zhong) 的欣賞心理,主人公的情感線進一步升華,實現了從(cong) 寫(xie) 實到寫(xie) 意的完美融合。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16日 16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