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博物館館長未立學的“博物夢”:讓展品走向更多百姓
中新網合肥3月4日電 (記者 吳蘭(lan) )春日的合肥長臨(lin) 河古鎮,遊客熙熙攘攘。沿著青石板路往前走,在一排特色商鋪中,安徽省聚賢報刊博物館、百年郵政館等幾個(ge) 民間博物館很是顯眼。
長臨(lin) 河古鎮位於(yu) 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岸邊。民國期間,因交通發達、商賈興(xing) 旺,被稱為(wei) 皖中“小上海”,是“安徽第一僑(qiao) 鄉(xiang) ”。
走進安徽省聚賢報刊博物館,隻見一張張裝裱好的老報紙,按照時間節點有序掛在牆上,從(cong) 清代的邸報到民國、新中國等各個(ge) 時期的報刊都有。“這裏原本是很破舊的房屋,現在的裝修風格和展陳,都是我自己操持的。”館長未立學說,“這些報紙也隻是我從(cong) 藏品中精心挑選出來的一小部分而已。”
48歲的未立學,是這兩(liang) 家博物館的館長。2009年春節前夕,一場車禍致使他臥床一年多,在病房裏看著人生百態,想著未來為(wei) 什麽(me) 活,要怎樣才能做一些有意義(yi) 的事情。
“小時候讀書(shu) 少,也沒有書(shu) 讀。”未立學說,這使他開始走上自己的文化夢、博物館夢。“每一次在搜集、整理、分類這些曆經千辛萬(wan) 苦獲得的藏品時,總會(hui) 細細打量,看看它們(men) 帶著滿身的塵霜,或黯淡、或泛黃、或殘缺。”未立學說,“邊整理邊猜測它的前世今生,感覺真好。”
百年郵政館,原是晚清淮軍(jun) 華字營統領吳毓芬、吳毓蘭(lan) 兄弟的宅地,為(wei) 三進四廂兩(liang) 院江淮古民居,於(yu) 民國初年改為(wei) 肥東(dong) 縣最早的三個(ge) 郵政局之一,見證了長臨(lin) 河郵政的百年曆史。
走進館內(nei) ,從(cong) 第一套生肖猴票等稀有郵票到過去郵差服飾以及信物變遷等,微觀郵政百年變遷。
幾年前,初辦民間博物館時,由於(yu) 人手短缺,他不得不凡事親(qin) 力親(qin) 為(wei) 。在這個(ge) 過程中,遇到過很多困難和挫折,很多親(qin) 戚朋友也勸未立學放棄,但是他選擇了堅持。未立學笑稱盡管很累,但常常會(hui) 發自內(nei) 心地笑,那是因為(wei) 做喜歡的事。現在這幾個(ge) 館都免費向民眾(zhong) 開放,也正應了當初的想法,做有意義(yi) 的事情,在普及、傳(chuan) 承中國的傳(chuan) 統文化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這麽(me) 多年做博物館,其實是一種文化傳(chuan) 承的力量在引領我、推動我。”未立學說,讓民間收藏的展品走進普通老百姓生活,希望用自己微小的力量影響到每一位進館參觀的人,同時也能提升當地文化內(nei) 涵,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未立學說:“未來十年,計劃館打造5-10個(ge) 特色博物館,這些館會(hui) 結合當地特色,依托文化實物遺存,讓展覽的每一件物品中就有一段故事,一段傳(chuan) 說,一段陳年往事。最近關(guan) 注傳(chuan) 承徽州文化,準備打造以徽州女性生活為(wei) 切入點的‘淑人館’,目前正在設計構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