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刻|金句】中國開放的大門隻會越開越大
編者按: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統攬偉(wei) 大鬥爭(zheng) 、偉(wei) 大工程、偉(wei) 大事業(ye) 、偉(wei) 大夢想,全麵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hui) 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dang) 的建設,推動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光明網《學習(xi) 時刻|金句》欄目將全方位梳理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及形勢論斷,約請不同領域的權威專(zhuan) 家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精神進行深度解讀,迎接黨(dang) 的二十大的勝利召開。
本期金句: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hui) 關(guan) 上,隻會(hui) 越開越大
作者:張二震(南通大學對外開放研究院院長,南京大學長江產(chan) 經研究院開放經濟方向首席專(zhuan) 家)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從(cong) 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博鼇亞(ya) 洲論壇、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hui) 等多個(ge) 國內(nei) 外重要場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hui) 關(guan) 上,隻會(hui) 越開越大。在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政治經濟形勢複雜多變、世紀疫情陰霾籠罩的背景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這一“金句”,正是意在表明中國始終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鮮明態度。
為(wei) 何多次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hui) 關(guan) 閉,隻會(hui) 越開越大”?開放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的根本出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深度融入國際分工體(ti) 係,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迅速成長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第一大貿易國,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也名列前茅,取得了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yu) 者和堅定支持者,也是重要建設者和主要受益者。進入新時代,我們(men) 適應經濟全球化新趨勢、準確判斷國際經濟形勢新變化、深刻把握國內(nei) 改革發展新要求,以更加積極有為(wei) 的行動,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中國不斷克服保護主義(yi) 的困擾,實現了從(cong) 融入全球化向推動乃至引領全球化的戰略轉型。從(cong) 努力維護多邊貿易體(ti) 製,到積極參與(yu) 促進高標準區域經濟一體(ti) 化;從(cong) 不斷降低關(guan) 稅、擴大外資企業(ye) 市場準入到構建自貿試驗區、海南自貿港等對外開放新平台,從(cong) 全麵實現製造業(ye) 開放到逐步推進服務業(ye) 擴大開放,中國從(cong) 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不斷向製度型開放推進,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新體(ti) 製逐步形成。
對外開放,什麽(me) 最重要?貿易。開展對外貿易,出口本國具有比較優(you) 勢的產(chan) 品,不僅(jin) 能夠獲得專(zhuan) 業(ye) 化分工和規模經濟的利益,而且能夠促進產(chan) 業(ye) 發展,形成產(chan) 業(ye) 集群,獲得範圍經濟利益。出口貿易的發展會(hui) 增加就業(ye) 機會(hui) ,提高出口產(chan) 品中密集使用的生產(chan) 要素的收益。比如,我國出口勞動密集型產(chan) 品,給剩餘(yu) 勞動力提供了就業(ye) 機會(hui) ,增加了收入,促進了共同富裕。古典經濟學家亞(ya) 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指出,分工能夠大幅度提高生產(chan) 效率,增加社會(hui) 財富,通過交換,實現物質福利的增加。國際貿易也是如此。而分工的廣度和深度取決(jue) 於(yu) 市場範圍的大小。企業(ye) 麵對世界市場生產(chan) ,有著幾乎無限的發展機會(hui) 。廣東(dong) 東(dong) 莞、浙江義(yi) 烏(wu) 和蘇南地區的發展,美的、格力、阿裏巴巴、紅豆等企業(ye) 的崛起,就是明證。所以說,貿易的繁榮後麵,是產(chan) 業(ye) 的集聚發展、城市的興(xing) 起和人民的富裕。
中國不僅(jin) 是出口大國,而且是進口大國。通過進口先進技術設備和原材料,彌補了國內(nei) 資源的不足,促進了技術進步和生產(chan) 效率的提升;通過進口優(you) 質高端消費品,彌補了國內(nei) 供給的不足,滿足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收入不變的假定下,提高了福利水平。中國的巨額進口,也為(wei) 世界經濟的穩定和增長提供了強大動力,實現了與(yu) 世界的互利共贏。通過進口競爭(zheng) ,迫使國內(nei) 企業(ye) 盡量采用先進技術,降低成本,提高產(chan) 品質量,以提高市場競爭(zheng) 力。貿易必然帶來人員的交流、文化的傳(chuan) 播和思想的交換,通過文明互鑒,對一國的政治、文化和社會(hui) 進步會(hui) 產(chan) 生積極影響,有助於(yu) 促進人們(men) 思想的進步、思維方式的改變和觀念的更新。尤其是現代市場經濟和社會(hui) 化大生產(chan) 孕育出來的精神文明成果,諸如效率觀念、效益觀念、服務觀念、冒險精神、開拓進取精神等,對於(yu) 經濟發展落後的國家尤為(wei) 重要。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大膽吸收一切有益於(yu) 經濟發展和社會(hui) 進步的精神文明成果,使人民逐漸擺脫封建的、小生產(chan) 的以及“左”的思想的束縛,拋棄了封閉落後、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的精神包袱,在實現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市場經濟體(ti) 製不斷完善,社會(hui) 全麵進步。貿易的作用是如此重要,以致被稱為(wei) 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如何依托跨國公司及外資企業(ye) 等進一步擴大開放?當代經濟全球化的最重要特征是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chan) 要素的跨境流動。以跨國公司為(wei) 載體(ti) ,生產(chan) 要素特別是高端創新要素,流向那些投資環境好的國家和地區。什麽(me) 是好的投資環境?簡言之,就是國際化、法治化、市場化程度高,規則、規製、管理、標準等與(yu) 國際慣例高度一致的地區。資本流動,尤其是直接投資,不僅(jin) 僅(jin) 是資本的轉移,而是資金、技術、管理、人才等高端要素的“一攬子”流動。外資流入促進經濟發展,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商貿繁榮,人民生活富裕,正是廣東(dong) 、江蘇、福建等沿海利用外資大省的生動現實。跨國公司本土化發展,還會(hui) 帶動本地配套產(chan) 業(ye) 的發展,全麵融入國際價(jia) 值鏈,創造更多的就業(ye) 崗位,增加勞動者收入。外資企業(ye) 帶來更具競爭(zheng) 力的產(chan) 品、技術和服務,有助於(yu) 在高水平競爭(zheng) 中創造價(jia) 值,實現互利共贏,實現開放條件下的高質量發展。隨著服務業(ye) 的開放,跨國公司還會(hui) 把公司總部、營運中心、研發機構等設立在投資國,為(wei) 引進高端服務業(ye) 的國家和地區帶來高收入工作崗位,為(wei) 本土高端人才實現人力資本價(jia) 值帶來機會(hui) ,有助於(yu)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ti) 。當然,對外開放從(cong) 來都是雙向的。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高,中國抓住機遇進行全球布局,充分利用我國市場潛力、建設能力、資本實力,在全球範圍內(nei) 爭(zheng) 取能源資源和基礎建設項目,收購優(you) 質資產(chan) 、營銷渠道、核心技術、關(guan) 鍵設備,吸引高端人才。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ye) 通過共建“一帶一路”等“走出去”,在更廣闊的國際市場舞台上,通過整合全球生產(chan) 要素進行國際化經營活動,提升創新能力和財富創造力,有些企業(ye) 則成長為(wei) 有影響的跨國公司。
對外開放如何帶動經濟發展,從(cong) 而促進共同富裕?我們(men) 首先要從(cong) 基本理論上弄清楚這個(ge) 問題。馬克思主義(yi) 政治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men) ,全麵融入經濟全球化,積極參與(yu) 國際分工、國際交換和國際競爭(zheng) ,能夠利用國際國內(nei) 兩(liang) 個(ge) 市場、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增進社會(hui) 財富,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我們(men) 可以觀察到一個(ge) 令人矚目的現象: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人民收入基本上實現了同步增長。而對外開放水平越高的區域,經濟增長越快,人民生活越富裕,而且城鄉(xiang) 之間、各種群體(ti) 之間的收入差距越小。比如江蘇昆山,包括蘇州,開放程度江蘇省內(nei) 最高,經濟最發達,居民收入高,而且實現了共同富裕,在建設中國式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道路上走在了全國前列。而中國相對後發展地區,開放程度也較低。從(cong)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中國區域之間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之間的差距,就是開放水平和開放層次的差距。
應該特別指出的是,要實現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就必須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國際經驗表明,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須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發展由要素驅動向技術創新驅動的跨越,大幅度提升全要素生產(chan) 率、勞動生產(chan) 率和科技貢獻率。很明顯,擴大對外開放,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盡可能地利用和整合全球創新要素提升我國企業(ye) 乃至整個(ge) 國家的創新能力,顯得十分重要。我們(men) 要克服保護主義(yi) 和世紀疫情帶來的困擾,堅定不移實行開放式自主創新戰略,通過更高水平、更深層次、更寬領域的開放,進一步優(you) 化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全球創新要素聚集,與(yu) 我國企業(ye) 創新發展、融合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