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葉兆言:沒有新鮮感的寫作沒什麽意思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10日電(記者上官雲(yun) )“它寫(xie) 出了父子之間深層次的隔閡,這種隔閡,更多地存在於(yu) 心靈上。”這是熱門小說《通往父親(qin) 之路》得到的一個(ge) 評價(jia) 。
《通往父親(qin) 之路》是著名作家葉兆言新近出版的作品,主要講述了一對父子的故事。小說主人公張左自幼由外公魏仁與(yu) 外婆撫育,與(yu) 父親(qin) 張希夷感情比較淡。
時光流轉,張左逐漸了解父親(qin) ,聯係日漸緊密。但父子二人似乎仍然存在某種隔閡,“通往父親(qin) 的道路太漫長,張左發現他從(cong) 來就沒有真正走近過張希夷,有時候走得越近,感覺越遠。”
從(cong) 更為(wei) 深遠宏闊的範疇來講,小說所提到的“通往父親(qin) 之路”,不局限於(yu) 血脈相連,更是精神層麵的指認與(yu) 傳(chuan) 承。
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zhuan) 訪時,葉兆言坦言,《通往父親(qin) 之路》是自己一直想寫(xie) 的一部小說,想說的意思也簡單,就是想向“父輩”致敬。
其實,從(cong) 早些年的“夜泊秦淮”係列,到如今的《通往父親(qin) 之路》,葉兆言在寫(xie) 作時,總是嚐試和以往作品有所不同,在他眼中,沒有新鮮感的寫(xie) 作是沒什麽(me) 意思的。
對他來說,寫(xie) 作很簡單,就是讓它千方百計更接近讀者,更有趣一點。
以下為(wei) 專(zhuan) 訪內(nei) 容摘要:
中新網:您曾提到,寫(xie) 《通往父親(qin) 之路》源自一個(ge) 幼稚的念頭,具體(ti) 指什麽(me) ?
葉兆言:其實每個(ge) 寫(xie) 小說的人,腦子裏總會(hui) 有很多的想法或者說構思,寫(xie) 出來了變成小說;沒空寫(xie) 出來就會(hui) 比較雞肋,說的不好聽就是角落裏的垃圾。
《通往父親(qin) 之路》隻是我很多念頭中的一個(ge) ,突然有一天,把它寫(xie) 出來的想法很強烈,最後幾經周折,就有了今天這本小說,寫(xie) 作過程也沒有多深奧的道理。
《通往父親(qin) 之路》和我以往的小說不太一樣,書(shu) 中的情節倒確實有一些來自生活經曆。比如我寫(xie) 了一段有關(guan) 房子的故事,就是我們(men) 家曾經遇到的問題。
類似的細節寫(xie) 在小說裏比較有趣,也讓虛構的作品有了比較真實的一麵。現在對當初的寫(xie) 作過程已經有些忘了,但現在再看這一段時,還是覺得特別有意思。
中新網:《通往父親(qin) 之路》結構緊湊,篇幅較小但時間跨度較大,您是如何構思的?
葉兆言:從(cong) 故事推進來說,就我個(ge) 人感受而言,中篇小說篇幅不大,敘事節奏應該像電影一樣,長篇小說則更像電視連續劇。
所以,《通往父親(qin) 之路》是部中篇小說,故事就要在兩(liang) 個(ge) 小時之內(nei) 講完。我所預想的故事、人物,這些東(dong) 西應該在三萬(wan) 字到五萬(wan) 字的範圍內(nei) 解決(jue) 掉。
我對敘事脈絡的安排其實沒有一定之規,就跟打籃球比賽一樣,一場一般分為(wei) 四節,對這個(ge) 小說,我寫(xie) 的時候大致也是這麽(me) 安排的結構。
中新網:創作這部小說的初衷是怎樣的?
葉兆言:《通往父親(qin) 之路》是我一直想寫(xie) 的一部小說,想說的意思也簡單,就是想向“父輩”致敬。我曾經說過,在我生長的環境裏,父輩們(men) 一直都是高山仰止,高不可攀。
至於(yu) 小說中的人物,張左、張希夷、魏仁等等,我其實沒有為(wei) 寫(xie) 哪個(ge) 人物特別花過心思,寫(xie) 到哪兒(er) 算哪兒(er) 。一段文字怎麽(me) 寫(xie) 才好看,這應該是寫(xie) 作者最用心的地方。
我想給那些和我擁有類似生活經曆的人一種回憶,希望他們(men) 能成為(wei) 這本書(shu) 的讀者。另外,也想讓年輕一些的讀者了解父輩們(men) 當年的生活,這個(ge) 就是寫(xie) 作的目的吧。
中新網:對比書(shu) 中的幾組人物,比如張左和外公魏仁精神上的聯係更緊密,跟父親(qin) 張希夷的關(guan) 係反而有些疏離。這樣的安排想表達怎樣的思考?
葉兆言:這部作品是“想寫(xie) 一些中國式的父子”。
《通往父親(qin) 之路》發表後,很多人談到它時都會(hui) 提到“中國式父子”這個(ge) 詞。從(cong) 我自己來說,就是想表達一個(ge) 兒(er) 子如何走向自己的父親(qin) ,這樣一個(ge) 過程。
具體(ti) 到書(shu) 裏,我隻是寫(xie) 到了幾組不同類型的父子關(guan) 係,每組我都覺得它的存在有一定合理性,就是一種現實的存在,沒有哪一對父子的相處模式是理想的“中國式父子”。(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