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更多目光投向農村養老
【光明時評】
作者:楊舸(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社科院人口與(yu) 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日前,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ye) 發展和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規劃》,明確了我國未來五年在養(yang) 老服務供給、老年健康支撐等方麵的發展目標。其中提到“構建和完善兜底性、普惠型、多樣化的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體(ti) 現了我國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著重基礎性和保障性的特點。基於(yu) 城鄉(xiang) 人口老齡化和社會(hui) 經濟發展的狀況,農(nong) 村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的構建將是未來“規劃”落實的重點和難點。
我國農(nong) 村人口老齡化較城鎮地區程度更高、進程更快。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農(nong) 村60歲、65歲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別為(wei) 23.81%和17.72%,比城鎮分別高出7.99、6.61個(ge) 百分點。同時,城鄉(xiang) 老齡化差距正在不斷拉大。10年前,60歲、65歲及以上老人占比的城鄉(xiang) 差距分別為(wei) 3.19、2.26個(ge) 百分點。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已超過64%,但仍然有接近一半的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生活在農(nong) 村。客觀而言,無論是經濟發展水平、養(yang) 老基礎設施,還是社會(hui) 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農(nong) 村都嚴(yan) 重滯後於(yu) 城鎮,這無疑將給農(nong) 村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更嚴(yan) 峻的挑戰。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逐步完善,養(yang) 老資源供給的重心由機構養(yang) 老向居家養(yang) 老、社區養(yang) 老轉移。農(nong) 村養(yang) 老服務也由對特殊困難老年群體(ti) 的救助政策,轉變為(wei) 覆蓋億(yi) 萬(wan) 普通農(nong) 村老人的普惠性福利。不過,相較城鎮而言,農(nong) 村老年人的養(yang) 老需求存在一定獨特性,使得其養(yang) 老問題更加凸顯。
一方麵,農(nong) 村留守老人居多,空巢問題突出。人口城鄉(xiang) 流動是農(nong) 村人口老齡化加快推進的主要原因。2020年,我國3.76億(yi) 流動人口中,約7成是城鄉(xiang) 流動人口,由此導致農(nong) 村老人留守現象普遍,存在照料人缺失、生活孤獨、農(nong) 作負擔重等問題;另一方麵,農(nong) 村社會(hui) 養(yang) 老觀念傳(chuan) 統,機構入駐意願低,村民居住分散也造成公共服務可及性低。
“保基本、兜底線”是我國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的基本定位,農(nong) 村養(yang) 老服務供給成為(wei) 重要的政策“底線”,增加農(nong) 村公共服務供給也是我國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綜觀看來,近年的政策可在以下幾個(ge) 方麵發力:
首先是完善農(nong) 村基本養(yang) 老、醫療保險製度,建立適度水平的城鄉(xiang) 居民基本養(yang) 老保險待遇確定標準和基礎養(yang) 老金的調整機製,健全農(nong) 村多層次醫療保障體(ti) 係。充分發揮城鄉(xiang) 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與(yu) 醫療救助等的協同互補作用,保障農(nong) 村居民共享經濟社會(hui) 發展成果,實現老有所醫、老有所養(yang) 。
其次是加強農(nong) 村醫療衛生服務和健康管理服務。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為(wei) 依托,實施財政、資源傾(qing) 斜,加強農(nong) 村基層醫療衛生設施、人才和機構的標準化建設。拓展農(nong) 村老人健康管理服務內(nei) 容,開展健康促進、疾病預防、健康教育、健康體(ti) 檢等方麵的工作。
再次是加快建立以居家養(yang) 老、社區養(yang) 老為(wei) 主,機構養(yang) 老為(wei) 補充的農(nong) 村多層次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不僅(jin) 要改造和提升原有供養(yang) 服務設施,拓展其綜合服務功能,也支持建設麵向失能老人的養(yang) 老服務設施,促進醫養(yang) 結合模式和康養(yang) 產(chan) 業(ye) 項目的發展。完善農(nong) 村留守老年人關(guan) 愛服務體(ti) 係和基礎信息庫建設,通過鄰裏互助點、農(nong) 村幸福院、助餐食堂等項目探索符合農(nong) 村實際的養(yang) 老服務供給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農(nong) 村互助式養(yang) 老模式將在“十四五”時期具有較強發展潛力。互助式養(yang) 老是以政府為(wei) 主導,依托原有農(nong) 村社區服務中心、文化娛樂(le) 中心、衛生服務站、農(nong) 村書(shu) 屋、全民健身廣場等基礎設施,通過鄰裏互助、親(qin) 友互助、誌願者組織、市場參與(yu) 等方式實現低償(chang) 、公益性的農(nong) 村養(yang) 老服務供給模式。互助式養(yang) 老具有低成本、可落地、可持續、靈活性的特點,既符合鄉(xiang) 村社會(hui) 的經濟文化環境,又能滿足農(nong) 村老人的實際需求。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人口狀況發生重大轉變的關(guan) 鍵期,要建設與(yu) 人口老齡化進程相適應的老齡事業(ye) 和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補齊農(nong) 村養(yang) 老短板的緊迫性更加突出,兜底農(nong) 村養(yang) 老服務的任務也更加艱巨。我們(men) 需抓住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有效銜接的曆史機遇,努力讓城鄉(xiang) 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17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