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比較的囚徒:人們為何一邊反“內卷”,一邊忍不住比較

發布時間:2022-03-18 14:37: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比較的囚徒:人們(men) 為(wei) 何一邊反“內(nei) 卷”,一邊忍不住比較

  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刻:盡管人生目標未必是“要比別人好”,卻總逃不脫比較的“牢籠”——

  上學時和同學比成績,前方常常有個(ge) 追不上的“別人家孩子”;工作後與(yu) 同伴聚會(hui) ,話題永遠離不開薪資水平和感情狀態;假期打開朋友圈,別人的生活總是比自己的精彩,還能先曬出冰墩墩手辦……

  有人的地方就有社會(hui) 比較。人們(men) 時而與(yu) 更優(you) 秀的人比,時而與(yu) 不如自己的人比;有人執著於(yu) 要勝過對方,有人篤定“沒有比較就沒有傷(shang) 害”。這讓人不禁好奇,人們(men) 為(wei) 什麽(me) 會(hui) 比較?比較有何作用?它會(hui) 讓我們(men) 更快樂(le) 還是更痛苦?在日益加速的當代社會(hui) ,為(wei) 何人們(men) 既“反內(nei) 卷”,又忍不住將自己置入比較的洪流?

  華東(dong) 師範大學心理與(yu) 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陸靜怡在心理學新作《比較的囚徒》中寫(xie) 道,在當代社會(hui) ,比較似乎成為(wei) 認識自我的一麵鏡子,是定義(yi) 優(you) 劣的“相對論”。正是這套相對論,在每個(ge) 人心中激發出情緒的千層浪,許多酸甜苦辣、愛恨情仇皆因“比”而生,甚至讓人陷入困境與(yu) 牢籠。

  內(nei) 卷、雞娃……現代人比過去更愛比較嗎

  銀行職員陳琳是位初二學生的媽媽,孩子即將到來的中考壓力,讓向來崇尚“自主學習(xi) ”的陳琳有些緊張和擔心。“當孩子說周圍同學幾乎都在上補習(xi) 班而自己沒上時,我一度懷疑自己不打算給孩子補課的決(jue) 定是否正確。”陳琳感慨,自己的中學時代幾乎是在放養(yang) 中度過,當下的孩子卻被不存在的“起跑線”裹挾,在父母催促中停不下往前奔走和相互比較的步伐。

  雞娃、內(nei) 卷……近兩(liang) 年,人們(men) 用許多新詞描述焦慮與(yu) 緊張漸濃的社會(hui) 環境。最初對學習(xi) 和事業(ye) 懷揣熱情的人們(men) ,在比較與(yu) 競爭(zheng) 中逐漸迷失,“把別人比下去”成為(wei) 努力的目標。相比於(yu) 過去的“歲月靜好”,當下的人們(men) 比過去更重視比較。

  1954年,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正式提出了社會(hui) 比較理論。該理論指出,人類都希望能夠準確認識自己,這種內(nei) 在的驅動力,推動我們(men) 評價(jia) 自己的觀點和能力。當人們(men) 對觀點和能力的評判缺乏絕對標準時,尋找一個(ge) 相對標準進行社會(hui) 比較,便成為(wei) 一種“與(yu) 生俱來”的本能。

  “比較式思維是人的一種基本思維模式。有研究者發現,5歲的孩子就已學會(hui) 了社會(hui) 比較。”陸靜怡說,比較式思維具有普遍性,在不同年代、不同年齡的人群中都存在,並沒有研究證明代際之間存在差異。“每一代都會(hui) 比較,都會(hui) ‘卷’,隻不過不同代際的人,比的內(nei) 容和形式不一樣。”

  譬如,40年前很多人家裏沒有電視機和自行車,一旦有一家人買(mai) 了彩電、自行車以後,炫耀和比較便會(hui) 在街坊鄰裏之間潛滋暗長。“現在已經沒有人炫耀自行車、電視機了,但仍然有別的方麵的比較。”陸靜怡調侃,“畢業(ye) 五年比自己,畢業(ye) 十年比家庭,畢業(ye) 二十年比孩子。”

  為(wei) 何大家覺得現代人越來越愛“比”?陸靜怡認為(wei) ,這或許與(yu) 當下信息傳(chuan) 播分享途徑的豐(feng) 富和快捷有關(guan) 。

  以往受限於(yu) 技術發展,人們(men) 隻和附近小圈子中的人暗暗較勁,沒有這麽(me) 多機會(hui) 及時迅速地了解、反饋與(yu) 傳(chuan) 播個(ge) 人信息,大家不知道你在“比”。隨著社交媒體(ti) 的逐漸豐(feng) 富,我們(men) 比較的距離與(yu) 對象都發生了變化。朋友圈、微博、短視頻……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群體(ti) 內(nei) 外的生活,都成為(wei) 我們(men) 比較的對象。

  除此之外,陸靜怡的團隊曾做了一個(ge) 有趣的研究,結果發現,人們(men) 普遍覺得他人比自己更在乎“內(nei) 卷”、更容易做社會(hui) 比較。

  例如當老板和員工們(men) 說:“公司有一個(ge) 緊急項目需要加班,誰想來參與(yu) ?”這時“卷”的人就站了起來,開始風風火火地行動,“佛”的人坐在那兒(er) 繼續默默做自己的事情。“卷”往往會(hui) 體(ti) 現在行動上,人們(men) 更容易注意到舉(ju) 手說“我要參加”、做出行為(wei) 的人,忽略那些埋頭不動的人。久而久之,人們(men) 就感覺周圍人都很“卷”,社會(hui) 很“卷”。

  陸靜怡說,“正是因為(wei) 人的選擇性注意使他們(men) 忽視了佛係的人群。或許人們(men) 並沒有相較於(yu) 上一代更愛比,隻是在技術、社會(hui) 與(yu) 媒體(ti) 對內(nei) 卷現象的推波助瀾下,感受到更激烈的內(nei) 卷洪流。”

  被拉出來比較的“別人家孩子”,同樣不開心

  社會(hui) 比較如影隨形,隨之而來的困擾也常常把人拖入不開心的困境:睡在我上鋪的兄弟已經邁入高管行列,而我還是個(ge) 平平無奇的打工人;曾經考試不及格的同桌開著豪車來聚會(hui) ,而我一會(hui) 兒(er) 還要坐地鐵回家;別人家的孩子考到全校前十,而我的孩子難得及格;別人18歲已經成為(wei) 世界冠軍(jun) ,而我丟(diu) 在人群中完全看不到……

  在心理學研究中,社會(hui) 比較分為(wei) 上行社會(hui) 比較、平行社會(hui) 比較和下行社會(hui) 比較。其中上行比較更經常發生,心理學家認為(wei) ,人們(men) 普遍擁有向上的驅力,鼓勵人們(men) 朝更優(you) 秀的人看齊。但與(yu) 此同時,當人們(men) 看到別人的成功與(yu) 精彩生活時,自己不如他人的事實更令人糟心。

  陸靜怡認為(wei) ,生活中通常意義(yi) 上的“比較”與(yu) “內(nei) 卷”,常常指的是追求超越周圍人、比他人好,而忘記了真正重要的是關(guan) 注自身。“這種心態或行為(wei) 很可能會(hui) 讓你體(ti) 驗不到自我提升帶來的快樂(le) ,隻能體(ti) 驗到競爭(zheng) 帶來的焦慮”。

  在比較中落下風的人不開心,被拉出來比較的“別人家孩子”也未必開心。有時,比較還會(hui) 帶來人際和社群關(guan) 係上的矛盾與(yu) 焦慮。陸靜怡發現,在現實生活中,很多老師會(hui) 當著眾(zhong) 多學生的麵表揚一位學生,“同樣做這件事情,人家小王怎麽(me) 可以做這麽(me) 好”。得到肯定本是件愉快的事情,但出乎意料的是,“小王”本人並不會(hui) 因此多麽(me) 開心。“被表揚容易引起其他學生的嫉妒甚至排擠,他會(hui) 擔憂這份表揚影響自己的人際關(guan) 係。因此,這種‘比較式表揚’無意當中達到了最糟糕的效果,大家更喜歡不帶比較的單純誇讚。”

  在陸靜怡看來,比較也與(yu) 焦慮密切相關(guan) 。現在人們(men) 越來越焦慮,緩解焦慮的途徑之一是進行下行比較,一旦發現自己比他人好,焦慮可能隨之減輕。但相應地,人們(men) 通過上行比較也會(hui) 看到比自己更好的人,“比較式思維”又會(hui) 進一步加劇社會(hui) 焦慮。“兩(liang) 者之間說不清誰是因誰是果,社會(hui) 群體(ti) 焦慮引發了社會(hui) 比較,社會(hui) 比較又推波助瀾,使群體(ti) 焦慮加劇。”

  人人都是比較的囚徒,如何打破這個(ge) “牢籠”

  “人人都是比較的囚徒,如果每個(ge) 人都能輕鬆打破比較的牢籠,社會(hui) 比較對人的影響就不會(hui) 這麽(me) 深刻。”陸靜怡表示,或許我們(men) 無法徹底避免社會(hui) 比較帶來的負麵影響,但希望能借助《比較的囚徒》,用通俗的語言給大家展現社會(hui) 比較的影響,同時將學術研究帶出象牙塔,走進大眾(zhong) 柴米油鹽的生活中,啟迪大家思考自己的生活及行為(wei) ,作出更好的選擇。

  當你被比較的陰雲(yun) 籠罩時,不妨換個(ge) 角度看問題。陸靜怡覺得社會(hui) 比較有利有弊,大家往往把目光停留在消極層麵,殊不知,研究者最初關(guan) 注到社會(hui) 比較,是因為(wei) 它的“利”。借助社會(hui) 比較,人們(men) 可以更準確地認識自己,對自己在人群中有一個(ge) 精確的定位,“我到底相比他人表現得怎麽(me) 樣”。

  與(yu) 此同時,社會(hui) 比較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催人進步,當人們(men) 看到比自己優(you) 秀的人,便能夠以此為(wei) 榜樣,了解自己需要達到怎樣的水平,怎麽(me) 做才能實現。采用比較式思維思考問題,能有效提高效率,迅速作出判斷。

  因此陸靜怡提醒,人們(men) 麵對比較的“牢籠”,應趨利避害,在思維上作出改變。改變的第一步便是要意識到“我在比”,了解社會(hui) 比較會(hui) 給自己帶來哪些正麵和負麵的影響。除此之外,改變的最大難點在於(yu) 人會(hui) 不自覺地受他人的影響。“我們(men) 要走出比較的洪流,就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是怎樣一個(ge) 人,自己要什麽(me) ,少受其他人的影響。”

  隻是對於(yu) 很多人而言,“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陸靜怡建議,真正的改變需要大家持之以恒、舉(ju) 一反三。“當我們(men) 在學業(ye) 方麵學會(hui) 了問自己要什麽(me) 、減少過於(yu) 負麵的社會(hui) 比較後,很可能到了工作、買(mai) 房時又忍不住去和他人比較。這時切記不忘初心,想清楚自己的內(nei) 心到底喜歡和追求什麽(me) 。如果你隻看別人在追求什麽(me) ,別人有的東(dong) 西你也要有,別人做得好的你也一定要做得好,容易陷入內(nei) 卷的漩渦,迷失自我,感到焦慮,失去幸福感。”

  “我們(men) 需要回歸哲學的思考——我是誰,我要到哪裏去。”陸靜怡說,“隻有清楚自身需求,才能在正確的維度上進行合適的比較,真正成為(wei) 更好的自己。”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