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都市裏的村莊

發布時間:2022-03-18 16:02: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來深圳多次,多是徜徉於(yu) 高樓大廈和車水人流間,走馬觀花,從(cong) 沒真正地了解過深圳的基層社會(hui) 。改革開放初期,這些原住民是如何從(cong) 不知名的窮困鄉(xiang) 村走向脫貧致富,再邁入大都市的?這次深圳之行,我專(zhuan) 門到羅湖區的向西村——深圳最基層的村級單位,一個(ge) 有五六百年曆史的村落。與(yu) 以往到深圳的經曆比,向西村給我完全不同的感受。尤其是這裏的祠堂、張氏族譜,還有向西村人達觀富足的心態、安居樂(le) 業(ye) 的生活,令我印象深刻。

  一

  之前,我對祠堂了解不多,隻知道它是同姓同族的後人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裏麵供著先祖畫像、列祖列宗的牌位、讚頌祖先和訓誡後人的牌匾、楹聯,還有香案、供桌等。祠堂給我的印象是肅穆的,甚至威嚴(yan) 。但當我邁進“愛月”祠堂的大門,發現裏麵人聲鼎沸,大人歡聲笑語,小孩嬉戲打鬧,其中一張桌子上還有幾位老人在打牌,其樂(le) 融融。

  在這裏,向西村向西實業(ye) 股份公司董事長張偉(wei) 光拿來一摞厚厚的族譜,告訴我,這是他們(men) 剛剛修訂的“張氏族譜”。我一頁一頁仔細翻看。我在出版社工作,曾給山西一個(ge) 家族出版過一本族譜,而麵前的這部族譜更有文化積澱,也保留了曆史原貌。族譜是一個(ge) 家族的生命史,也是一個(ge) 姓氏起源、遷徙、延續的譜係,它包含了一個(ge) 家族生息、繁衍的全過程。正如古語雲(yun) :“國無史,無以考一國之興(xing) 替;家無譜,無以辨一族之血緣。”從(cong) 族譜中,我們(men) 不僅(jin) 可以看到,向西村張姓最早的先祖是漢代丞相張良和唐代詩人張九齡。同時,又能了解到作為(wei) 中國最大姓氏的張姓,可以追溯到上古黃帝時期的姬姓,黃帝之孫張揮。張偉(wei) 光告訴我:“這次修訂族譜增加了更多信息,從(cong) 前族譜裏,媳婦多是記錄一個(ge) 姓氏,而現在的族譜中,記錄了媳婦全名、生日、學曆等更多信息。”

  族譜中最讓我感興(xing) 趣的是張氏家訓、家規和家約。家訓是家族或家庭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ye) 的教誨。家規則是家族或家庭中的規矩和法度。它們(men) 對個(ge) 人的教養(yang) 、原則都是重要的約束。比如其中的寧鄉(xiang) 先儒張氏家訓八律:孝、悌、忠、信、禮、義(yi) 、廉、恥。又比如家約十律:和兄弟、和鄉(xiang) 黨(dang) 、訓子弟、重農(nong) 桑、戒驕矜、息紛爭(zheng) 、禁奢侈、嚴(yan) 懶惰、戒賭博、儆竊盜。這些都是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精髓,有些規範至今對我們(men) 的家庭倫(lun) 理、道德教化具有現實意義(yi) 。

  二

  我還在族譜中發現了一個(ge) 詞——“村賢”。這讓我想起古代的“鄉(xiang) 賢”,“鄉(xiang) 賢”這個(ge) 詞始於(yu) 東(dong) 漢時期,是朝廷對有作為(wei) 的官員,或者有威望、為(wei) 社會(hui) 作出貢獻的社會(hui) 賢達,去世後予以表彰的榮譽稱號。張氏族譜中則采用了“村賢”這個(ge) 名稱,記載了自明清到當代,從(cong) 官至五品的儒林郎到現在還在就讀的大學生,近300人,其中當代“村賢”有212人。由此我想到中國的“鄉(xiang) 賢文化”,唐朝的《史通·雜述》中有載:“郡書(shu) 赤矜其鄉(xiang) 賢,美其邦族”,鄉(xiang) 賢是中國鄉(xiang) 村經濟和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2015年和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兩(liang) 次將“鄉(xiang) 賢文化”列入農(nong) 村思想道德建設中,指出:“創新鄉(xiang) 賢文化,弘揚善行義(yi) 舉(ju) ,以鄉(xiang) 情鄉(xiang) 愁為(wei) 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鄉(xiang) 建設,傳(chuan) 承鄉(xiang) 村文明。”鄉(xiang) 賢文化的精神底蘊不僅(jin) 對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落地生根有重要意義(yi) ,同時,也有利於(yu) 促進鄉(xiang) 村治理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於(yu) 是,“新鄉(xiang) 賢”和“村賢”的概念深入人心。

  向西村重修族譜,並在族譜中列入“村賢”這個(ge) 稱號,與(yu) 重修祠堂具有同樣的意義(yi) ,是向西人為(wei) 追尋曆史,造福當下邁出的重要一步。

  向西村的兩(liang) 個(ge) 祠堂“愛月”和“爵先”張氏公祠,最早建於(yu) 清乾隆末年、嘉慶初年,距今已經有200多年的曆史,可惜的是,在羅湖區舊城舊村改造時,被拆除了。2002年,在族人的呼籲和支持下,重新修建完成。張偉(wei) 光告訴我:“改革開放以後,深圳的經濟高速發展,向西村發生了巨大轉變。人們(men) 手裏有錢了,生活富足了,就更需要精神層麵的東(dong) 西,所謂‘富而崇文,文而向善’。這就包括對傳(chuan) 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祠堂和族譜就是我們(men) 重要的傳(chuan) 統文化,它是我們(men) 文化的精神紐帶,是探尋文化血脈、弘揚文化傳(chuan) 統的原動力。”

  如今的祠堂,除了崇宗祀祖,辦理婚、喪(sang) 、壽、喜,商議族內(nei) 重要事務外,也成為(wei) 村民的活動場所,比如邀請地方劇團演出,與(yu) 親(qin) 朋好友聚會(hui) 聯歡,甚至宴請到訪貴客。為(wei) 了讓大家了解張氏家族的曆史,對後人進行傳(chuan) 統禮俗教育,村裏還將家訓族規製成小冊(ce) 子、掛曆、書(shu) 、匾、對聯,供村民和來客了解。其中最醒目的是“飲水思源,慎終追遠”和“雍睦家風,世代相傳(chuan) ”兩(liang) 副對聯,表達了張氏家族不忘先祖恩澤,傳(chuan) 承家風美德,樹立文化自信的新時代精神。

  三

  領略了張氏族譜,參觀完祠堂,肚子有點餓了。這時,主人端來深圳最具特色的“大盆菜”和“向西雞煲”,晚宴正式開始。大盆菜相傳(chuan) 始於(yu) 南宋,距今已有800多年曆史。向西村人一般在春秋二祭、元宵節、嫁娶、孩子滿月、喬(qiao) 遷等節日或者喜慶日子裏煮大盆菜。經過數百年發展演變,大盆菜的原料、配料及烹飪方法也越來越豐(feng) 富講究。據說煮大盆菜的準備工作就要兩(liang) 三天,因為(wei) 很多原材料要到香港新界上水、石湖購買(mai) 和預訂,其中主材15種,配料更是多達16種。大盆菜是每年秋祭活動的重要餐食,香港、澳門及海外的張氏後裔前來祭祖掃墓後共食,由此也促進了海內(nei) 外同胞建設家鄉(xiang) 的積極性。而“向西雞煲”曆史並不長,據說上世紀90年代,向西村居住的重慶人比較多,他們(men) 將重慶的香辣雞煲與(yu) 廣東(dong) 的煲仔結合,發明了風味獨特的“向西雞煲”。向西雞煲在深圳的落地生根,也顯示了向西村人對各種文化兼收並蓄的心態。

  晚宴上,坐在主桌上的都是向西村有名望的人,其中有年近80歲的長者,有退休村幹部,還有在族譜上列入名字的“村賢”。席間,我認識了一位外姓的楊文才老先生。他是深圳市詩詞協會(hui) 會(hui) 長,在張偉(wei) 光“富而崇文”的倡導下,楊老牽頭在向西村成立了“深圳詩詞學會(hui) 向西村創作基地”,鼓勵村民學習(xi) 中國傳(chuan) 統藝術和文化。基地的成立,填補了向西村詩書(shu) 畫文化藝術的空白,也見證了向西村重視和重建傳(chuan) 統文化的決(jue) 心。

  在一般人印象中,深圳是移民城市,沒有“根”,甚至還曾有人說深圳是“文化沙漠”。但是,此番向西村之行,使我深深感到深圳這座年輕的城市、改革開放的前沿,也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向西村正是一個(ge) 典型。它“嚴(yan) 守家規家訓,強調崇文重教、忠孝廉潔”的風習(xi) ,代代相傳(chuan) ,守正而創新。在這裏,以祠堂文化、族譜文化以及鄉(xiang) 賢文化為(wei) 代表的傳(chuan) 統文化和人文精神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結合,成為(wei) 他們(men) 建立“文化自信”的一種具體(ti) 體(ti) 現,也給了向西村人麵向未來的強大底氣。(興(xing) 安)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