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考古專家:鄭家湖戰國秦漢墓地發現將促秦楚文化相互影響研究

發布時間:2022-03-21 11:0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3月19日電 (記者 孫自法)出自《史記》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典故令人印象深刻,在真實曆史上,戰國秦漢時期的秦人與(yu) 楚人、秦地與(yu) 楚地、秦文化與(yu) 楚文化之間演繹過怎樣的“愛恨情仇”?最新入選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六大項目之一的湖北雲(yun) 夢縣鄭家湖戰國秦漢墓地相關(guan) 研究,或讓後人從(cong) 中略窺一二。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長、山東(dong) 大學講席教授白雲(yun) 翔19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表示,鄭家湖墓地發掘是一次考古新發現、大發現,將深化學界對秦人與(yu) 楚人如何相處、秦人如何治理占領地、秦文化和楚文化如何相互影響融合等重要曆史問題的研究。

  他說,湖北雲(yun) 夢鄭家湖墓地是戰國晚期至漢初的一批墓葬遺存,既有A區和B區的楚文化墓葬,又有C區的秦文化墓葬,它們(men) 並存的內(nei) 涵及其演變,無疑再現了這一地區由楚至秦到漢的曆史文化及其演變過程,並且是秦漢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形成過程中曆史和文化變遷的一個(ge) 縮影。

  值得注意的是,雲(yun) 夢地區尤其是楚王城周圍一帶,1970年代以來已先後發掘過睡虎地秦墓、龍崗秦墓、大墳頭西漢墓等10多處戰國秦漢墓地,都有重要發現。在此基礎上,這次鄭家湖墓地發掘研究又有不少新的重要發現,如葬具繪畫、長文觚等均為(wei) 全新發現,還有秦文化漆器等一大批其他珍貴文物,以及諸多喪(sang) 葬遺跡等。

  白雲(yun) 翔指出,就葬具繪畫來說,雖然戰國早期的隨縣曾侯乙墓曾有發現,但不是人物畫,鄭家湖墓地234號墓發現的人物形象葬具繪畫,是迄今所知年代最早,並且繪製精致、內(nei) 涵豐(feng) 富,開啟了漢代墓葬繪畫尤其是人物繪畫的先河。

  就長文觚來說,鄭家湖墓地出土長文木觚年代為(wei) 戰國晚期,不僅(jin) 年代最早、文字最長,內(nei) 容是傳(chuan) 世文獻未載的“策文”,並且跟以往發現的漢代的五棱竹觚、木質的三棱觚和六棱觚等在形製上不同,其內(nei) 容也不同。

  此外,鄭家湖墓地275和276號墓等都是秦式銅器和楚式銅器共存;234號墓等出土的葬具繪畫,是出自秦文化墓葬且圖像中秦文化因素濃厚,但該墓棺槨結構、木槨設門窗又具有楚文化特征。這些新的考古發現提出不少新的問題,無論從(cong) 宏觀上還是微觀上,都將推動考古學界進一步開展深入研究和討論。

  白雲(yun) 翔認為(wei) ,鄭家湖墓地諸如此類的新發現再結合多領域科技考古的成果,無疑用科學實證材料豐(feng) 富和活化了當時的曆史文化,包括楚人和秦人的喪(sang) 葬文化、動植物資源及其利用、衛生疾病狀況、食物與(yu) 飲食結構,以及陶器、銅器、漆木器、玉器、玻璃器、紡織品等製作技術,秦楚文化交流、人群交融等。(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