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在皖南首次發現粟黍遺存 2600年前已形成混作農業
中新社北京3月2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起源於(yu) 中國北方的粟黍等旱地作物,何時南下傳(chuan) 播到以稻作為(wei) 主的安徽南部地區?科研人員對安徽宣城井水墩遺址最新完成的一項植物遺存考古研究發現,2600年前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井水墩先民就已開始種植粟黍,並在當地形成稻粟混作農(nong) 業(ye) 。
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聯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完成的這項研究成果論文,近日在專(zhuan) 業(ye) 學術期刊《地球科學前沿》(英文版)在線發表。
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青年研究員吳妍表示,科研人員通過在井水墩遺址挑選新石器時代末期及兩(liang) 周時期遺存典型剖麵和部分灰坑,分別進行大植物浮選和植矽體(ti) 分析,其研究結果顯示,井水墩遺址在良渚文化中晚期(距今4874-4820年),先民以單一的稻作農(nong) 業(ye) 為(wei) 主;到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先民已開始種植粟,證明此時黍粟農(nong) 業(ye) 已南傳(chuan) 至皖南地區,並且形成混作農(nong) 業(ye) 。
她指出,井水墩遺址粟的大植物遺存直接測年結果為(wei) 距今2667-2568年,這一時期大量粟遺存及粟黍植矽體(ti) 的發現,在皖南地區尚屬首例。這項研究為(wei) 進一步了解新石器晚期以來,皖南地區農(nong) 業(ye) 發展情況和粟黍傳(chuan) 播路線提供了新的證據。
北方粟黍農(nong) 業(ye) 2600年前為(wei) 何能在皖南地區大規模發展起來?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碩士研究生汪靜怡認為(wei) ,結合史料記載與(yu) 古環境背景推測主要有兩(liang) 方麵原因:
一是《史記》等曆史文獻記載兩(liang) 周時期吳太伯自關(guan) 中地區“南奔荊蠻”建立吳國,人群的遷徙推動了粟黍農(nong) 業(ye) 在皖南地區的大規模種植;二是古氣候變化相關(guan) 研究顯示,西周時期全球氣溫普遍呈下降趨勢,氣候環境變化可能是促使當地先民調整作物種植類型的重要因素之一,促進了混合農(nong) 業(ye) 在皖南地區的出現。
據井水墩遺址發掘項目負責人陳小春介紹,井水墩遺址位於(yu) 安徽省宣城市涇縣,地處長江中下遊平原與(yu) 皖南山區交接地帶,地貌以山地丘陵為(wei) 主。2018年4月至10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hui) 同涇縣文物局對井水墩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該遺址地層堆積厚,有多個(ge) 曆史時期的疊壓關(guan) 係,其豐(feng) 富的農(nong) 作物遺存,有助學界深入研究探討皖南地區在良渚文化中晚期、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稻作農(nong) 業(ye) 與(yu) 粟黍農(nong) 業(ye) 在當地擴散和並存發展的特點。
中科院古脊椎所稱,農(nong) 業(ye) 起源和傳(chuan) 播為(wei) 人類社會(hui) 文明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經濟基礎,農(nong) 作物擴散是農(nong) 業(ye) 曆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生發展等議題備受學界關(guan) 注。在中國南方,早期農(nong) 業(ye) 以種植水稻為(wei) 主,但隨著時間推移,粟黍等北方旱地作物逐漸向南傳(chuan) 播。受古環境變化及古人類社會(hui) 發展因素的影響,皖南地區農(nong) 業(ye) 發展的時空過程和動力機製研究目前依然相對薄弱,井水墩遺址粟黍遺存專(zhuan) 項考古並結合曆史文獻研究,將有望填補這方麵空白。(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