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民俗潤澤鄉間 激活振興力量

發布時間:2022-03-24 10:2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編者按

  2月22日,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對2022年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工作進行了部署。傳(chuan) 統民俗節日文化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可發掘、可利用的重要資源,已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帶動性要素。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實施以來,各地湧現出一批葆有民族特色、承載民族文化、凝聚民族力量的傳(chuan) 統民俗節日文化活動。鑒此,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課題組從(cong) 文化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入手,聚焦各地民俗節日文化的傳(chuan) 承現狀,赴廣東(dong) 省佛山市南海區、陝西省禮泉縣煙霞鎮袁家村和江西省浮梁縣等地深入探訪,分析了我國民俗節日文化活動的創新模式及現存問題,並對如何進一步推動民俗節日文化傳(chuan) 承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結合提出對策建議。

  元宵節,掛燈籠、猜燈謎、圍篝火、鬧元宵;中秋節,做剪紙、賞皮影、聽戲劇、享團圓;春節,逛廟會(hui) 、趕年集、看社火、吃年飯、過大年……在陝西省禮泉縣煙霞鎮袁家村,遊客一年四季都能在傳(chuan) 統村落中感受濃濃的民俗節日氛圍。

  “過節不就是圖個(ge) 氛圍嘛,這裏年味兒(er) 足”“體(ti) 驗了關(guan) 中民俗,濃濃的煙火氣很不錯”“讓娃娃們(men) 見識一下咱陝西人的正宗過年習(xi) 俗”……袁家村通過“修舊如舊”的老街區和一係列民俗文化活動,打造“關(guan) 中印象體(ti) 驗地”民俗文化品牌,舉(ju) 辦“唐風納涼節”“中秋詩歌會(hui) ”“春節大廟會(hui) ”等沉浸式、體(ti) 驗式、場景化的民俗文化活動,遊客們(men) 流連於(yu) 民俗街區、工藝作坊,感受鄉(xiang) 村民俗風情,體(ti) 驗傳(chuan) 統節日文化。

  傳(chuan) 統民俗節日具有很強的儀(yi) 式感和較高的群眾(zhong) 性,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jia) 值、思維想象和文化意識,體(ti) 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feng) 厚滋養(yang) 。在當前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背景下,傳(chuan) 統民俗節日的傳(chuan) 承與(yu) 弘揚呈現哪些新特點?

  1.民俗節日 數量種類眾(zhong) 多,承載豐(feng) 富文化內(nei) 涵

  我國的傳(chuan) 統民俗節日形式複雜、豐(feng) 富多樣。例如,按民族來分,我國有區域民族的節日(如潑水節等)和全國性的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按節日對象來分,有少年的節日(如彝族的娃娃節),有老年人的節日(如重陽節等),等等。

  若按節日主題來劃分,可把節日分成農(nong) 事、慶祝、祭祀、紀念四大主題。其中,農(nong) 事節日以農(nong) 林漁獵等生產(chan) 活動習(xi) 俗為(wei) 主要內(nei) 容,往往是以一定的祭祀活動來表現,如漢族在立春時節的“打春牛”活動、壯族的春耕牛王節、彝族的采藥節等;慶賀類節日,不少地方以紮花燈、趕歌、社火等喜氣洋洋的社會(hui) 交往活動來慶祝節日,其中最熱鬧的當屬各民族的“年節”;祭祀節日和紀念節日主要以祭祀天地神、祭祀祖先以及紀念曆史重大事件和人物為(wei) 主要內(nei) 容。

  這些數量眾(zhong) 多、內(nei) 容豐(feng) 富的傳(chuan) 統節日,充分體(ti) 現了中國民俗節日所承載的文化內(nei) 涵。它們(men) 內(nei) 容多元,包羅了服飾、飲食、禮俗和遊藝等與(yu) 群眾(zhong) 傳(chuan) 統生產(chan) 生活緊密結合的文化內(nei) 涵。它們(men) 形式多樣,同一個(ge) 節日在不同區域有著不同的習(xi) 俗。春節吃年飯,“北水餃、南湯圓”,南北方各有喜好;端午節“趕鬼”,對於(yu) 掛鍾馗像還是掛蒜頭、掛石榴花,各地習(xi) 俗也不盡相同。無論是內(nei) 容上還是形式上,這些傳(chuan) 統節日都寄托了人們(men) 對於(yu) 家庭團圓、生活喜樂(le) 的美好期許,重視傳(chuan) 統人倫(lun) 親(qin) 情,更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豐(feng) 厚人文底蘊的直接體(ti) 現。

   2.傳(chuan) 承現狀 常態化融入生活,文化與(yu) 產(chan) 業(ye) 共促

  “點火!”隨著一聲響亮的吆喝,火苗迅速躥升,火堆熊熊燃燒起來。一名青年助跑一段後,縱身一躍,矯健地跨過火堆,一旁圍觀的人群裏響起陣陣掌聲。這是佛山市南海區裏水鎮赤山村“跳火光”的熱鬧場麵。每逢元宵,村裏都會(hui) 舉(ju) 辦“跳火光”民俗文化活動,吸引無數遊客慕名而來。

  “跳火光,祈樂(le) 安康,真有意思!”“我也很想試試”“以後一定要去這個(ge) 村看看”……疫情防控期間,裏水鎮策劃了“跳火光”元宵節直播活動,有12萬(wan) 多名網友線上圍觀了“醒獅賀歲”“主帥公巡遊”“跳火光”等民俗節日活動。打破空間限製,廣大網友了解當地的曆史文化,感受傳(chuan) 統民俗文化的魅力。

  調研發現,各地的傳(chuan) 統民俗節日,已經常態化融入精神文明建設中,以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為(wei) 基礎,實現文化與(yu) 產(chan) 業(ye) 的共融共促。

  以精神文明建設為(wei) 根本,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有組織地開展群眾(zhong) 性活動,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民俗節日。“紅色文藝輕騎兵”“送戲下鄉(xiang) ”“我們(men) 的節日”……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各地結合當地實際,在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春節、元宵節等傳(chuan) 統節日,舉(ju) 辦各類文化活動,凝聚鄰裏鄉(xiang) 情,經過多年積累,已成為(wei)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長期文化工程。

  以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為(wei) 抓手,推動文化繁榮。我國豐(feng) 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包含傳(chuan) 統慶典、節日儀(yi) 式、民俗活動等文化項目。例如,南海區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共66項,其中2項國家級、11項省級、27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針對這些非遺活動,區、鎮、村通過紀錄片展映、數字化展覽、少年宮傳(chuan) 習(xi) 、“非遺進校園”活動等分別開展不同類型、多種多樣的展示和傳(chuan) 承活動。各地文旅部門組織的“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wan) 家”等活動,推動非遺保護和節日文化傳(chuan) 承深度融合,在全社會(hui) 形成了廣泛影響。

  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wei) 驅動,創新節日形式。老陝性情、關(guan) 中民俗、傳(chuan) 統美食、鄉(xiang) 愁思念、創意青春……袁家村在春節期間,以“五味”打造經典民俗節日活動,“吃、住、行、賞、玩”等深度體(ti) 驗吸引了八方遊客。調研發現,文化旅遊和文化產(chan) 業(ye) 已成為(wei) 傳(chuan) 承節日文化新的增長點。2021年,文化和旅遊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海外中國文化中心、駐外旅遊辦事處共同主辦的2021“天涯共此時——中秋節”全球統一品牌活動,推動傳(chuan) 統節日歡樂(le) 祥和的氣氛跨越國度。傳(chuan) 統民俗節日成為(wei) 各地新的打卡熱點,文創、文旅、手工等新經濟形式成為(wei) 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民俗節日的重要推手。

  結合數字鄉(xiang) 村建設,由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網信、文旅等部門牽頭,以數字化方式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民俗節日。伴隨5G和數字時代的到來,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成為(wei) 鄉(xiang) 村文化發展、傳(chuan) 統節日傳(chuan) 承的必要基礎。數字網絡觸角的延伸,使得傳(chuan) 統民俗節日傳(chuan) 承得以享受發展紅利。如不少地方發展起了與(yu) 民俗節日相關(guan) 的鄉(xiang) 村手工藝品電商,以線上文化傳(chuan) 播活動“帶貨”,帶動產(chan) 業(ye) 業(ye) 態進一步拓展;一些互聯網公司推出“村播”“春耕”等計劃,支持農(nong) 村非遺和民俗類產(chan) 品線上銷售。

  3.創新路徑 民俗節日傳(chuan) 承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結合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mai) 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唐代詩人白居易名篇《琵琶行》中的“浮梁”位於(yu) 江西省東(dong) 北部,這裏的瓷茶文化已有上千年曆史。春節期間的雲(yun) 村晚、漢服秀;清明節期間的“茶瓷對話”“開山節”;端午節期間的滄溪風華錄、露營大會(hui) ……浮梁縣借助其“世界瓷都之源,中國名茶之鄉(xiang) ”的文化底蘊,舉(ju) 辦一係列活化傳(chuan) 承、推陳出新的民俗節日活動,不僅(jin) 帶領遊客體(ti) 驗曆史文化風情和優(you) 美生態環境,也打造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業(ye) 態。

  在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書(shu) 香金甌、文武嶺西、古韻簡村、和善百西、淳和新河……美麗(li) 文明村居建設為(wei) 新時代文明實踐注入活力。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各地在挖掘和打造傳(chuan) 統民俗節日文化傳(chuan) 承實踐中,不斷探索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思路。

  價(jia) 值引領型。調研中,有些地方對傳(chuan) 統民俗節日文化的價(jia) 值內(nei) 涵進行深入挖掘;有些地方將民俗節日文化與(yu) 紅色文化緊密結合,以鄉(xiang) 村振興(xing) 實踐為(wei) 傳(chuan) 統節日文化注入紅色基因。這些方式推動了傳(chuan) 統民俗節日助力培育鄉(xiang) 村文明風尚,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建設提供精神力量。

  社會(hui) 治理型。調研中,有些地方注重節日文化建設和社會(hui) 建設相輔相成;有些地方統籌協調、科學規劃、整合資源、形成合力、打造品牌,共同服務於(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這些都發揮了傳(chuan) 統民俗節日文化所內(nei) 含的文化治理功能。

  人才創意型。鄉(xiang) 村振興(xing) ,關(guan) 鍵在人。浮梁縣推行“鄉(xiang) 創特派員”機製,發動一批企業(ye) 家、創業(ye) 者、社會(hui) 工作者等,與(yu) 農(nong) 村基層組織共謀發展,激活在地的自然與(yu) 文化資源,共建人文鄉(xiang) 村。調研中,有些地方充分調動農(nong) 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些地方注重發揮外來人才的價(jia) 值和作用,促進城市與(yu) 鄉(xiang) 村在交流中相互形塑。

  產(chan) 業(ye) 轉化型。袁家村、南海區、浮梁縣等地均立足各自的特色民俗文化,激活文化產(chan) 業(ye) 新動能,實現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調研中,有些地方以文創賦能,豐(feng) 富傳(chuan) 統民俗節日文化內(nei) 容,創造鄉(xiang) 村新IP,打造鄉(xiang) 村文化新品牌。有些地方以發展壯大集體(ti) 經濟為(wei) 牽引力,對內(nei) 開展群眾(zhong) 工作、凝聚共識,對外承接各類市場主體(ti) ,實現產(chan) 業(ye) 可持續發展。文化創意為(wei) 傳(chuan) 統民俗文化賦予了新的時代內(nei) 涵和現代表達形式。

  4.瓶頸製約 文化治理、創新轉化有待提升

  不少傳(chuan) 統節慶儀(yi) 式複雜、技巧性高,卻無法帶來較高的經濟收益,年輕人不願意學習(xi) 和參與(yu) ,導致節慶活動漸趨老齡化;許多特色民俗的教學、宣講、交流等活動,投入頗多,傳(chuan) 播力影響力卻十分有限;一些節日的儀(yi) 式還存留封建迷信、重男輕女等不良觀念,如何去粗存精,做到現代文明風尚與(yu) 傳(chuan) 統民俗的平衡成為(wei) 必須重視的一大問題……傳(chuan) 統節日和其中蘊含的民俗文化已經融入群眾(zhong) 日常生活,但其傳(chuan) 承和弘揚依然存在不少瓶頸製約,亟待解決(jue) 。

  文化治理功能有待進一步強調和凸顯。眼下,民俗節日文化雖做到了與(yu) 基層社會(hui) 治理相結合,其傳(chuan) 承與(yu) 弘揚卻依然麵臨(lin) 鄉(xiang) 村空巢化、留守化等難題,村莊組織力不足、基層統籌規劃力不足也是必須麵對的現實。如何發揮民俗節日文化的基層治理功能,激發群眾(zhong) 主體(ti) 性,協同部門聯動,調動基層人才主動性,值得進一步探索。

  民俗節日文化的活化和轉化程度不高。目前大多數地方的民俗節日主要是與(yu) 文旅相結合,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方麵缺乏新思路,缺少激活鄉(xiang) 村自身資源要素的創意。特別是其對青年人才的吸引力還有待提升。在“Z世代”(1995年—2009年出生的人群)主導新國潮的背景下,傳(chuan) 統民俗節日的表達和呈現如何進一步吸引年輕人,得到他們(men) 的關(guan) 注、參與(yu) 、認可,推動民俗節日文化真正“活”起來,還需破題。

  傳(chuan) 承弘揚民俗節日文化需要因地製宜。傳(chuan) 統民俗節日文化的傳(chuan) 承和弘揚,常常出現“一個(ge) 模式、高度同質”的狀況。各地政府在實踐中需進一步強調差異化和地方特色,也需探索如何在推動當地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同時,保留地方文化風貌、關(guan) 照各民族群眾(zhong) 心理。

  5.發展方向 創新民俗節日傳(chuan) 承,服務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發揮政府的引領作用,推動戰略協同、部門聯動,明確鄉(xiang) 村振興(xing) 部門文化職能。將民俗文化融入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國傳(chuan) 統節日振興(xing) 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和文明鄉(xiang) 村/美麗(li) 鄉(xiang) 村創建等工作中。建議成立縣級以上民俗文化活動領導小組,整合部門力量,優(you) 化資源配置。明確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門的文化職能,將民俗節日文化納入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門績效考核指標體(ti) 係,建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與(yu) 文旅部門分工協作機製,提升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門對文化治理的認知和管理水平。

  扶持社會(hui) 力量,培育在地組織,共同服務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推動城鄉(xiang) 融合。廣泛動員誌願服務、企業(ye) 、媒體(ti) 等社會(hui) 組織和力量參與(yu) 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發揮“專(zhuan) 精特新”的中小微企業(ye) 和社會(hui) 機構的積極作用,把新理念、新形式、新內(nei) 容和新玩法引入鄉(xiang) 村,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共同探索民俗節日文化傳(chuan) 承和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的新模式。鼓勵、支持和引導鄉(xiang) 村當地的文化類活動團體(ti) 參與(yu) 文化的傳(chuan) 承弘揚,提升鄉(xiang) 村組織力和社會(hui) 活力,助力鄉(xiang) 村組織振興(xing) 。

  打造具有示範意義(yi) 的民俗文化節和民俗文化示範基地。可在全國有顯著民俗特色的地區打造多個(ge) 民俗文化節,據此創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鄉(xiang) 村文化示範基地。在全國各地發起“傳(chuan) 承弘揚民俗節日,推進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主題活動周。由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認定和支持一批典型示範,或建立有關(guan) 民俗節日文化傳(chuan) 承弘揚的國家級案例庫、課程培訓體(ti) 係和大數據共享雲(yun) 平台。借助鄉(xiang) 村民俗節日文化大數據共享雲(yun) 平台,激活各方主體(ti) 的主動參與(yu) 意識,為(wei) 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提供信息服務。開發相應課程,幫助基層幹部和群眾(zhong) 轉變觀念、積極投身其中。

  以文化產(chan) 業(ye) 推動傳(chuan) 統民俗節日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文化創意賦能傳(chuan) 統民俗節日文化,煥新、喚醒鄉(xiang) 村傳(chuan) 統文化,增強審美韻味,培養(yang) 美育意識。以民俗文化推動研學、特色民宿、沉浸式體(ti) 驗、親(qin) 子互動、國風國潮、健康養(yang) 老等文旅業(ye) 態提升。以數字化等現代科技讓傳(chuan) 統民俗節日文化“活起來”,推進鄉(xiang) 村旅遊從(cong) 單一觀光向數字化、沉浸式、互動性等方向多元化發展。

  推動建立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指標體(ti) 係。將傳(chuan) 承弘揚我國傳(chuan) 統民俗節日文化的落實情況、相關(guan) 效果納入基層政府績效考核指標體(ti) 係,真正實現有力有效、常態化推動。可從(cong) 人才評價(jia) 、活動內(nei) 容、產(chan) 業(ye) 提升、媒體(ti) 傳(chuan) 播等多個(ge) 維度評價(jia) 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工作的機製有效性,發布鄉(xiang) 村文化實力年度指數,完善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評價(jia) 機製。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24日 07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