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時代精神激活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
以時代精神激活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生命力
——福建南平打造“朱子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實踐與(yu) 啟示
陽春三月,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五夫鎮,清澈的潭溪水流潺潺。溪旁一棵樹齡達800多年的參天古樟,依然冠蓋如亭、舒朗闊拔。
“這是當年朱熹親(qin) 手栽下的樟樹。800多年來,它早已成為(wei) 五夫鎮人眼中朱熹的化身。”土生土長的薑立煌,目前任朱子理學研究院院長。
延綿800多年的朱子文化,就如這棵參天古樟一樣,深深影響著閩北大地。
“東(dong) 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yu) 武夷。”朱熹繼承孔孟儒學的基礎,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進行係統性的繼承、整合與(yu) 創新,創立了具有哲學意義(yi) 的朱子理學,對中國社會(hui) 影響深遠,並遠播東(dong) 南亞(ya) 和歐美等地。閩北南平是朱熹故裏,70餘(yu) 年的人生中,朱熹在閩北“琴書(shu) 五十載”。閩北,成為(wei) 朱子理學萌芽、發展、集大成的文化聖地。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十分重視朱子文化傳(chuan) 承發展。2021年3月22日,在福建考察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武夷山朱熹園,詳細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學研究等情況。他指出,要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堅持馬克思主義(yi) 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
“一年來,讓朱子文化用起來、活起來、新起來的熱潮,正在閩北大地湧動。”南平市政協原主席、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張建光感慨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視察武夷山朱熹園時,張建光麵對麵向總書(shu) 記匯報了當地弘揚傳(chuan) 承朱子文化的情況。
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視察武夷山朱熹園一周年之際,光明日報調研組一行深入朱熹故裏南平,實地了解當地如何著力建設“朱子文化生態保護區”,如何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朱子文化走進大眾(zhong) 生活、融入傳(chuan) 統習(xi) 俗、挺進學術高地,打造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標杆”,抒寫(xie) 朱子文化時代新篇。
地方文化印記,閃現於(yu) 當地人民精氣神裏
一個(ge) 地方的文化印記,既體(ti) 現在外觀上,更深藏於(yu) 內(nei) 心中,閃現於(yu) 精氣神裏。經過朱子文化800年的教化與(yu) 熏陶,閩北大地擁有了特有的朱子文化氣質。在武夷山五夫鎮,在南平各地,朱子文化依然深刻影響著這裏的百姓生活。
南宋紹興(xing) 十三年(1143年),朱熹隨母移居到武夷山五夫鎮,從(cong) 學、著述、辦學授徒40多年,五夫鎮也成為(wei) 朱子理學的搖籃。“五夫鎮裏最能集中體(ti) 現朱子功業(ye) 的地方,是興(xing) 賢古街。”南平市人大常委會(hui) 副主任蘭(lan) 林和說。他曾在五夫鎮擔任鎮黨(dang) 委書(shu) 記多年,對當地的朱子文化十分熟悉。
全長1000餘(yu) 米的興(xing) 賢古街,曆經千餘(yu) 年的世事滄桑,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宋明時期的建築,流傳(chuan) 著古樸淳厚的民風習(xi) 俗。
古街上有一座刻著“過化處”三字的門坊。“這是為(wei) 紀念朱子所建,‘過’是經過的意思,‘化’則是教化。”蘭(lan) 林和說。牌坊一側(ce) 是書(shu) 院,另一側(ce) 是三市街,以前是集市貿易的區域。用一座牌坊將讀書(shu) 場所與(yu) 喧囂的市井悄然隔開,從(cong) 集市上過來的人們(men) 到“過化處”,就會(hui) 自覺停止喧鬧,以免影響書(shu) 院學子的刻苦攻讀。“這個(ge) 門坊的設立,體(ti) 現了自古以來尊師重教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也可以看出五夫鎮人對讀書(shu) 的敬畏。”蘭(lan) 林和說。
離“過化處”牌坊不遠,就是著名的興(xing) 賢書(shu) 院。朱子早年就讀於(yu) 興(xing) 賢書(shu) 院,學成後便在這裏講學授徒。蘭(lan) 林和介紹:“興(xing) 賢書(shu) 院門前,以前還有一座‘敬文塔’,就是焚燒廢舊字紙的塔爐,過去字紙是不能隨便亂(luan) 扔的,代表著人們(men) ‘惜字如金’、尊重文化的傳(chuan) 統習(xi) 俗。如今在南平政和縣的鎮前鎮,還保存著這樣一座‘敬文塔’。”
朱熹一生除了著書(shu) 立說辦教育,還致力於(yu) 賑災。興(xing) 賢古街旁的朱子社倉(cang) ,開啟了南宋救荒的先河,被譽為(wei) “先儒經濟盛跡”。社倉(cang) 幾經翻修後對外開放,成為(wei) 講好朱子民本思想的重要載體(ti) 。
朱熹從(cong) 15歲起住了40多年的紫陽樓,位於(yu) 五夫古鎮外的屏山腳下。屋前有半畝(mu) 方塘,據說朱熹就是在此寫(xie) 下了那首著名的《觀書(shu) 有感》。踏入大門,迎麵而來的是朱熹雕像,仿佛捋須撩衫、穿過曆史的時空向我們(men) 走來,發出“誰解我心”的提問。旁邊立有一塊黑得發亮的石碑。“這便是赫赫有名的‘神道碑’。”薑立煌說。神道碑記載著南宋著名的抗金將領、朱熹義(yi) 父劉子羽的生平事跡,碑文的撰寫(xie) 者就是朱熹。
一塊神道碑,不但傳(chuan) 達著朱熹的孝道思想,也展現出閩北人對朱子孝文化的認同。南平市政協主席林斌說:“閩北人樸實、忠厚、誠信,千百年來一直踐行著朱子的理學思想,朱子文化已經融入閩北人的性格和文化基因當中。”
140處遺址物化呈現,築起朱子文化地標
南平建陽區,夜晚星光下的考亭書(shu) 院,肅穆沉靜。對麵是燈光映襯下的翠屏山,身前是涓涓的麻陽溪。現存明嘉靖十年(1531年)修建的“考亭書(shu) 院”牌坊雕刻精美,訴說著這裏往日的繁盛。
1191年,朱熹來到建陽,在考亭建竹林精舍(考亭書(shu) 院)。書(shu) 院背負青山,三麵環水,一派桃源山鄉(xiang) 景致。考亭書(shu) 院是朱熹講學終老之地,他在這裏廣收門徒,形成浩大而嚴(yan) 密的“考亭學派”,完成了理學思想最後體(ti) 係的建構。閩北得以獲譽“閩邦鄒魯”“道南理窟”,成為(wei) 名揚天下的理學重鎮。
曆經歲月侵蝕,到20世紀60年代,考亭書(shu) 院僅(jin) 存前麵的石牌坊。2015年,建陽區啟動考亭書(shu) 院恢複重建項目,重建書(shu) 院盡量保持原貌,旨在打造朱子文化遺存寶地和研究交流基地。2019年9月,考亭書(shu) 院項目一期工程建成。
從(cong) 牌坊處拾級而上,眼前是渾然一體(ti) 、大氣雄闊的考亭書(shu) 院建築群:道原堂、集成殿、慶雲(yun) 樓、勉學齋。
“一期工程主要致力於(yu) 古代書(shu) 院的恢複和重建工作,主要有祭祀區、展示區、研學區和管理區等四個(ge) 主要功能區,整體(ti) 建築風格體(ti) 現出宋代建築莊重醇和之風。”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祝熹介紹說,“如今,每年10月18日的朱子祭祀大典在這裏舉(ju) 行。去年12月底,首屆考亭論壇也在這裏舉(ju) 辦。”
“南平高度重視朱子文化保護建設工作,形成了‘一區五工程’的工作思路。”林斌介紹,2017年9月1日,《南平市朱子文化遺存保護條例》正式頒布實施,圍繞打造“朱子文化生態保護區”,著力實施“保護、學術、傳(chuan) 播、教化、交流”五大工程。目前,南平登記在冊(ce) 的朱子遺存140處,館藏可移動朱子文物23件,其中由市政府公布予以保護的第一批朱子文化遺存有69處。
武夷山市先後對劉氏家祠、興(xing) 賢書(shu) 院、五賢井、紫陽書(shu) 堂、連氏節孝坊等文物古跡進行了修繕,對屏山書(shu) 院進行遺址保護,聘請文化協管員、文物保護員,負責五夫文物的日常維護和管理;延平區按照“不改變文物原狀”原則,對損壞較為(wei) 嚴(yan) 重的重點文物建築進行搶救性修繕;建陽區恢複重建考亭書(shu) 院,並開展區域內(nei) 書(shu) 院(宗祠)調查、古村規(禁碑)調查、朱子文化遺存普查等工作。同時,朱熹墓安防工程等重點文保項目建設已列入國家文物局2021—2022年度三防項目實施計劃,正在編製設計方案。
“弘揚朱子文化,首先要依靠建設來推進,要讓朱子文化看得見。”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會(hui) 會(hui) 長林文誌說,閩北多風雨,許多朱子文化遺存消失在歲月長河裏,要通過重建、恢複來弘揚傳(chuan) 承朱子文化。
調研組了解到,目前南平市140處朱子文化遺存正逐步得到保護和恢複,建陽考亭書(shu) 院、武夷山朱子文化廣場和朱子雕像、武夷山新紫陽樓、政和朱子書(shu) 院等項目竣工,建陽考亭“大宋文化古街”投入使用。總投資8億(yi) 元、占地麵積250畝(mu) 的五夫朱子文化園及朱文公廟工程,正有序推進。
從(cong) “兩(liang) 個(ge) 結合”入手,做好“轉化”大文章
武夷山下,九曲溪畔,一方“朱熹園”石碑,掩映在五曲隱屏峰竹林之中。拾級而上,便是武夷精舍。朱熹在此講學八年,完成了多本著作。
朱熹園的草坪上,用石刻大書(shu) 鐫刻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視察朱熹園的重要講話。恰巧,一群來自武夷山實驗小學的孩子正站在石刻前,認真朗誦:“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麽(me) 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men) 今天這麽(me) 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
清脆的童音,縈繞在朱熹園,如山林間跳躍的陽光。帶隊老師宋嬌嬌說,學校把朱子文化融入課堂與(yu) 實踐活動中,讓孩子們(men) 學習(xi) 了解《朱子家訓》、朱子詩詞等,在潛移默化中傳(chuan) 承傳(chuan) 統道德情操。
日前,由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南平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南平市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兩(liang) 個(ge) 結合”重要論述(線上)活動舉(ju) 行。各位專(zhuan) 家學者就“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深入學習(xi) 和闡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兩(liang) 個(ge) 結合’重要論述的偉(wei) 大意義(yi) ”主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始終關(guan) 注朱子理學的研究和傳(chuan) 承。”張建光介紹說,2002年年初,中國社科院致函福建省,建議在朱子學發祥地福建武夷山設立中國社科院哲學所宋明理學研究中心,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xi) 近平高度重視,批示要求辦好,並撥款支持。中心成立後,承擔了多個(ge) 國家級、省級社科課題研究,培養(yang) 了一批骨幹,編輯出版學術類和普及性著作23部、1000多萬(wan) 字,成為(wei) 朱子研究的重鎮。
當前,南平市有關(guan) 朱子文化的活動豐(feng) 富多彩,並在海內(nei) 外形成了較大的影響力。每年舉(ju) 辦的朱子祭祀大典、中國(武夷山)朱子文化節、“海峽兩(liang) 岸朱子之路研習(xi) 營”等活動帶動了朱子文化走向國內(nei) 外,一批朱子文化新習(xi) 俗也逐步走進千家萬(wan) 戶。
“禮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禮教’也是朱子文化的重要內(nei) 容。”曾擔任朱子祭祀大典活動通讚的林文誌告訴調研組,經整理編纂,南平總結形成了朱子祭祀禮、成年禮、敬師禮、婚禮等當代朱子四禮的具體(ti) 內(nei) 容,並獲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在整理編纂過程中,我們(men) 重視以時代精神激活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生命力,不搞燒香跪拜,而是通過創新的形式,傳(chuan) 承朱子禮的精神內(nei) 核。”
朱熹依古時成材的標準,製定拜師禮、謝師禮為(wei) 通禮。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會(hui) 與(yu) 時俱進,將拜師禮、謝師禮進行現代改版複興(xing) ,合並為(wei) 朱子敬師禮。
“每年教師節,我們(men) 學校都會(hui) 舉(ju) 行敬師禮。”位於(yu) 五夫鎮的武夷山市朱子學校校長李文壽這樣說。走進這所學校,處處都彌漫著朱子文化氣息:大門口鐫刻著朱子手跡校訓“活源毓秀,繼往開來”;校園中央矗立著朱子雕像。“我們(men) 將朱子文化融入課程教學,根據不同的年齡分階段接觸朱子文化內(nei) 容。”李文壽說。
講起朱子文化進校園,武夷學院領導一臉自豪:從(cong) 2005年開始,學院就持續推進這項工作,在各院係開設朱子文化課程,“朱子文化十講”被教育部評為(wei) “禮敬中華文明”思政課精品展示項目。與(yu) 此同此,學院道路、樓舍都以朱子理學思想精華來命名,校訓“涵養(yang) 窮索,致知力行”,就是傳(chuan) 承朱熹園的千年文脈。每年學院都為(wei) 入學新生舉(ju) 辦敬師禮;每年十一月都舉(ju) 辦校園朱子文化節……可以說,這裏處處“崇理”、“講理”,“道在武夷”在此蔚然成風。
朱熹6歲隨父返回南平市政和縣,為(wei) 祖母守孝27個(ge) 月。有專(zhuan) 家認為(wei) ,這裏是朱熹識孝、研孝、行孝的原點。政和縣把弘揚新時代孝道文化作為(wei) 當地特色來抓。日前,經評選委員會(hui) 初步篩選和網絡票選,政和縣評選出首屆“十大孝星”。
南平市還深入挖掘朱子文化特色內(nei) 涵,堅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積極開展帶有朱子文化符號的旅遊工藝品、紀念品、食品的創意研發,推動朱子文創產(chan) 品創新發展,形成品牌化、係列化、規模化,讓朱子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中國社科院哲學所宋明理學研究中心顧問吳邦才說:“朱子文化的核心是繼往開來。弘揚激活朱子文化,也要繼往開來、創新發展,以新的形式、新的載體(ti) 將朱子文化融入現代生活、群眾(zhong) 日常當中,從(cong) 而使朱子文化在新時代獲得新的生命力。”
文化生態化保護的“南平實踐”之啟示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wei) 有源頭活水來。”去年年底,在南平舉(ju) 辦的首屆考亭論壇上,許多專(zhuan) 家學者引用朱熹的這句詩,來形容南平弘揚傳(chuan) 承朱子文化的生動實踐。
調研組認為(wei) ,南平市弘揚傳(chuan) 承朱子文化的成功經驗,在於(yu) 當地黨(dang) 委政府認真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指示精神,積極推動朱子文化在新時代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致力於(yu) 打造“朱子文化生態保護區”,重視文化傳(chuan) 承中人的因素,將延續八百多年的朱子文化融入當代生活、融入千家萬(wan) 戶,從(cong) 而形成良好的朱子文化傳(chuan) 承發展的文化生態,使朱子文化在閩北大地潤物無聲、生生不息。
南平的成功做法,主要體(ti) 現在幾個(ge) 方麵——
一是堅持做好“兩(liang) 個(ge) 結合”,實現高位推動,努力打造新時代朱子文化品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朱熹園提出,要把堅持馬克思主義(yi) 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如何做好“兩(liang) 個(ge) 結合”,是南平市打造新時代朱子文化品牌的關(guan) 鍵。一年來,南平提出打造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標杆”,出台專(zhuan) 門實施方案,組建工作專(zhuan) 班,以實現高位推動。
在朱子社倉(cang) 對公眾(zhong) 開放時,南平市著重以今天的視角來重新詮釋朱子濟世為(wei) 民的故事,把講好朱子的民本思想與(yu) 講好今天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革命初心與(yu) 為(wei) 民情懷結合起來,實現了從(cong) 古貫今的一脈相承,讓朱子遺存有了時代新意。
二是以時代精神激活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生命力,努力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目前南平市每年在學校、書(shu) 院等地廣泛開展“成年禮、敬師禮、祭祀禮、婚禮”等四禮係列主題活動,促進公眾(zhong) 感知朱子文化,進而深入了解其精髓,提升文化素養(yang) 和道德修養(yang) 。同時通過對“四禮”的程序設計、內(nei) 容提升,實現文化傳(chuan) 承,展現時代精神。
“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文化不是‘複古’,要通過揚棄,將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轉化為(wei) 擁有時代價(jia) 值的文化傳(chuan) 統。”吳邦才認為(wei) ,“在轉化中傳(chuan) 承,就是要把朱子文化轉化為(wei) 活動、轉化為(wei) 文創產(chan) 品、轉化為(wei) 生活習(xi) 慣,從(cong) 而達到文化傳(chuan) 統在創新中發展。”
三是借智借力,從(cong) 文化自覺邁向文化自信。一年來,南平市借勢登高、借智聚力,與(yu) 相關(guan) 權威機構通力合作,讓朱子文化在全國層麵成為(wei) 國家級的文化品牌;把考亭書(shu) 院作為(wei) 中國社科院高峰論壇常設點,打造成國際性高端論壇。
隨著國內(nei) 一流的傳(chuan) 統文化學術研究、文創設計、旅遊營銷等人才往閩北會(hui) 聚,南平市加快了讓文化軟實力轉化為(wei) 發展硬實力的步伐:謀劃5大類29項朱子文化建設項目,推進創建朱子文化生態保護區,一條複現朱子生前足跡的“理學文化長廊”日漸成形;一批朱子文化書(shu) 籍、節目陸續推出,“環武夷山國家公園朱子文化旅遊發展帶”已完成規劃,眾(zhong) 多朱子IP形象產(chan) 品等文創產(chan) 品相繼發布使用。可以看到,朱子文化已成為(wei) 享譽海內(nei) 外的文化名片,其傳(chuan) 承發展迎來了又一個(ge) 春天。
(作者:光明日報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福建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福建商學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吳訪益,福建省委宣傳(chuan) 部理論處副處長吳功銘,本報記者高建進、馬躍華,執筆:吳訪益、高建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