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詩畫描繪在人民生活中
作者:康震(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詩詞大會(hui) 》推出至今已經七年。這七年,是黨(dang) 和國家持續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創新的七年,也是社會(hui) 各界響應中央號召,大力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七年,更是《中國詩詞大會(hui) 》不斷更新節目理念、創新節目內(nei) 涵、革新節目形態的七年。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中國詩詞大會(hui) 》走過的這七年,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不斷走進普通民眾(zhong) 的精神世界、走進豐(feng) 富多彩的當代生活、走進當代中國社會(hui) 意識形態各個(ge) 方麵的重要時代進程。
這期間,《中國詩詞大會(hui) 》經曆了三個(ge) 發展階段。第一階段,通過百人團的激烈比拚,鑒賞嘉賓的精彩解讀,將中華詩詞的深厚底蘊首次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這個(ge) 國家級傳(chuan) 媒平台集中展示;第二階段,會(hui) 聚海內(nei) 外眾(zhong) 多詩詞愛好者、研究者、傳(chuan) 播者,讓他們(men) 站立在總台這個(ge) 國家平台上,將學習(xi) 、研究、傳(chuan) 播古詩詞的優(you) 秀成果與(yu) 他們(men) 多彩的詩詞人生,展示給全世界觀眾(zhong) ;第三階段,走出詩詞競賽的小舞台,走進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與(yu) 當代社會(hui) 文化建設的大舞台,讓經典詩詞參與(yu) 塑造百姓日常美好生活,參與(yu) 建設城市、鄉(xiang) 村的審美文化,參與(yu) 構建具有當代視野和曆史內(nei) 涵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播話語體(ti) 係,使中華詩詞成為(wei) 民眾(zhong) 身邊的經典文化、審美文化與(yu) 時尚文化。
為(wei) 達到這個(ge) 目的,《2022中國詩詞大會(hui) 》開啟了三項具有原創價(jia) 值的工作。一是以係列熱詞點燃時代主題,每期都有一個(ge) 主題,概括呈現當下焦點,傳(chuan) 遞時代精神。比如在“遇見”主題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是知己的遇見,不求相識,但求相知。“魚水三顧合,風雲(yun) 四海生”,是風雲(yun) 際會(hui) 的遇見,既成就了彼此的不朽,也成就了一個(ge) 時代的輝煌。“麵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是革命者的追求,與(yu) 時代的理想與(yu) 信念的遇見。節目想要傳(chuan) 遞的遇見,是一種期待,是一種追尋,更是一種理想信念。節目將文藝視野向著人民的偉(wei) 大奮鬥敞開,從(cong) 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展現中華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寫(xie) 中國人民奮鬥之誌、創造之力、發展之果。
二是以短劇再現曆史現場。創新題型“詩詞小劇場”讓經典詩詞與(yu) 陳列在博物館中的文物對話,與(yu) 沉睡在古籍中的文字交融,聯通古代和現代的文化意趣,讓傳(chuan) 統文化活起來。節目將“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等詩中情境轉化成影視片段,展現詩人心境和詩歌創作背景,讓觀眾(zhong) 身臨(lin) 其境地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智慧。
三是以多元生活承載“畫中有詩”。節目秉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把詩畫描繪在人民生活中,把詩意人生傳(chuan) 遞到人心裏。通過在宮燈、團扇上描繪詩詞意境,節目讓詩情畫意融於(yu) 不同媒介,體(ti) 味古人生活方式,鼓勵觀眾(zhong) 用自己的方式創造生活的詩意。同時,“民間出題人”以山石盆景、多米諾等豐(feng) 富多彩的形式,表達對詩詞的熱愛,展示他們(men) 心中的詩意。節目以多樣傳(chuan) 播形式為(wei) 詩詞搭起一座橋梁,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
古詩詞還在當代生活中發揮作用。“行到水窮處,坐看雲(yun) 起時。”這是山水間舒緩的節奏,傳(chuan) 遞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朝辭白帝彩雲(yun) 間,千裏江陵一日還。”這是路途間歡快的節奏,呈現意氣風發的狀態。“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是一種卓爾不群的人生姿態。“中華兒(er) 女多奇誌,不愛紅裝愛武裝”是一種矯健挺拔的時代精神。這些古詩詞盡興(xing) 時抒發,困難時勉勵,和人民生活融合在一起。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江山既是指高山大川,也是指曆史時代,一代代新人。曆史潮流浩蕩,每個(ge) 時代都擁有自己的曆史,自己的江山,自己的英雄。正是因為(wei) 有一代代人的創新傳(chuan) 承,才擁有了中華民族燦若星河的詩詞,才有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長城。相信今後將有更多像《中國詩詞大會(hui) 》這樣的節目,讓詩詞結合生活、融入時代,讓古詩詞活起來、新起來。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25日 1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