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豐子愷外孫宋雪君講述一代漫畫大師的處世哲學

發布時間:2022-04-06 15:16: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嘉興(xing) 4月4日電  (胡豐(feng) 盛 張雨滴)“人們(men) 對於(yu) 豐(feng) 子愷的理解可能是一位漫畫家、藝術家或者散文家。而我眼裏的外公,稱得上一名哲學家。”豐(feng) 子愷外孫宋雪君說。

  又是一年清明時。在悠悠運河畔,古鎮石門灣——浙江省嘉興(xing) 市桐鄉(xiang) 市石門鎮,坐落著豐(feng) 子愷墓園。往年的這個(ge) 時間,宋雪君必定會(hui) 在此祭拜。

  “每當站在外公的墓前,我都能回想起與(yu) 外公一起生活的那段時間,現在看來,這都是無比美好的回憶。”他說。

  對宋雪君來說,兒(er) 童時期是他真正的“黃金時代”。豐(feng) 子愷會(hui) 買(mai) 好東(dong) 西給他吃、給他玩,陪他去做他想做的事,最關(guan) 鍵的是,“外公非常和藹”。

  “在外公身邊,沒有一點負擔,在潛移默化中就學到了很多。”宋雪君說。

  在宋雪君的記憶裏,豐(feng) 子愷時常拿著一支毛筆,一會(hui) 兒(er) 便能畫出一個(ge) 栩栩如生的人物。“外公的4500多幅畫裏幾乎都有人物,給人一種活生生的感覺。”

  直到很久以後,宋雪君才感受到豐(feng) 子愷畫中的深意。

  在豐(feng) 子愷眾(zhong) 多畫作中,有一幅畫名為(wei) 《跌一交且坐坐》。寥寥數筆,畫出了一位拿著行囊趕路的人,他摔了一跤坐在地上,臉上還是笑嘻嘻的。

  “這幅畫傳(chuan) 遞了一種麵對挫折的樂(le) 觀心態,這也是豐(feng) 子愷的處世哲學。”宋雪君如是評價(jia) 。

  哪怕是在家庭最動蕩的年代,豐(feng) 子愷也不曾舍棄他的哲學。

  放棄了建設得非常美好的家——緣緣堂,豐(feng) 子愷曾經帶著全家上下,輾轉多個(ge) 省市,走遍中國的大西南。在這期間曆經千辛萬(wan) 苦,但他始終樂(le) 觀以對,最終帶著家人又回歸江南。

  “既然無‘家’可歸,就不妨到處為(wei) ‘家’。”豐(feng) 子愷曾在散文《家》中最後寫(xie) 到。換個(ge) 角度看問題,答案便不盡相同。

  退休14年來,宋雪君積極投身於(yu) 宣傳(chuan) 豐(feng) 子愷思想的工作中,已在中國各地開辦了200餘(yu) 場專(zhuan) 題講座,講述豐(feng) 子愷在文學、書(shu) 法、繪畫、教育、翻譯等眾(zhong) 多領域的成就。

  宋雪君坦言,作為(wei) 豐(feng) 子愷的第三代子孫,他的年紀也不小了,但還會(hui) 繼續做更多事,弘揚宣傳(chuan) 豐(feng) 子愷的思想與(yu) 哲學,將他的事跡推廣給更多的人。

  今年清明節,宋雪君本計劃在豐(feng) 子愷的墓旁,為(wei) 其於(yu) 2021年底過世的小女兒(er) 、宋雪君的小姨豐(feng) 一吟建衣冠塚(zhong) ,讓豐(feng) 家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人實現真正的團圓。由於(yu) 疫情原因,宋雪君的計劃不得不延後。

  “清明之後,我會(hui) 繼續進行這項工作,帶小姨魂歸故裏,長眠在外祖父身旁。”宋雪君說。(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