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廣西:專家服務團18年“送技獻智”促發展

發布時間:2022-04-11 17:0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周仕興(xing) 王瑾雯

  “得益於(yu) 專(zhuan) 家團手把手的技術指導,我們(men) 通過種植食用菌實現小康,幫助850戶農(nong) 戶實現年均純收入增收兩(liang) 萬(wan) 元以上。”近日,看著豐(feng) 收在望的食用菌種植基地,廣西河池市天峨縣岜暮鄉(xiang) 森裏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民委員會(hui) 主任韋春梅欣慰地說。

  位於(yu) 森裏村納洞屯的廣林食用菌種植基地在2016年建成以來,廣西科學院生物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羅先群多次帶領食用菌專(zhuan) 家團,前往基地開展技術培訓,解決(jue) 農(nong) 戶種植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如今,基地采取“黨(dang) 建+科技+基地+貧困村+農(nong) 戶”模式,種植雲(yun) 耳、秀珍菇、香菇、靈芝等多個(ge) 食用菌品種,銷售額達7650萬(wan) 元,成為(wei) 促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增收亮點。

  這是廣西統一戰線百名專(zhuan) 家服務團持續18年“送技獻智”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一個(ge) 縮影。“這些年來,廣西哪裏最貧困,百名專(zhuan) 家服務團就向哪裏聚集;哪裏需要資源,百名專(zhuan) 家服務團的平台就在哪裏搭建。”廣西壯族自治區黨(dang) 委統戰部副部長馮(feng) 華清告訴記者,服務團2004年成立以來,開展了一係列傳(chuan) 知識、送技術、獻智慧活動,成為(wei) 黨(dang) 外高層次人才聯誼溝通、實踐鍛煉、服務社會(hui) 的重要平台載體(ti) 。

  “在這麽(me) 多身份標簽中,最令我引以為(wei) 豪的還是專(zhuan) 家服務團成員,它不斷督促警醒我,肩上不隻擔負科技攻關(guan) 重任,更擔負著為(wei) 百姓服務的使命。”服務團成員、廣西海洋研究所副所長蔣豔說。近年來,通過開展“百名專(zhuan) 家聯係百個(ge) 貧困屯、百名專(zhuan) 家聯係百家企業(ye) ”雙扶行動,幫助超100家企業(ye) 開展技術、產(chan) 品創新,推動海洋養(yang) 殖、葡萄、沃柑等50多個(ge) 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覆蓋20多個(ge) 貧困縣500多個(ge) 貧困村,為(wei) 脫貧攻堅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了智力支撐。

  “要讓每一個(ge) 種柑橘的人都懂得黃龍病的防控方法。”百名專(zhuan) 家服務團原團長白先進還記得,20多年前,黃龍病是廣西柑橘減產(chan) 的一個(ge) 重要原因。白先進任廣西農(nong) 業(ye) 廳總農(nong) 藝師時,便四處奔走呼籲防控黃龍病。他每到一個(ge) 地方,都不厭其煩地向人們(men) 講述防控黃龍病的方法。通過多年不懈努力,各市縣逐步重視起來,紛紛為(wei) 果園管理人員開展培訓。最終,成功將全區柑橘黃龍病發病率降到1%以下,使廣西從(cong) 柑橘黃龍病重災區變成全國第一的柑橘主產(chan) 區。

  2019年,百名專(zhuan) 家服務團由廣西黨(dang) 外知識分子聯誼會(hui) 的內(nei) 設機構,調整為(wei) 隸屬自治區黨(dang) 委統戰部管理,將專(zhuan) 家服務團原來4個(ge) 組的架構進一步細化,按專(zhuan) 業(ye) 領域細分為(wei) 科技創新、農(nong) 林漁牧等6個(ge) 分團,讓專(zhuan) 家在專(zhuan) 業(ye) 團裏開展活動更具身份認同感。

  “聚是一團火,散作滿天星。百名專(zhuan) 家服務團充分調動每個(ge) 專(zhuan) 家領域優(you) 勢,遇到問題,各個(ge) 領域專(zhuan) 家共同出謀劃策,問題很快便能得到解決(jue) 。”百名專(zhuan) 家服務團副團長、農(nong) 林牧漁分團長、廣西林科院總工程師楊章旗說。

  楊章旗是鬆樹研究專(zhuan) 家,他帶領團隊解決(jue) 了亞(ya) 係內(nei) 近交率偏高的技術難題,培育的不同層次良種兩(liang) 次刷新國內(nei) 馬尾鬆生長紀錄,居全球200多個(ge) 鬆類樹種前列,通過創新“研究—示範—推廣”體(ti) 係,實現成果高效轉化。“近幾年,我們(men) 地處邊境的寧明縣桐棉鎮恭敬村,結合鬆樹骨幹育種資源保護與(yu) 恢複,開展脫貧攻堅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有效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楊章旗告訴記者,服務團通過引導聚焦產(chan) 業(ye) 優(you) 化升級、鄉(xiang) 村振興(xing) 、智慧城市建設等重點領域,提供建言獻策、技術支持、“雙創”助力等多類型服務,打造了一係列服務團品牌。

  “我們(men) 服務團中的專(zhuan) 家,涉及生物、農(nong) 業(ye) 、民族學等40多個(ge) 專(zhuan) 業(ye) 。團中的每一位專(zhuan) 家不僅(jin) 深耕各自的研究領域,還為(wei) 振興(xing) 家鄉(xiang) 團結在一起,他們(men) 攻堅克難的每一步,都是在邁向一個(ge) 美好的未來。”服務團副團長、廣西大學國際學院副院長霍林教授說。

  曆時5年建設,由霍林牽頭廣西大學、中國科學院、華中科技大學等單位主持的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沿線綜合調查數據庫,已通過驗收。該項目是我國第一個(ge) 係統性研究中南半島國家的數據庫,服務於(yu) 政府、高校、智庫、跨國企業(ye) 、民間組織等各類人員的不同數據需求,為(wei) 政府政策的形成、跨國企業(ye) 的決(jue) 策製定等提供基礎性服務。目前采集數據超過20億(yi) 條,每天新增數據超過29萬(wan) 條。“項目建設的數據庫為(wei) 我國研究東(dong) 盟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提供了係統性支持,填補了對東(dong) 盟相關(guan) 研究的空白。”霍林說。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