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文化詩學”何以推動文明互鑒?
華僑(qiao) 大學教授陳慶妃對話福建社科院研究員劉小新:華人文化詩學何以推動文明互鑒?
【本報特約作者 陳慶妃報道】劉小新研究員的學者生涯從(cong) 華僑(qiao) 大學起步。1990年代初,大陸高校與(yu) 海外交流的渠道和機會(hui) 還不多,華僑(qiao) 大學特殊館藏——華僑(qiao) 知名人士贈送的書(shu) 籍——為(wei) 他開啟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之旅提供了重要資料來源。對劉小新而言,“華人”不僅(jin) 是近距離接觸的境外學生,也為(wei) 他的研究創造了特殊的觀察位置與(yu) 視角。多年以後,劉小新倡導“華人文化詩學”正是基於(yu) 這種情感與(yu) 知識的積累。
陳慶妃:海外華文文學是一門非常年輕的學科,起步晚,資料收集不易,研究基礎薄弱。相對於(yu) “物”的不足,更麻煩的是“人”的溝通存在層層壁壘。由於(yu) 曆史經驗不同,學術養(yang) 成路徑不同,中國內(nei) 地學者與(yu) 海外華人作家/學者之間的交流常常流於(yu) 兩(liang) 種極端:一種是“讚美性修辭”的印象式批評,一種是上綱上線的相互不認可。劉老師有不少這樣的經曆吧,能否談談您是如何“介入”這種批評現場的?“海外華人文化詩學”是否有助於(yu) 跳脫這種研究困境?
劉小新:一定程度上,這兩(liang) 種說法其實都反映了當前海外華文文學研究存在的一個(ge) 突出問題:我們(men) 對海外華文文學書(shu) 寫(xie) 的意義(yi) 缺乏真切的理解與(yu) 同情。
長期以來,華文文學研究一直偏重於(yu) 對抽象的“共同詩學”的追尋,而多少忽視了對“地方知識”和“個(ge) 人知識”的具體(ti) 闡釋。“華人文化詩學”這一概念則強調“共同詩學”“地方知識”及“個(ge) 人知識”的整合,它既重視研究海外華文文學共同的詩學規律,從(cong) 散居世界各地的華人華裔的文學創作中,抽象出海外華文文學共同的、普遍的美學特征;又關(guan) 注不同地域、國別,不同階層、性別、個(ge) 體(ti) 的文化差異即特殊性。
“華人文化詩學”把海外華人的華文書(shu) 寫(xie) 視為(wei) 一種文化政治實踐,尤其關(guan) 注華人身份政治的命題。而我們(men) 的華文文學批評界往往有意回避華人政治命題,常常用普泛化的審美模式,取代對華人文本所隱含的“政治無意識”的闡釋,取代文化政治的分析。這可能是40多年來華文文學批評缺乏深度與(yu) 廣度的一個(ge) 深層次原因。
因此,從(cong) 傳(chuan) 統的華文文學批評到華人文化詩學的轉換,其實是從(cong) 對華文文學的純審美批評轉向對華人華裔表征政治的研究。
陳慶妃:馬華文學是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重鎮,這與(yu) 馬來西亞(ya) 完整的華文教育體(ti) 係有關(guan) ,也與(yu) 馬華作家的創作能力以及馬華學者的批評能力相關(guan) ,馬華學者作家化更是有力地激活了創作與(yu) 批評的互動。學者的代際更替帶來批評方法、風格的變化,南來馬華學者、馬華本土學者、馬華旅台學者、馬華留中學者各有特色。您能談談他們(men) 的代際特征以及批評風格的變化嗎?
劉小新:20世紀50年代以來,馬華文學與(yu) 批評界經曆了幾次代際的更替,因而在曆史、審美、敘述、語言、風格、技巧上都產(chan) 生了相應的典範更替與(yu) 重塑。在與(yu) 時代共振的過程中,新世代具有了更開放更具包容性的文學心態和文學史視野。
在美學範式上,新世代作家更加追求藝術的豐(feng) 富性與(yu) 多元性,往往以現代主義(yi) 與(yu) 後現代主義(yi) 姿態挑戰寫(xie) 實主義(yi) 的正統位置。
在批評範式上,馬華傳(chuan) 統的文學批評經曆了從(cong) 強調民族獨特性論述,到借用後殖民和少數話語理論的文化屬性論述的轉換。新的馬華文學批評力圖在馬華文學與(yu) 中國文學、馬來西亞(ya) 國家的辯證對話關(guan) 係中,確立當代馬華文學的文化身份。
陳慶妃:對批評“位置”的警醒,是您學術研究的重要特征之一。海外華人作家、學者之間的分歧、論爭(zheng) ,帶來的不一定是問題,也可能是激活學科的動力。目前,中國境外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主要力量分別為(wei) 北美華人學者、台港學者、新馬華人學者。蔚為(wei) 大觀的《馬華文學批評大係》11卷本,囊括了當下最有批評活力的馬華學者。馬華學者的研究不僅(jin) 麵向馬來西亞(ya) 文化界,也麵向中國學界,旅台馬華學者還同時麵向台灣學界。然而中國大陸除了海外華文文學研究學者,其他領域學者較少介入,這是一種不對稱的研究。您如何看待目前這種研究不對稱的狀況?您對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中國大陸學派”有哪些期待?
劉小新:我認為(wei) ,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中國大陸學派”的未來發展,要在四個(ge) 方麵實現轉型:
一是重新認識華文文學的文化政治功能。長期以來,由於(yu) 華文文學批評受到形式主義(yi) 的純審美觀念的深刻影響,偏向於(yu) 以本質主義(yi) 的“文學性”觀念為(wei) 依據來評判華文文學,從(cong) 而有意無意地忽視華文文學與(yu) 政治的關(guan) 聯。這無疑導致了華文文學批評的貧血症,而“華人文化詩學”主張從(cong) 純審美研究視域轉向文化政治闡釋,有助於(yu) 克服這一不足。
二是重新建立華文文學研究的曆史視域與(yu) 反思維度。進步的華人文學寫(xie) 作必須努力揭示出不平等的權力結構,努力成為(wei) 弱勢族群爭(zheng) 取平等權力的文化代言與(yu) 美學表達,建構一種能真正有效地反思曆史、思想當代和批判現實的能力,真正成為(wei) 西方人文知識體(ti) 係內(nei) 部的批判性少數話語。華文文學研究尤其需要重視這個(ge) 麵向,構建屬於(yu) 這個(ge) 學科的獨特曆史感和批判意識。
三是完成從(cong) 傳(chuan) 統的作品概念到文本和話語的觀念轉換。華人文學批評在研究對象上不應畫地自限,應建立開放的文本觀念,把自己的研究對象定位為(wei) 華人文本。
四是期待具有跨學科研究能力的學者加入既有的研究隊伍,包括現當代文學、文藝學和比較文學學者,還包括華僑(qiao) 華人曆史研究、移民問題研究的學者。
陳慶妃:新移民作家是目前海外華人作家中最活躍的群體(ti) ,他們(men) 與(yu) 國內(nei) 文壇互動緊密,甚至被譽為(wei) 中國文學的“海外軍(jun) 團”,納入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視域。新移民文學與(yu) 當代中國天然的親(qin) 緣性帶來舒適的閱讀體(ti) 驗,但也可能造成對其“海外性”的遮蔽,無法凸顯華人海外寫(xie) 作的發言位置,從(cong) 而弱化了新移民文學的價(jia) 值。您是如何看待這個(ge) 問題的?
劉小新:“海外性”是新移民作家非常重要的特征,也是他們(men) 區別於(yu) 大陸當代作家群體(ti) 的一個(ge) 重要位置。事實上,“海外性”不僅(jin) 僅(jin) 隻是一個(ge) 空間概念,更是思考新移民文學不可或缺的重要視野。
第一,“海外性”是對海外華人的離散生存方式的具體(ti) 反映,它將海外華人的書(shu) 寫(xie) 納入多元互動的文化場域中予以觀察和認識,以具體(ti) 的、曆史的視野去觀察新移民文學,向他們(men) 對自身所處的政治文化環境的“在地回應”充分敞開。
第二,“海外性”意味著更加開放的視野,展現了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與(yu) 世界建立密切關(guan) 聯、開拓世界性視野的努力和追求。
第三,“海外性”體(ti) 現了華文文學所具有的文化間性,表征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與(yu) 相互影響。這種文化間性、可溝通性強化了中華文明的全球視域,在尊重多元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成為(wei) 溝通中華文化傳(chuan) 統與(yu) 西方文明的重要橋梁。
陳慶妃:海外華人身處世界不同區域、國家,與(yu) 不同文明“互嵌式”深度接觸,形成不同的交往模式。東(dong) 南亞(ya) 屬於(yu) 華人傳(chuan) 統移民區,歐洲有比較悠久的漢學傳(chuan) 統,北美既有為(wei) 美國、加拿大的開發做出巨大犧牲的勞工移民,也有數量龐大的知識分子群體(ti) 。隨著中國海外事業(ye) 的發展,南美、非洲也出現不少新的華人移民社群。廣闊的移民生活、先僑(qiao) 曆史、家族故事都在華人作家筆下得以呈現,您最後談談華人作家的海外書(shu) 寫(xie) 與(yu) 文明互鑒的關(guan) 係好嗎?
劉小新: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也為(wei) 我們(men) 重新理解海外華文文學寫(xie) 作與(yu) 研究意義(yi) 提供了一個(ge) 宏大視野與(yu) 文化框架。
首先,華文文學書(shu) 寫(xie) 為(wei) 中華文明與(yu) 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人文基礎。華人遷徙至海外的過程,是中華文明打破民族、國家的界線,與(yu) 世界文明深度交融的過程。在文明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等方麵,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優(you) 勢。
其次,華文文學書(shu) 寫(xie) 體(ti) 現了中華民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文化智慧。海外華人在保留自身文化認同的前提下,始終以寬容、和解的姿態處理不同信仰、價(jia) 值觀和生活方式等方麵的矛盾衝(chong) 突,在求同存異中化解隔閡和分歧。華文文學展現了以對話、合作化解衝(chong) 突、克服狹隘的文化智慧。
再次,華文文學書(shu) 寫(xie) 是中華文明開放性、包容性的充分展現。中華文明不是封閉保守的文明,海外華人在海外工作、求學的過程中,一方麵展示了自己民族、國家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同時也在在地化的過程中不斷吸收不同民族、國家優(you) 秀的文化成果,在與(yu) 世界文化互相吸收精華、取長補短中,激活中華文明的創新性與(yu) 生命力,促進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傳(chuan) 播與(yu) 創新發展。
【個(ge) 人簡介】
劉小新,福建省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主要從(cong) 事文藝學與(yu) 世界華文文學研究,著有《闡釋台灣的焦慮》《對話與(yu) 闡釋》等。
陳慶妃,福建鬆溪人,文學博士,華僑(qiao) 大學文學院、海外華人文學暨台港文學研究中心教授,“海外華人文學理論與(yu) 批評”方向碩士生導師,中國世界華文文學研究會(hui) 理事,泉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監事長。主要研究領域為(wei) 華僑(qiao) 華人文學、香港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