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 | 柯樂山:何為“世界倫理”的文明基礎?
中新社北京4月11日電 題:柯樂(le) 山:何為(wei) “世界倫(lun) 理”的文明基礎?
中新社記者 羅海兵 史元豐(feng)
著名漢學家孔漢思(Hans kung)曾提出“世界倫(lun) 理”理論,認為(wei) “沒有基於(yu) 全球倫(lun) 理標準的國際關(guan) 係新範式,就沒有全球的和平與(yu) 正義(yi) ”。2021年孔漢思去世,有關(guan) 世界倫(lun) 理的討論進入新的轉型和定位。“世界倫(lun) 理”的文明基礎是什麽(me) ?中國儒學能為(wei) 世界提供哪些智慧?
日前,德國習(xi) 裏德基金會(hui) 中國項目主任柯樂(le) 山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獨家專(zhuan) 訪時表示,沒有以基督教、伊斯蘭(lan) 教、印度教等文化傳(chuan) 統為(wei) 基礎的世界倫(lun) 理,也沒有以儒學為(wei) 基礎的世界倫(lun) 理,隻有平等對話才是“世界倫(lun) 理”的文明基礎。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你曾在中國留學,研究精神人文主義(yi) ,中國儒學如何吸引到你並產(chan) 生興(xing) 趣?包括你在內(nei) 的西方漢學學者在學習(xi) 、傳(chuan) 播中國儒學過程中,是否受母語屏障影響?
柯樂(le) 山:我畢業(ye) 於(yu) 新西蘭(lan) 奧克蘭(lan) 大學哲學係。曾上過Chinese Philosophy(中國哲學)課程,因翻譯淺顯,這門課程略顯無味,讓我誤以為(wei) 中國精神傳(chuan) 統沒有現代價(jia) 值。
後來我在歐洲學習(xi) 比較文學,決(jue) 定在博士之前學習(xi) 一種非歐洲語言。那時(2008年)我的新西蘭(lan) 朋友剛好在台北工作,於(yu) 是我決(jue) 定去找他,希望兩(liang) 年後自己可以看懂中文文章,並做跟中華文化有關(guan) 的比較文學博士研究。
學習(xi) 中,我結識了台北政治大學哲學係副教授馬愷之(Kai Marchal),他是一位德國人。他送給我一本牟宗三的《中國哲學的特質》,打破了中國哲學給我留下的淺顯印象,讓我開始對中國哲學的本質有所把握,引起我對中國學問的正視與(yu) 敬意,也懊惱自己此前對現代儒家思想的忽視。思其原因,母語屏障是其中之一。關(guan) 於(yu) 中國哲學好的譯著不多,後來我翻譯唐君毅(現代新儒家代表)的作品時也有相同發現,想翻好很難。
2016年,我認識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杜維明時也發現,杜先生並不翻譯自己的作品,或直接用中文寫(xie) 作,或直接用英文寫(xie) 作。說服我進入“儒家世界”的是杜先生的英文寫(xie) 法,他讓英文讀者了解儒家精神的貢獻。
中新社記者:除了語言之外,儒學傳(chuan) 播還有哪些障礙?
柯樂(le) 山:有兩(liang) 大障礙。一個(ge) 在中國國內(nei) 。文明對話不是強迫對方尊重你的態度,而是先具備自我批評的勇氣。近200年來西方國家的確沒有體(ti) 現這種精神,他們(men) 一直鄙視中國文化,常常也鄙視中華民族,認為(wei) 自己的文化才是全人類的未來。21世紀中國的經濟發展被全世界關(guan) 注、尊重。同理,中國也應有公開批評自己的勇氣。
然而,更大的問題來自中國以外。大部分非東(dong) 亞(ya) 的外國人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毫無概念。甚至在西方精英大學裏,聽說過孟子的人不到百分之五,知道朱熹、王陽明等宋明理學家的更少,恐怕隻有漢學係畢業(ye) 的人才有所了解。中國對世界的態度卻不一樣,蘇格拉底、莎士比亞(ya) 、達·芬奇等西方文藝複興(xing) 時期的重要人物不僅(jin) 在世界聞名,在中國也耳熟能詳,這是100多年“中體(ti) 西用”文化政策的間接結果。儒家傳(chuan) 統不隻在中國有未來,對世界也有所裨益。基於(yu) 國家利益,西方早晚會(hui) 出現“西體(ti) 中用”,但這並非為(wei) 了個(ge) 人的精神發展,不算真正意義(yi) 的文明對話。
網絡時代原則上可以慢慢克服跨文化溝通的困難。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有責任去體(ti) 現儒家傳(chuan) 統的對話精神。西方世界的責任更大,要從(cong) 零開始吸收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但這個(ge) 過程還沒有開始,在美國主導的西方國家,很難想象民眾(zhong) 會(hui) 去吸收中國文化。西方國家早晚會(hui) 認識到——他們(men) 沒有選擇,一定要讓下一代學習(xi) 中文與(yu) 中國思想史。
中新社記者:你如何理解中西文化之間的多元性?實現真正的文明對話需要克服哪些共生問題?
柯樂(le) 山:除了語言之外,最大的障礙是“列寧”問題。
大部分西方人看中國時感受不到一個(ge) 有人文性的“後列寧時代”國家。在新冷戰思維下,大部分外國人懷疑中國的“國學”現象是一種新的文化領域的列寧主義(yi) ,被工具化、武器化。
西方原則上跟韓國、日本對話沒有問題,所以不是東(dong) 西問題,也不是儒家文化圈問題,而是“列寧”問題。很多西方人因此無知地攻擊中國,不是因為(wei) 反對中國,也不是不欣賞中國改革開放後的全麵發展,而是根本不相信任何以列寧為(wei) 代表的“一黨(dang) 製”。世界可以跟孔子平等對話,但跟列寧沒有任何對話的可能性,隻有國家利益與(yu) 疑心。
同樣,中國人看西方所謂“民主”國家的殖民和帝國曆史,可能更不容易相信,但至少近十幾年來西方開始認真反思。所謂“覺醒(woke)運動”有一些誇張、危險的特色,但反思自己的特權與(yu) 文化犯罪並無不妥。
中新社記者:知名漢學家孔漢思曾提出“世界倫(lun) 理”理論,認為(wei) “沒有基於(yu) 全球倫(lun) 理標準的國際關(guan) 係新範式,就沒有全球的和平與(yu) 正義(yi) ”。如何定義(yi) 世界倫(lun) 理標準?
柯樂(le) 山:世界倫(lun) 理超越國家,是同時以包括有幾千年曆史的中國文明在內(nei) 的不同具體(ti) 文明為(wei) 基礎的一個(ge) 跨文化概念。嚴(yan) 格來講,沒有以基督教、伊斯蘭(lan) 教、印度教等文化傳(chuan) 統為(wei) 基礎的世界倫(lun) 理,也沒有以儒學為(wei) 基礎的世界倫(lun) 理,隻有平等對話才是“世界倫(lun) 理”的文明基礎。每種文化傳(chuan) 統都有自己的暗淡時光,也有啟發個(ge) 人精神發展的偉(wei) 大時刻,都對世界倫(lun) 理、世界文化和世界精神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世界很大,不同的文化傳(chuan) 統可從(cong) 各自具體(ti) 的出發點匯入世界文化長河,但不應忘記自己的來源,也不應假裝自己的來源比世界文化長河更偉(wei) 大。每個(ge) 人隻能以其獨一無二的文化教育背景為(wei) 基礎去跟世界認真對話,做出對世界文化無可替代的貢獻。
中新社記者:在未來中西對話、文明互鑒中,中國儒學能為(wei) 解決(jue) 世界課題提供哪些智慧?
柯樂(le) 山:西方啟蒙文化帶來的成果,包括工業(ye) 革命,法國大革命,也包括馬克思主義(yi) 等,共同促進了全人類最近200年的發展進步,但這不代表它們(men) 都百分百受歡迎。
工業(ye) 革命、法國大革命和馬克思主義(yi) 等啟蒙文化都有自身的缺點,西方現代文化中很多重要的批評家都強調過這些缺點,但儒家傳(chuan) 統可以幫助全人類從(cong) 不同角度作出反思。超越工具理性的人文傳(chuan) 統在不同文明都存在,也包括現代西方文明,但中國傳(chuan) 統中的智慧是不可替代的。如果看不懂漢字,隻靠翻譯當然不容易把握其特殊性,但每個(ge) 世界公民至少應該去閱讀《論語》等關(guan) 鍵文本的佳譯本,了解儒家思想史的重要裏程碑。
世界尚未認識到對中國的了解太少,在此情況下,難以跟現代中國文明對話。(完)
受訪者簡介:
柯樂(le) 山(JonathanKeir),新西蘭(lan) 人,1982年出生,德國圖賓根大學博士、博士後,德國習(xi) 裏德基金會(hui) 中國項目主任,任教於(yu) 德國圖賓根大學,曾任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副研究員(2018-2020)。代表作有《一日四種人文主義(yi) 》(英文,2021)、《北京頌》(英文,2020)、《從(cong) 全球倫(lun) 理到世界精神?》(英文,2018)等,近期主要研究人文心理學家埃裏希·弗洛姆的全球傳(chuan) 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