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楊家埠木版年畫傳人楊付濤: 刀起刀落 刻下對生活的期許

發布時間:2022-04-13 15:48:00來源: 齊魯晚報

  相傳(chuan) ,木版年畫自明代洪武年間由川入魯,機緣巧合在濰坊的楊家埠落地生根。當年的先輩們(men) ,農(nong) 忙時拿起鋤頭下地幹活,農(nong) 閑時拿起刻刀、刷子,刻木版、印年畫。經過650多年的傳(chuan) 承發展,這項外來的手藝竟成了濰坊最具特色的文化符號之一。近日,濰坊市木版年畫第二批市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楊付濤向記者講述這項老手藝的前世今生,也講述一代代年畫藝人們(men) 如何用刀刻下對生活的期許。

  19歲接過父親(qin) 衣缽

  經曆了世事變遷

  這家已有30多年曆史的“楊老師傳(chuan) 人店”,開在距離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不到五百米的地方。推門進去,懸掛在屋子半空中的風箏、堆成小山一般的剪紙文創產(chan) 品、禮品盒,使這間20平方米左右的房間更加逼仄擁擠。就是在這間看上去有些淩亂(luan) 的鋪子裏,楊付濤接過父親(qin) 楊洛書(shu) 的衣缽,刻出無數的木版,印出不計其數的年畫作品。

  店內(nei) 隻有楊付濤老兩(liang) 口。楊付濤的妻子正在窗邊印刷年畫,在她身後擺放著各式各樣印製完成的作品。店內(nei) 隻有刷動顏料和紙張翻動的聲音。

  “比起其他一些非遺項目,楊家埠木版年畫的現狀還算理想。”楊付濤坐在他的工作台前告訴記者,這個(ge) 小店雖不起眼,但一年能帶給他四五十萬(wan) 元的收入。

  楊付濤告訴記者,像他這樣以刻版、印畫為(wei) 主的門店楊家埠還有七八家。而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楊家埠製作木版年畫的作坊有七八十家。世事變遷,現在僅(jin) 存的七八家門店撐起了整個(ge) 濰坊的木版年畫行業(ye) 。

  楊付濤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他才二十出頭,當時上門來排隊取貨的顧客最長能等一個(ge) 星期,“那個(ge) 時候我們(men) 家光印刷工就雇了6個(ge) 。”

  但木版年畫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從(cong) 門庭若市到鞍馬稀,也僅(jin) 僅(jin) 是“一瞬間”的事。

  “兒(er) 子長大了,

  卻沒想成為(wei) 我”

  在楊付濤19歲的時候,父親(qin) 楊洛書(shu) 用幾年時間將自己的畢生所學傾(qing) 囊相授,將這門祖傳(chuan) 的手藝交到了他的手上。

  在楊付濤看來,父親(qin) 楊洛書(shu) 是一座難以超越的山峰。200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楊洛書(shu) “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的榮譽稱號,作為(wei) 山東(dong) 濰坊楊家埠百年畫店“同順德”的第十九代傳(chuan) 人,楊洛書(shu) 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楊家埠木版年畫的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時過境遷,如今當楊付濤成為(wei) 一個(ge) 父親(qin) ,他的兒(er) 子卻已經不願意再選擇跟他一樣的路。

  兒(er) 子出生於(yu) 1997年,現在青島一家藥企工作。兒(er) 子不想放棄自己的工作回來繼承家傳(chuan) 手藝,這讓已經59歲的楊付濤感到很無奈。“有首歌不是那麽(me) 唱,‘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我現在成了我父親(qin) 那樣的人,可到我這一代,沒人願意變成我了。”

  尋找傳(chuan) 承人是每一代非遺手藝人必須麵對的問題,現在這個(ge) 問題來到楊付濤這裏,變成了一個(ge) 難題。兒(er) 子常跟楊付濤說的一句話就是,“幹其他行也能賺錢。”而對楊付濤來說,這不是一個(ge) 經濟層麵上的問題,而是一個(ge) 更為(wei) 重要的手藝傳(chuan) 承的重大命題。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兩(liang) 代人有著截然相反的考慮。

  楊付濤說自己也招過徒弟,先從(cong) 親(qin) 戚圈裏的年輕人“下手”。“那時候出國是一件很風光的事,我用這個(ge) 事來吸引他們(men) ,我說隻要你踏進我這個(ge) 畫店的門,隻要有出國交流的機會(hui) 就帶著你,來了以後我幹你就看就行,看會(hui) 了再上手。”可是,大多數人心血來潮拜了師,堅持不了幾天就再也不來了。

  即使楊付濤主動補貼飯錢車費,最終也沒有一個(ge) 人堅持下來。“外人指望不上,我就隻能指望我兒(er) 子了。”

  為(wei) 了增加兒(er) 子對這項老手藝的興(xing) 趣,2016年,楊付濤帶著兒(er) 子參加了文化和旅遊部舉(ju) 辦的木版年畫高級研修班。經過協商,楊付濤和兒(er) 子達成了共識——父親(qin) 把兒(er) 子教會(hui) ,但是兒(er) 子可以不從(cong) 事這一行。

  未來的兒(er) 媳婦也成了楊付濤的希望。“現在兒(er) 子還沒有媳婦,等他有媳婦以後,把這攤兒(er) 交給兒(er) 媳婦來管理,我們(men) 兩(liang) 個(ge) 就退居二線管經營。隻要兒(er) 媳婦願意接這個(ge) 事,就不愁兒(er) 子不幹。”一旁的妻子也附和了幾句表示讚成。

  讓木版年畫

  帶著藝人心跳與(yu) 呼吸

  楊付濤介紹,上世紀90年代,楊家埠就出現了機器印刷的年畫。2010年左右,灶神年畫的手工作坊就被機器生產(chan) 頂出了市場。楊付濤說,不過,如果作為(wei) 收藏品和藝術品,機器生產(chan) 的年畫毫無價(jia) 值。

  在楊付濤看來,手造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就在於(yu) 年畫製作的全程都離不開人的創造。電腦也可以刻版,刻出來的工整有序、深淺一致,但沒有生命。而手工刻版,帶著藝人的心跳與(yu) 呼吸,刀起刀落,可以視心情而刻,也可以一氣嗬成,一塊普普通通的木板因為(wei) 沾染了人的汗水才有了靈氣。說著,楊付濤拿起他的工具,進行了演示。

  采訪的兩(liang) 個(ge) 小時過程中,楊付濤的妻子崔全峰一直在印刷木版年畫。她右手拿起刷子蘸取調製好的顏料,在刻製好的木版上刷塗。反複幾次下來,一幅鮮豔的木版年畫就出現在白色的紙上,濃墨重彩的色塊互相映襯,反而彰顯出一種莫名的和諧和活力。一張木版年畫至少需要印刷6遍,崔全峰一天最多能印製400張,也就是說,同樣的動作,崔全峰一天要重複2400次。

  像楊付濤和崔全峰這樣的夫妻店是現在常見的搭配。從(cong) 最初的個(ge) 體(ti) 戶經營的副業(ye) ,到後來成為(wei) 帶動一方經濟發展的產(chan) 業(ye) ,如今又回歸到夫妻店的模式,未來或許又將回歸為(wei) 一門副業(ye) ,楊家埠木版年畫的發展,不斷與(yu) 時代周旋,在不同的年代找尋最合適的經營方式。

  文/片 齊魯晚報記者 李旭旭 蔚曉賢 於(yu) 曉雪  見習(xi) 記者 徐逸傑 孫冰倩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