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百名院士的紅色情緣】潘鏡芙:“我一定要造大軍艦”

發布時間:2022-04-18 14:23:00來源: 光明網

  【百名院士的紅色情緣】  

  光明日報記者金振婭

  “在研究設計中要學習(xi) 國外先進經驗,更要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在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創新上狠下功夫。”

  鬼子、逃難、小船、軍(jun) 艦,在潘鏡芙幼小的心靈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20世紀40年代前後,日本侵占了中華大片土地,燒殺搶掠。潘鏡芙在跟隨父親(qin) 沿水路輾轉逃難的途中,看著黃浦江畔上一艘艘軍(jun) 艦和巨輪,卻沒有一艘是中國的,內(nei) 心很悲傷(shang) ,“長大了,我一定要造大船、造大軍(jun) 艦,我一定要造”。

  1952年夏,潘鏡芙以優(you) 異成績從(cong) 浙江大學電機係畢業(ye) 後,進入華東(dong) 電工局,在上海電機廠從(cong) 事汽輪發電機的設計工作。

  潘鏡芙與(yu) 一批胸懷報國之誌的年輕技術骨幹一起,迅速投身於(yu) 為(wei) 祖國工業(ye) 化而奮鬥的建設浪潮中。

  1955年3月,潘鏡芙被調往第一機械工業(ye) 部船舶工業(ye) 管理局產(chan) 品設計分處工作,開始了他為(wei) 之奮鬥一生的船舶設計事業(ye) 。次年9月,潘鏡芙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為(wei) 國家和民族的崛起而奮鬥終身的願望更加強烈。

  在沒有可以借鑒的設計經驗,缺乏計算機設備、技術資料乃至技術標準的情況下,潘鏡芙瞄準國際最先進水平,勇攀高峰、攻堅克難,帶領團隊做了許多開創性工作。

  創新是潘鏡芙一貫倡導的科學態度。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開始自行研製護衛艦,潘鏡芙負責電氣設計。他敢為(wei) 人先,提出將直流電製改為(wei) 交流電製。成功嚐試後,國內(nei) 的所有水麵船舶和艦艇都開始使用交流電製,追趕上了當時的世界技術潮流。

  1966年,潘鏡芙和李複禮受命主持我國第一代導彈驅逐艦總體(ti) 設計工作,實現了將導彈、艦炮和反潛武器從(cong) 單個(ge) 裝備組成武器係統。“(我國)對海力量是很強大的,但基本沒有製空力量,指揮係統也比較弱。”潘鏡芙回憶道。

  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軍(jun) 艦設計建造水平落後於(yu) 世界。潘鏡芙再次受命擔任了第二代導彈驅逐艦的總設計師。

  彼時,在素有“火爐”之稱的武漢市,夏天酷熱難當,室內(nei) 溫度常常高達40攝氏度。沒有空調的辦公室裏,燈光卻夜夜通明,擔心汗水浸濕了圖紙,每個(ge) 人的身邊都放著一條毛巾。4000多個(ge) 日日夜夜,以潘鏡芙為(wei) 總設計師的112艦設計群體(ti) ,靠著小型計算機和鉛筆,在一張張繪畫板上,繪製著他們(men) 的“鑄艦夢”。

  1994年5月8日,112艦正式交付海軍(jun) 使用,被命名為(wei) “哈爾濱號”。此後,在112艦的研製基礎上,潘鏡芙帶領團隊立足國產(chan) 化,采用國內(nei) 新技術和新設備,研製出了113艦,交付海軍(jun) 使用後,被命名為(wei) “青島號”。

  自此,我國自主設計的導彈驅逐艦實現了從(cong) 無到有的突破,一掃中國海軍(jun) 裝備落後的舊貌,製空能力得到了較大提高,兩(liang) 艦均已經達到區域防控水平。

  童年的“鑄劍夢”終於(yu) 成為(wei) 現實。多年來,從(cong) 參與(yu) 到主持中國最早的兩(liang) 代四型導彈驅逐艦研製,潘鏡芙一生最重要的年華都在鑄造艦船,他為(wei) 國之重器窮盡了畢生心血。哪怕後來年事已高,他仍在中國航母投入建設的過程中以專(zhuan) 家的身份積極建言獻策。

  在潘鏡芙的家中,模型陳列櫃裏擺滿了各式艦船模型。在他心愛的“中國第一航母遼寧艦”模型旁,擺放著3架國產(chan) 飛機模型。“顧誦芬和我很熟,我們(men) 都是蘇州人,他設計飛機,我設計艦艇。”潘鏡芙談起新中國飛機設計大師顧誦芬時說,他們(men) 年幼時都遭受了“洋槍洋炮”欺辱的曆史,打心底裏感受到,祖國強大必須要有自己的飛機和艦艇。

  60多年來,在比一個(ge) 甲子還長的歲月裏,潘鏡芙一直致力於(yu) 我國導彈驅逐艦的發展。如今,他同14億(yi) 國人一樣,期待著我國能夠設計出更有威力的新型戰艦,期待著我國強大的海軍(jun) 艦隊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

  院士小傳(chuan) :

  潘鏡芙(1930— ),船舶工程專(zhuan) 家。1995年當選為(wei)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研究員。成功主持設計了我國兩(liang) 代四種型號的導彈驅逐艦,在第一代導彈驅逐艦的設計中,首次用艦對艦導彈武器係統裝備水麵艦艇,並為(wei) 武器裝備按係統研製做了開創性工作;在主持設計第二代新型導彈驅逐艦時,采用係統工程思想,實現作戰指揮自動化,在裝備選型上,采用國內(nei) 新技術成果與(yu) 引進柴燃聯合動力裝置等先進技術相結合的方針,促進了我國造船、機電、電子等工業(ye) 的發展。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hui) 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項及二等獎2項。1956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

【百名院士的紅色情緣】潘鏡芙:“我一定要造大軍(jun) 艦”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