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發現”名單揭曉
“廣東(dong) 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發現”名單揭曉
羊城晚報訊記者文藝、黃宙輝,通訊員粵文旅宣攝影報道:16日,“廣東(dong) 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發現(2012-2022)”名單公布,鬱南磨刀山遺址、英德青塘遺址、英德岩山寨遺址、獅雄山秦漢建築遺址、肇慶古城牆遺址、南海一號、台山大洲灣遺址、惠東(dong) 三官坑窯址、南海石燕岩采石場遺址、廣州南石頭監獄遺址等入選。
“廣東(dong) 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發現(2012-2022)”遴選活動由廣東(dong) 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dong) 省古跡保護協會(hui) 舉(ju) 辦,遴選範圍為(wei)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廣東(dong) 省內(nei) 有重大價(jia) 值的考古發現。
此次認定的考古發掘項目中,鬱南磨刀山遺址、英德青塘遺址、南海一號沉船遺址三個(ge) 考古發掘項目先後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英德岩山寨遺址2021年入選“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台山大洲灣遺址、惠東(dong) 三官坑窯址等的發掘為(wei) 海上絲(si) 綢之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獅雄山秦漢建築遺址、肇慶古城牆遺址等建築類遺址的發掘,為(wei) 嶺南地區曆史時期的建築特點、布局及營建技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南海石燕岩采石場遺址的調查與(yu) 測繪是國內(nei) 首個(ge) 洞室水下考古調查測繪項目,為(wei) 水下文化遺產(chan) 保護提供了新的技術經驗;廣州南石頭監獄遺址是廣大共產(chan) 黨(dang) 員和革命誌士謀求自由解放開展艱苦革命鬥爭(zheng) 的鮮活物證,對研究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史具有重要意義(yi) 。
“廣東(dong) 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發現”名單
1、鬱南磨刀山遺址
該遺址是廣東(dong) 首次發現並經科學考古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類型遺址,是廣東(dong) 目前確認年代最早的人類文化遺存,填補了廣東(dong) 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將本地區最早有人類活動的曆史由距今13萬(wan) 年左右大幅提前至數十萬(wan) 年前。
2、英德青塘遺址
該遺址出土了廣東(dong) 年代最早的陶器,出土古人類化石、石器、陶器、蚌器、角骨器、動物骨骼及植物遺存等各類文物標本一萬(wan) 餘(yu) 件,建立起距今約2.5萬(wan) 至1萬(wan) 年連續的地層與(yu) 文化序列。
3、英德岩山寨遺址
該遺址是嶺南迄今發現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時代至夏商時期中心聚落遺址,岩背墓葬區則是在石峽遺址考古發掘時隔40年後發現的廣東(dong) 又一處新石器晚期最高等級墓地。
4、獅雄山秦漢建築遺址
獅雄山遺址發現了新石器、商與(yu) 西周、春秋戰國、秦漢、唐宋、明清共6個(ge) 時期的遺存,但由於(yu) 遺址的重複利用和其它不可抗因素的破壞,秦漢時期城址是發掘工作的主要發現。
5、肇慶古城牆遺址
該遺址發掘遺存年代涵蓋漢至民國時期,以清至民國時期遺存為(wei) 主。朝天門區域主要清理出了道路、門樓基座、房址與(yu) 門洞等遺跡,綜合判斷上述遺跡均廢棄於(yu) 民國阻塞城門、築坡越門之時,與(yu) 文獻記載吻合。
6、南海一號
2007年在多次水下考古工作基礎上,“南海一號”沉船以世界首創的整體(ti) 打撈方式,采用氣囊拉移的方法被平穩移入專(zhuan) 門為(wei) 之建造的廣東(dong) 海上絲(si) 綢之路博物館內(nei) 。船體(ti) 殘長約21.91米、最大船寬約9.87米,分布輪廓麵積約179.15平方米。
7、台山大洲灣遺址
該遺址是明代上川島大洲灣中葡早期外銷瓷貿易遺址。出土遺物主要是青花瓷器,基本都是明代人與(yu) 葡萄牙人在上川貿易活動相關(guan) 的外銷瓷。
8、惠東(dong) 三官坑窯址
包括三官坑窯址在內(nei) 的白馬窯址群是我國明代重要的外銷窯場,其產(chan) 品行銷於(yu) 東(dong) 南亞(ya) 地區。本次發掘為(wei) 研究白馬窯的產(chan) 品、工藝、規模、時代、分布特點和運輸途徑等提供了科學依據,為(wei) 研究其窯爐結構、裝燒方式和工藝流程提供了新的材料。
9、南海石燕岩采石場遺址
西樵山是一座新生代火山,曾被大規模開采用於(yu) 製硯和印石,石燕岩是其中一處由露天到洞室開采的古代大型采石場。石燕岩采石場是目前國內(nei) 少有的保存完好的洞采石礦遺址,水淹封存後基本未有後世擾動,是少有的因突發事件定格的曆史文化遺存。
10、廣州南石頭監獄遺址
該遺址清理出清末鎮南炮台的圍牆、民國南石頭監獄的牢房等重要遺跡,出土大鐵炮、鐐銬、子彈殼、試劑瓶等遺物。其中,監獄的“井”字形牢房基址可確認牢房132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