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上海戰“疫”24小時

發布時間:2022-04-18 14:53:00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上海4月17日電題:上海戰“疫”24小時

  新華社記者

  4月16日,連續多日陰雨的上海稍有放晴。作為(wei) 擁有2500萬(wan) 人口的超大型城市,上海當前疫情防控雖已取得階段性的成果,但仍正處在最緊要的關(guan) 鍵階段。

  團結一心,決(jue) 戰衝(chong) 鋒。新華社記者帶你走進這座正經曆風雨的城市,見證上海戰“疫”的24小時。

  【時間:16日淩晨2時30分;地點:上海黃金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

  坐落於(yu) 黃浦江兩(liang) 岸的上海黃金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這兩(liang) 大交易所剛剛結束夜盤交易。至此,上海各大交易所全部完成當周交易。

  作為(wei) 國際金融中心,上海集聚了股票、債(zhai) 券、外匯、黃金、期貨等各類金融要素市場,在滬金融從(cong) 業(ye) 人員超過47萬(wan) 人,各類持牌金融機構約1700家。

  在備足預案和一係列有力保障措施之下,上海主要金融基礎設施運行穩定,市場交易正常進行。

  剛剛過去的一周內(nei) ,包括證券、期貨、外匯在內(nei) 的金融要素市場均正常開市。疫情之下,“上海價(jia) 格”持續輸出。

  “我們(men) 要全力保障上海的‘金融脈搏’平穩跳動。”一位堅守了近20天的交易所值班人員說。

  【時間:淩晨4時;地點:浦東(dong) 新區唐鎮萬(wan) 邦方艙醫院、青浦高新方艙醫院建設現場】

  夜已深,中建八局上海分公司設計管理中心主任陳娟仍在優(you) 化圖紙設計、指導隊伍施工。

  近一個(ge) 月來,這家公司已接連承接了20多個(ge) 集中隔離場所和方艙醫院的改建任務。

  “我還記得第一個(ge) 應急改建任務,留給設計團隊的時間隻有短短幾個(ge) 小時。”陳娟告訴記者,唐鎮萬(wan) 邦方艙醫院建築麵積約13.5萬(wan) 平方米,可提供1萬(wan) 多個(ge) 床位,17日就要交付使用,他們(men) 正在做最後衝(chong) 刺。

  在青浦高新方艙醫院,一片燈火通明。已經熬紅雙眼的中鐵十五局二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任化慶沙啞著嗓子對記者說,他們(men) 已連續施工12天,從(cong) “四葉草”到青浦,累計參與(yu) 了5個(ge) 方艙醫院的施工任務。

  “時間緊,任務重,加上前幾天雨水天氣都給施工增加了不少難度。但我們(men) 三班倒、不停工,努力為(wei) 上海早日實現社會(hui) 麵清零作出貢獻。”任化慶說。

  【時間:6時;地點:浦東(dong) 新區荻碩貝肯實驗室】

  核酸檢測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環節。曹焱經過一夜奮戰,此時完成了最後一批樣本檢測和報告上傳(chuan) ,正準備交接。

  曹焱是安徽六安援滬醫療隊隊長。為(wei) 了爭(zheng) 取寶貴時間,他們(men) 在工作期間精神高度集中,不敢吃太飽,也盡量不上廁所。

  晚上實驗室裏安靜到隻有換移液器吸頭的“噠噠”聲和機器不停運轉的“嗡嗡”聲。從(cong) 實驗室出來,大家雖然饑腸轆轆,但都累得吃不下東(dong) 西,隻想回去睡覺,養(yang) 足精神後繼續再戰。

  這時也是實驗室全麵消殺、處理醫廢的時間。實驗室負責人鄭仲征說,目前每天檢測量大約5萬(wan) 管,定時全麵消殺、醫廢及時轉運成為(wei) 保障檢測人員安全的重要任務。

  【時間:7時30分;地點:閔行區虹梅景苑二街坊】

  李曉俊早早起床,一邊等著司機師傅把已下單的物資送來,一邊在手機上處理新的訂單。

  疫情期間,上海絕大部分人處於(yu) 居家狀態,尤其在“封控區”,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物資的保障很重要。“團購”就成為(wei) 鄰裏之間互幫互助、大家共渡難關(guan) 的一種有效方法。李曉俊就是這樣一位“團長”。

  他告訴記者,目前每天的訂單量平均超過2000件。每天一早就要統計居民的訂單,確認每單的明細,接收貨品時還要逐一核對清楚,另外還要處理用戶的售後、退款等問題。

  “社區現在屬於(yu) ‘封控區’,有2000多戶居民,其中還有不少是老年人,我們(men) 不能忘了他們(men) 。”他說。

  李曉俊忙完線上訂單後,繼續跑上跑下,在各家門口詢問老人們(men) 還缺哪些物資,等下次配送時額外多要一點。如果有急需的物品,他就幫著協調鄰裏們(men) 分一點給老人們(men) 。

  【時間:9時;地點:崇明區花博園複興(xing) 館方艙醫院】

  “要出艙了!”

  280多位患者即將解除醫學觀察,正在準備出艙。

  醫護人員逐一核對他們(men) 的姓名、居住地址等信息,並發放前一晚準備好的出艙證明,大家一一簽字。

  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大家在出艙前對隨身物品進行消殺,再將它們(men) 裝入黃色醫廢袋中,封口後放置在床邊。隨後,醫護人員給大家發放了新的口罩。

  根據要求,所有物品帶回家後需要放置14天才能取出,衣物取出後要清洗晾幹再使用。

  “我在這裏生活了6天,可以喝到牛奶,每頓都有蔬菜和肉。”一位即將出艙的男士告訴記者。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副院長潘曙明說,花博園複興(xing) 館方艙醫院自4月4日開艙以來,累計收治3583人,累計解除醫學觀察1811人。

  16日一天,上海本土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醫學觀察10337例。

  【時間:10時;地點: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hui) 線上提問現場】

  “相關(guan) 部門一起挖掘藥品配送潛力,緩解患者配藥難”;

  “努力打通堵點,在符合防疫要求前提下,幫助電商平台提高運力”……

  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hui) 在線上準時召開,相關(guan) 部門負責人聚焦疫情防控、民生保障等熱點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現在互聯網醫院配送藥速度比較慢,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解決(jue) ?”有記者問。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hui) 一級巡視員吳乾渝回應,一方麵推進零售藥店應開盡開,並建立藥品配送“綠色通道”;另一方麵針對封控區域居民的常見病、慢性病用藥,由誌願者到就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醫療機構配藥,按照慢病長處方政策,可配3個(ge) 月的藥量。

  【時間:11時30分;地點:靜安區臨(lin) 汾路街道汾西路87弄】

  由政府發放的卷紙、洗衣粉、牙膏等日化用品到了。

  社區黨(dang) 員誌願者邵琪和夥(huo) 伴們(men) 一起將物資卸下,按樓棟號排列好,聯合物業(ye) 逐樓、逐戶為(wei) 居民配送。

  “送到社區的物資,我們(men) 按照政府配送、團購物品和居民個(ge) 人訂購物品等分類,分別由誌願者安排送至樓棟門口,再由樓組長或群組誌願者為(wei) 居民配送到家門口。”邵琪說。

  這個(ge) 小區共有居民1230戶,充分運用黨(dang) 員向屬地化社區報到製度,共發動165名社區黨(dang) 員助力防疫。在居委會(hui) 統一調配下,這些黨(dang) 員誌願者被分為(wei) 垃圾清運、小區巡邏、快遞配藥、物資發放和後勤保障等小組,互相補台、緊張繁忙。

  【時間:14時;地點:上海臨(lin) 港方艙醫院】

  “護士,你能幫我看看核酸檢測結果嗎?”

  一名患者來到護士站,讓江蘇援滬醫療隊護士王文化幫他查看核酸檢測結果。經過查詢,這位患者當天上午做的核酸檢測結果顯示為(wei) 陰性,這讓他緊張的神情瞬間輕鬆不少。

  “在方艙醫院主要是無症狀感染者和輕症患者,要做好對患者的生活關(guan) 心和心理關(guan) 懷。”王文化說。

  1月3日去西安,3月13日去連雲(yun) 港,此次來上海已經是王文化今年以來第3次參加援助外地的醫療隊。今天,也剛好是王文化兒(er) 子的13歲生日。

  “作為(wei) 一名醫護工作者,早日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是一項我們(men) 必須擔負起的責任。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上海能早日戰勝疫情,也希望自己可以早點回家和家人團聚。”王文化說。

  【時間:16時;地點:浦東(dong) 公安分局北蔡派出所】

  上海市公安局經偵(zhen) 總隊增援北蔡派出所民警任一凡、龔曉在巡邏過程中接到報警求助,轄區內(nei) 一名癌症患者的抗癌藥物告急。

  “這位患者張先生在他的病友群內(nei) 求助,一位家住青浦的病友表示家裏還有存藥,願意幫忙。但單程40多公裏的距離讓配送成了難題,他於(yu) 是向我們(men) 民警求助。”任一凡說。

  接到求助後,兩(liang) 位民警立即與(yu) 張先生取得聯係,在詢問取藥地址後立即驅車前往。一小時後,他們(men) 順利取到了藥品。

  返程途中,任一凡和龔曉又接到一則報警求助:一名剛在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誕生的嬰兒(er) 黃疸超高,需緊急送往上海兒(er) 童醫學中心進行救治。

  即刻接警,任一凡和龔曉又向著新的目標出發……

  【時間:18時;地點:長寧區周家橋街道周一居民區】

  周一居民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張振海正在吃晚飯,但他卻說這是“早飯”。忙碌了一天,才吃上一口熱飯。三餐變一餐、匱乏的睡眠、“打爆”的手機,已經成為(wei) 他這十幾天的日常。

  周一居民區有常住人口近3200人,其中老年人口約占40%,而社區幹部隻有7人。核酸和抗原檢測、每家每戶的物資供應、獨居老人的買(mai) 菜配藥……千頭萬(wan) 緒的事情都壓在了這幾個(ge) 人的肩膀上。

  “昨晚1點才睡,今早6點半起床準備居民們(men) 的核酸檢測。白天一直在忙配藥的事,還給好幾戶獨居老人上門送了菜……”張振海邊吃邊向記者“複盤”一天的工作。

  一方麵要落實嚴(yan) 格的防疫政策,一方麵要為(wei) 居民服務。“沒有別的想法,就是要竭盡全力、咬牙堅持,希望這個(ge) 城市早日如常歸來。”張振海說。

  【時間:20時;地點:上海地鐵6號線高科西路站】

  0.18萬(wan) 人次,這是4月16日上海地鐵的總客流量。此時,上海地鐵剛剛結束一天的運營。目前,上海地鐵的20條線路中僅(jin) 有6號線和16號線仍在運行。

  4月1日至今,高科西路站站長茆瑞星和同事們(men) 把家安到了地鐵站內(nei) 。站台巡視、每日結賬、車站消殺……雖然疫情期間地鐵結束運營的時間提前了,但他們(men) 每天仍要從(cong) 早晨7點忙碌到晚上10點多。

  “這裏平日的客流量近3萬(wan) 人次,現在半天見不到幾個(ge) 人,大部分是醫護人員和民警。”茆瑞星告訴記者,“看見他們(men) ,我感受到一股力量。”

  “盡管乘客很少,但每一位乘客都讓我們(men) 的堅守有著特殊意義(yi) 。”茆瑞星說。

  【時間:22時;地點: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記者來到位於(yu) 徐匯區的這家醫院急診大廳門口,實地目擊急診一線患者就醫情況。

  一位蜷縮著蹲在地上的女士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醫生,她可能突發急性腸胃炎,能不能讓我們(men) 趕緊進去看一下。”陪同前來的丈夫向先生急得滿頭是汗。在急診大廳門口值班醫生幫助下,向先生掏出手機,調閱核酸檢測報告。

  “怎麽(me) 沒有48小時以內(nei) 的核酸檢測結果?”麵對醫生的詢問,向先生才發現中午剛做完的核酸檢測還未出結果。

  “您帶她到對麵核酸檢測窗口再做一下,不需要等待結果,憑檢測憑條就能進去看診了。”

  隨後,向先生帶著妻子來到檢測窗口。看著長長的檢測隊伍,向先生再次慌了神。

  “沒事。您先來。”麵對焦急的向先生,正在排隊的幾位快遞小哥主動讓出一條通道。

  【時間:17日淩晨2時30分;地點:上海港區】

  城市已一片靜寂。但洋山、外高橋、張華浜、羅涇、龍吳等上海港區,依然燈火通明。橋吊、軌道吊、AGV(無人引導車)仍在有序作業(ye) 。

  即使在疫情期間,上海港區仍保持24小時作業(ye) ,隻為(wei) 保障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暢通。

  這是一個(ge) 普通的夜晚,也是一個(ge) 難忘的夜晚……(記者齊中熙、何欣榮、潘清、桑彤、鄭鈞天、吳振東(dong) 、龔雯、周蕊、潘旭、袁全、郭敬丹、楊有宗、朱翃、王默玲、有之炘、賈遠琨)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