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人文與科學的有機融合:在二十四節氣裏讀懂中國

發布時間:2022-04-19 15:04:00來源: 人民日報

  對中國人而言,二十四節氣是一門民俗文化必修課,它總是在不經意間與(yu) 你相遇。由徐立京著、徐冬冬繪的《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是一部細致講述二十四節氣文化的著作。該書(shu) 由近80篇優(you) 美細膩的隨筆和140餘(yu) 幅氣勢磅礴的畫作組成。翻開充滿質感的銅版紙,清風拂麵而來,給人以美的享受。

  《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普及了節氣、物候等相關(guan) 知識。大多數人對二十四節氣比較熟悉,“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二十四節氣歌連學前小童都能朗朗背誦。而七十二候,人們(men) 或許了解不多。它是古代指導農(nong) 事活動的曆法補充,是根據黃河流域地理、氣候的自然現象編寫(xie) 而成。二十四節氣中,每個(ge) 節氣間隔15天,每15天又分成三候。每一候都展現了自然界的細微變化,比如植物候包含幼芽萌動、開花、結實等。如果說二十四節氣是以大觀小,從(cong) 季候、農(nong) 事、風俗等大變化來認識具體(ti) 的事物與(yu) 現象,那麽(me) 七十二候則是以小見大,在大千世界中精選那些最生動、最鮮明的自然對象,總結出節氣演變的規律。無論是何種角度,節氣、物候都體(ti) 現了中國人對天地和生命的熱愛,這正是貫穿本書(shu) 的線索。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wei) 一本科普讀物,該書(shu) 不僅(jin) 介紹知識,字裏行間還洋溢著情感和哲思。正如作者徐立京在自序中所寫(xie) :“把自己放進大自然中,問天,問地,問春夏秋冬,更問自己的內(nei) 心。”於(yu) 是,我們(men) 讀到了兼具理性和感性的節氣科普內(nei) 容。作者以“萬(wan) 物含新意”開題:“作為(wei) 二十四節氣之首,立春是從(cong) 天文上來劃分的,即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這顯然是客觀的視角。緊接著作者生發感慨:“新故相推,日生不滯。曾經籠罩四野盛極一時的陰氣消退了,孕育著生命、飽含著溫暖、勃發著生機的陽氣昂揚著,舒展著,奔湧著,騰躍著,天地之氣發出了由‘冬藏’轉向‘春生’的嬗變,新的氣韻充盈在天地之間,這便是立春的力量,這便是春天的本質。”這樣情感飽滿、感悟深刻的文字在書(shu) 中隨處可見。畫家徐冬冬創作的“東(dong) 風解凍”中國畫,在深色中點染進紅黃綠藍四種鮮明的色彩,整個(ge) 畫麵頓顯生機。文字與(yu) 圖畫互相補充、互相映襯,充盈著濃厚人文情懷,讀來頗具代入感。

  在不久前結束的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上,二十四節氣倒計時驚豔世界,這樣的設計隻可能出現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不僅(jin) 是基於(yu) 農(nong) 耕文明經驗的產(chan) 物,還是中國古代天文學、氣象學、地理學、生物學、民俗學等多門學科的結晶,至今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men) 的生活,成為(wei) 我們(men) 文化血脈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為(wei) 世界提供了認識中國、讀懂中國的一個(ge) 獨特視角。它折射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國古典哲學,滋養(yang) 著形態多樣、生機勃勃的民間生活……該書(shu) 富有新意地從(cong) 生命觀、生命美學的角度解讀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既與(yu) 公眾(zhong) 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an) ,又勾連起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經久魅力與(yu) 當代價(jia) 值。

  該書(shu) 還收錄了徐立京與(yu) 作家王蒙的對談序文,以及和天氣與(yu) 氣候學家丁一匯、中國古典哲學研究專(zhuan) 家陳來、量子物理學家薛其坤的對話,還有徐冬冬的創作談。這些文章從(cong) 不同角度,拓寬了讀者認知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的視野與(yu) 空間,是人文與(yu) 科學的一次有機融合。

  潘凱雄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