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手工製匾愛好者:樸實木板“劃刻”出厚重曆史
中新網柳州4月19日電 題:廣西手工製匾愛好者:樸實木板“劃刻”出厚重曆史
作者 劉俊聰
在廣西柳州市深巷內(nei) 一處工作室裏,梁良正雙手緊握精鋼打造的雕刻刀,一絲(si) 不苟地鐫刻著麵前木板上的牌匾。由於(yu) 日積月累地鐫刻,梁良的雙手早已磨出老繭。“手工製匾就像一場孤獨的修行,不僅(jin) 費力,還非常磨人。對製作者的身體(ti) 身心是雙重考驗。”梁良19日接受采訪時說道。
48歲的梁良是一名職業(ye) 攝影師,同時也是手工製匾愛好者,自學手工刻匾已有一年有餘(yu) 。在書(shu) 法家父親(qin) 的影響下,梁良從(cong) 小便對文字產(chan) 生濃厚的興(xing) 趣,在初中時便愛上印章鐫刻和繪畫。如今,與(yu) “文字”藝術相關(guan) 的手工製匾將他深深吸引。苦於(yu) 缺少專(zhuan) 業(ye) 指導,梁良隻能一步一個(ge) 腳印地自學摸索。年少時積累的印章鐫刻經驗,讓他得以迅速掌握製匾技巧。
“和其它傳(chuan) 統文化載體(ti) 不同,一塊牌匾可流傳(chuan) 百世之久。而古匾手工刻製是中國傳(chuan) 統的工藝,本身具備厚實的文化分量,所以自己願意去從(cong) 事鑽研這項技藝。”梁良拿起一塊已油漆完成的牌匾說道。這塊手工牌匾是他的處女作,現在已成為(wei) 家中的裝飾,受到親(qin) 友們(men) 的一致好評。
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電腦噴繪和機械刻製等技術開始應用於(yu) 牌匾製作中,但梁良仍然在堅持一刀一劃的手工製匾流程。從(cong) 一塊樸素無實的木板,到布滿曆史厚重感的牌匾,純手工刻製對他而言有著不一般的意義(yi) 。
“為(wei) 讓每塊牌匾在觀感上更有‘靈氣’,需要在刻製過程中,不斷根據經驗對字體(ti) 、字號進行調整,牌匾的氣勢和韻味都是製匾者雕刻功力的體(ti) 現。雖然每位製匾者的風格不一,但態度都是一致端正。牌匾製作好就是要‘傳(chuan) 世’的,如果沒有這樣的悟性,就最好不要去製作。”梁良說道。
據了解,中國牌匾藝術源於(yu) 商周,始於(yu) 秦漢,成熟於(yu) 唐宋,興(xing) 盛於(yu) 明清。作為(wei) 中華民族獨特的傳(chuan) 承符號,一塊厚重的牌匾將辭賦詩文、書(shu) 法篆刻、建築藝術融為(wei) 一體(ti) ,述說著千年的曆史,被稱為(wei) “古建築的靈魂”。
梁良表示,手工製匾需要技術和藝術上的雙重積澱。從(cong) 基本的選料上,要求能在室外經受多年酷暑和嚴(yan) 寒的木材才可使用,如楓木、樟木等。而作為(wei) 牌匾的靈魂,對於(yu) 字體(ti) 鐫刻的把控能力則更體(ti) 現製匾者的功底。
“牌匾字體(ti) 的選擇要求,就是要‘雅俗共賞’,多采用楷書(shu) 、行書(shu) 等飽滿的字體(ti) 。此外,寫(xie) 在紙上和刻在匾上是兩(liang) 回事。一些書(shu) 法大家的作品,在匾上鐫刻時不能完全照搬,需要根據字體(ti) 字形、牌匾懸掛位置等進行設計調整,最終呈現才更具美感和立體(ti) 感。”梁良表示。
如今,梁良已完成柳州市博物館、柳侯公園等單位的多塊牌匾製作,每一塊牌匾的製作都耗費他大量的心力,4、5件簡單的木刻工具成為(wei) 他忠實的夥(huo) 伴,常常在家悶頭一幹就是10小時。
“和電腦製匾不同,手工製匾要求十分的專(zhuan) 注力,一不注意就有可能刻崩、刻錯。每次下刀都有著對曆史的敬畏感和使命感,這也是手工製匾最大的魅力所在。”梁良說道。
“有院就有門,門上就有匾。”牌匾曾是中國院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寄托了中國民眾(zhong) 對家的牽掛。2014年,代表中國傳(chuan) 統門匾的客家匾額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如今,越來越多牌匾開始融入於(yu) 中國城市的園林建設之中,而製作精良、獨一無二的手工製匾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其售價(jia) 往往能達到電腦製匾的五至六倍。
“這是一門很嚴(yan) 謹的藝術,目前自己還是以愛好為(wei) 主,希望以後通過專(zhuan) 業(ye) 學習(xi) ,更好地將這項技藝鑽研下去。”梁良說道。(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