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國家植物園設立,將如何更好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
國家植物園18日在北京正式揭牌。此次設立的國家植物園,是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南園)和北京市植物園(北園)現有條件的基礎上擴容增效整合而成,總規劃麵積近600公頃。
為(wei) 何要設立國家植物園?未來將如何推進?記者18日采訪了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
“野生植物是自然生態係統的基本組成部分,其攜帶的遺傳(chuan) 資源是關(guan) 係到國家生態安全和生物安全的核心戰略資源。”國家林草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副司長周誌華說,但由於(yu) 棲息地破壞、過度開發、氣候變化、外來種入侵、自身繁殖受限等因素,一些野生植物瀕臨(lin) 滅絕,亟待采取有效的保護拯救措施。
與(yu) 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就地保護形式不同,國家植物園的一個(ge) 主要任務是植物的遷地保護。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葉建飛看來,由於(yu) 威脅生物多樣性因素的多樣化和複雜性,任何單一的保護方法都很難取得全麵成功。
他解釋說,遷地保護並不是簡單地把植物挖過來栽在植物園裏,而是指以人工途徑,將生存受威脅物種、區域特有物種或具有重要經濟價(jia) 值的物種從(cong) 原產(chan) 地遷往其他地域的專(zhuan) 業(ye) 機構(如植物園、樹木園等)予以保護,也包括建立種質資源庫保存植物種子、組織、器官等。
近些年,將就地保護、遷地保護、植物回歸相結合的綜合保護理念,被日益重視和應用到植物多樣性保護中。2021年10月12日,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hui) 領導人峰會(hui) 上,中國提出本著統籌就地保護與(yu) 遷地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啟動北京、廣州等國家植物園體(ti) 係建設。
此次在北京設立國家植物園,正是中國國家植物園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豐(feng) 富的物種收集是國家植物園的重要特色,雄厚的科研實力是堅強支撐。“國家植物園代表一個(ge) 國家植物多樣性保護、研究和利用的最高水平。”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所長汪小全說,國家植物園設在北京,整合了中科院植物所和北京市植物園的優(you) 勢資源,具備了全國領先的科研實力和植物遷地保護水平。
據介紹,南北兩(liang) 園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ge)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5個(ge) ,已遷地保護植物1.5萬(wan) 餘(yu) 種;建有牡丹、睡蓮、野生蕨類植物等6個(ge) 國家花卉種質資源庫;擁有亞(ya) 洲最大的植物標本館,館藏標本280萬(wan) 份……這些都為(wei) 國家植物園的設立打下了堅實基礎。
汪小全表示,新組建的國家植物園將以植物遷地保護為(wei) 重點,計劃重點收集三北地區鄉(xiang) 土植物、北溫帶代表性植物、全球不同地理分區的代表性植物及珍稀瀕危植物3萬(wan) 種以上,並收藏五大洲代表性植物標本500萬(wan) 份。還將建成20個(ge) 特色專(zhuan) 類園、7個(ge) 係統進化植物展示區和1個(ge) 原生植物保育區,把國家植物園建設成為(wei) 我國及世界植物種質資源保存、展示的重要基地,植物收集和展示水平達到國內(nei) 領先、世界一流。
設立國家植物園,邁出建設國家植物園體(ti) 係的重要步伐。周誌華說,將綜合考慮國家重大戰略、氣候帶與(yu) 植被區劃特點、現有植物園發展水平等因素,按照統籌謀劃、科學布局、保護優(you) 先、分步實施的原則,遴選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區域性國家植物園,構建具有中國特色、國際一流的國家植物遷地保護和科學研究網絡。
專(zhuan) 家認為(wei) ,未來我國各國家植物園分工合作、資源共享,將全麵提升植物學研究水平。而植物在多地實施遷地保護,有利於(yu) 降低因區域自然災害、極端天氣及突發狀況造成的物種滅絕風險,為(wei) 國家保存重要的戰略資源。這將與(yu) 就地保護體(ti) 係形成有機銜接、相互補充,共同推動形成較為(wei) 完整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ti) 係。
記者:胡璐、張泉、楊淑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