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詩劇《隻此青綠》在京連演18場創巡演紀錄
中新網北京4月25日電 (記者 應妮)4月8日至24日,舞蹈詩劇《隻此青綠》在北京保利劇院連演18場,創下該劇巡演以來最高紀錄。
連續三次加場,18場一票難求
舞蹈詩劇《隻此青綠》自2021年8月北京國家大劇院首演後,在全國16個(ge) 城市演出50場,積累了極高口碑,大麥評分高達9.7。2021年度觀劇總結活動中,幾乎所有受訪網友都將該劇列為(wei) 推薦劇目。
2022年3月,舞蹈詩劇《隻此青綠》二輪全國巡演首站海口站,從(cong) 最初2場多次加場至最終10場,仍一票難求。眾(zhong) 多“青綠粉”千裏追劇,跨城連刷。據了解,海口站觀眾(zhong) 40%來自外地,其中有從(cong) 首輪廣州站後一路搶票追隨連刷11場、海口站連刷6場,以及從(cong) 哈爾濱、北京等千裏之外尋劇而來的粉絲(si) ……
同樣的情況也在北京複製,連續三次加場至最終18場,開票即售罄。據大麥網數據,多次購票觀看《隻此青綠》的觀眾(zhong) 占比約8%。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姚睿介紹,在座位開放率75%的情況下,每場上座率達到98%,18場共1.9萬(wan) 人次觀看,創造了中國舞劇在一個(ge) 城市連續演出場次最高記錄。
他認為(wei) 這是疫情之下演出行業(ye) 的奇跡,也是對整個(ge) 演出行業(ye) 的鼓舞:“受疫情影響,演出行業(ye) 整體(ti) 低迷的環境下,舞蹈詩劇《隻此青綠》連日來的演出盛況,是劇院方和團方共同配合疫情防控措施,定期消殺、定期核酸,全力保障的結果。而最根本的,是製作精良的藝術作品必然能贏得市場和口碑的雙豐(feng) 收。”
打造品牌IP,“青綠”周邊產(chan) 品受捧
中國東(dong) 方演藝集團此前與(yu) 蘇酒、竹葉青茶葉、古越龍山黃酒、吉利汽車、海信電視、長城葡萄酒等多家國內(nei) 知名企業(ye) 合作開發聯名產(chan) 品,推出行業(ye) 首款數字藏品紀念票、打造城市打卡地、策劃線上互動話題,籌劃製作電影版、動畫版和戲劇現場等,為(wei) 觀眾(zhong) 構建更多通往民族文化IP的橋梁。
在劇院大廳,每場演出都能看到文創售賣台前排起長龍,觀眾(zhong) 提早幾個(ge) 小時來領取限量紀念票,也在場刊、口罩、保溫杯、香氛明信片、多層文件夾、筆記本、發帶、絲(si) 絨包等周邊產(chan) 品前流連。剛剛上新印有“中國東(dong) 方”字樣的口罩,也成為(wei) 受觀眾(zhong) 喜愛的熱品。
作為(wei) 觀演前的“打卡地”,讓每位觀眾(zhong) 在觀演後都能將畫中的一縷“青綠”帶回家,搶購也成為(wei) 常態。海口站曾因加場緊急調貨,北京站卻因為(wei) 疫情影響常處於(yu) 存貨不足的狀態,每場隻能“限量供應”。如最新設計的行李牌、馬克杯、帆布包、杯墊、書(shu) 簽、便利貼、雨傘(san) 等,仍在協調工廠緊急生產(chan) 。
這種“供不應求”的現象充分說明《隻此青綠》IP商業(ye) 潛力巨大。中國東(dong) 方演藝集團董事長景小勇表示,《隻此青綠》與(yu) 品牌的合作越來越豐(feng) 富,越來越成熟,“這充分說明,我們(men) 的演出開始逐步從(cong) 舞台走向生活,開始由舞台上的藝術走向生活中的藝術,實現了藝術與(yu) 生活的有機融合。這種融合標誌著舞台藝術作品的影響力跨越劇場的時空,開始向社會(hui) 生活多個(ge) 層麵延伸。”
“隻此青綠”被寫(xie) 入《新時代的中國青年》
4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首次專(zhuan) 門就青年群體(ti) 發布《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shu) ,“隻此青綠”也被寫(xie) 入了白皮書(shu) :“從(cong) 熱衷‘洋品牌’到‘國潮’火爆盛行,從(cong) 青睞‘喇叭褲’到‘國服’引領風尚,從(cong) 追捧‘霹靂舞’到‘隻此青綠’紅遍全國,中國青年對中華民族燦爛的文明發自內(nei) 心地崇拜、從(cong) 精神深處認同,傳(chuan) 承中華文化基因更加自覺,民族自豪感顯著增強,推動全社會(hui) 形成濃厚的文化自信氛圍。”
早在被譽為(wei) 最懂年輕人的B站“最美的夜”跨年晚會(hui) 上,《隻此青綠》就讓年輕人狠狠體(ti) 驗了一把什麽(me) 叫宋朝美學。在網絡上,年輕觀眾(zhong) 用專(zhuan) 業(ye) 的“考據”來看《隻此青綠》——演員的服裝、妝容,台上的道具、布景,都被他們(men) 從(cong) 文物中找到原型。打開B站或小紅書(shu) 等平台,搜索“隻此青綠+仿妝”等關(guan) 鍵詞,能搜出很多博主研究的舞蹈、發型等,這些在視頻或圖片中露臉展示的博主,基本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
“有人說,自己的座位在三樓,看不太清楚,但舞台上掛的那幅畫,應該是範寬的《溪山行旅圖》——他‘看’得沒錯。”總編導周莉亞(ya) 、韓真常在網上閱讀觀眾(zhong) 的觀後感,這些評論讓她們(men) 深刻地感受到年輕觀眾(zhong) 樂(le) 於(yu) 輸出,已成為(wei) 劇目創作的參與(yu) 者。
劇組幕後,延續的“中國東(dong) 方精神”
“青綠”劇組被同事們(men) 稱為(wei) “最內(nei) 卷”的劇組,總編導韓真認為(wei) ,這種“卷”恰恰體(ti) 現了中國東(dong) 方演藝集團作為(wei) 文藝工作國家隊的精神內(nei) 核:“每場演出前,都能看到演員自覺地在舞台上練功、站位,不同組別的演員在空無一人的劇場舞台上投入地詮釋角色。”
第一次以“青綠”角色登上舞台獲得觀眾(zhong) 們(men) 的認可,被網友稱為(wei) “寶藏演員”的吳宇婷,北京首秀深受認可的“張展卷”張峻赫、被網友深扒出來的“徐展卷”徐銘啟……中國東(dong) 方演藝集團走過半個(ge) 多世紀,“傳(chuan) 幫帶”的“中國東(dong) 方精神”仍在延續。
演出81場,問及“青綠”的飾演者孟慶暘有何體(ti) 會(hui) ,她說:“具體(ti) 到詮釋的細節,都需要日複一日地思考和練習(xi) 。需要注意到這個(ge) 角色從(cong) 始至終的層次變化,每一個(ge) 地方,是否該眼睛用力,還是眉心用力,她是如何笑的,是否需要帶有情感……”正如總編導周莉亞(ya) 所言,《隻此青綠》沒有最終的版本,隻有最好的版本。
在北京的演出中,“青綠”不僅(jin) 吸引了各個(ge) 不同年齡層的中國觀眾(zhong) ,印度、日本及阿聯酋等駐華大使館外國友人也走進劇場,對充滿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意蘊的舞台藝術讚不絕口,並發出赴外演出的邀請。用藝術講好中國故事,期待舞蹈詩劇《隻此青綠》未來與(yu) 各國觀眾(zhong) 共同展卷,領略中華文化藝術之美。(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