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永川:把城市建成“24小時書房”
光明日報記者 張國聖 李宏
郭六容現在最愛去的地方,就是今年年初開館的區圖書(shu) 館。圖書(shu) 館建在重慶市永川區風景秀美的神女湖畔,麵積是位於(yu) 老城區的老圖書(shu) 館的7倍。館舍是青瓦白牆的中國風建築,裏麵布置得既簡約又時尚,像一座科技範兒(er) 十足的藝術館。家住老城區大南門的郭六容,隻要有空就會(hui) 坐公交車去“逛一逛”。
星期五早上將兒(er) 子送到學校後,郭六容又背著20多天前借的書(shu) 來到圖書(shu) 館,進門後徑直走向一樓大廳的一排智能借還書(shu) 機。“《吃虧(kui) 心理學》和《世界地理百科》是給小孩兒(er) 借的,他開始有點兒(er) 叛逆了,希望這些書(shu) 能讓他心胸開闊一點兒(er) 、性格豁達一點兒(er) 。《蕭紅小說名篇》和《孫子兵法》是我自己喜歡的書(shu) 。”郭六容一邊熟練操作一邊說。
60多歲的何培湖比郭六容來得更早。他在多功能閱覽區拿了一本書(shu) ,走到兒(er) 童閱覽室外的天井,坐在自帶的小凳子上看了起來。何培湖在重慶城區的家就挨著市圖書(shu) 館,退休後和老伴兒(er) 來永川帶外孫女,仍丟(diu) 不掉“泡”圖書(shu) 館的老習(xi) 慣。
“現在更方便了,看書(shu) 成了多重享受。”何培湖如數家珍:大廳裏的電子閱讀機,掃碼就可以免費下載電子圖書(shu) ;從(cong) “有聲書(shu) 牆”下載的書(shu) ,坐車和鍛煉時可以聽。最神奇的是沉浸式閱讀區,手機掃描後就變成了放映機,回到家裏也可以放,小外孫女喜歡得不得了。何培湖還在晚上來體(ti) 驗過二樓平台上的“24小時自助圖書(shu) 館”,裏麵可以坐10多個(ge) 人,智能櫃機裏有一兩(liang) 千本書(shu) 。
“學習(xi) 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生動力。永川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主軸上的先進製造業(ye) 基地、西部職教基地和區域綜合交通物流樞紐,即將成為(wei) 百萬(wan) 人口的新區大城。我們(men) 要建好‘城市書(shu) 房’,構建覆蓋全區的全民閱讀數字服務網絡和‘15分鍾閱讀文化圈’,讓永川‘城鄉(xiang) 處處飄書(shu) 香’。”在1月4日舉(ju) 行的“書(shu) 香永川”啟動儀(yi) 式上,永川區委書(shu) 記張智奎向全區幹部群眾(zhong) 推薦《習(xi) 近平在浙江》,並寫(xie) 下讀書(shu) 心得。
永川古稱昌州,老城核心區的“三河匯碧”,曆來為(wei) “昌州八景”之首。通過城市有機更新,這裏建起了全國最大的社區級公共圖書(shu) 館“玉屏書(shu) 院”。書(shu) 院內(nei) 外新穎別致、文創獨具匠心,吸引很多人前來“打卡”。在三河匯流的嘩嘩水聲中品一盞茶、讀一本書(shu) ,老城的煙火氣在時空轉換間觸手可及。
“我們(men) 既要讓讀書(shu) 成為(wei) 時尚,也要讓‘城市書(shu) 房’成為(wei) 時尚。”區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部長張小梅說,永川將“城市書(shu) 房”融入新城區規劃建設和老城區改造提升,“城市書(shu) 房”既是隨處可見的閱讀空間,又是美化亮化的公共藝術空間。除了建設遍布城鄉(xiang) 的“書(shu) 房”,區委區政府還著力培育書(shu) 香機關(guan) 、書(shu) 香校園、書(shu) 香企業(ye) 、書(shu) 香社區和書(shu) 香家庭。
藝文書(shu) 院是永川圖書(shu) 館設立在板橋鎮的分館。每逢周末和節假日,附近很多孩子都會(hui) 聚集到這裏。除了看書(shu) ,他們(men) 最喜歡的是聽“香噴噴故事團”講故事。“那些人個(ge) 個(ge) 都是故事大王,不僅(jin) 自己講,還教孩子講。”家住板橋鎮的文金秀說,孩子以前沒事就捧著大人的手機玩遊戲,現在跟著故事團學會(hui) 了講故事,親(qin) 戚朋友聚會(hui) 時總要自告奮勇地表演一段。“香噴噴故事團”是永川一個(ge) 重點在農(nong) 村推廣兒(er) 童閱讀的公益組織,“我們(men) 希望通過一個(ge) 個(ge) 生動的故事,讓孩子們(men) 走進經典、了解曆史、愛上閱讀。”團長劉揚華說。
有著百年辦學曆史的永川紅旗小學緊鄰桂山公園,學校新建的“桂山書(shu) 院”有教師閱讀區和低、中、高段學生閱讀區,每個(ge) 區都有專(zhuan) 門的學生作品展示區。校長鍾淑說,遇到特別好的作品,學校還會(hui) 專(zhuan) 門跟孩子溝通,用特別的獎勵“購買(mai) ”他們(men) 的版權。六年級三班的趙馨晨,最喜歡的還是教學樓下那一片“室外閱讀區”,每棵樹下都有一張形態各異的閱讀椅,可以騎可以坐,可以趴著還可以躺著,隨心所欲,舒服得很。周五下午的課間,趙馨晨都在看《中外民間故事》。他說:“我奶奶特別喜歡聽這些故事,我要記下來回去講給她聽。”鍾淑告訴趙馨晨:“桂山書(shu) 院周末都向社區開放,你也可以帶奶奶過來看。”
永川正變得“處處是書(shu) 房”:區政務中心,有免費下載圖書(shu) 的電子閱讀機;街鎮和村居服務大廳,有圖書(shu) 室、閱讀角;茶山竹海,建起了景區圖書(shu) 館;區檢察院的“永檢書(shu) 屋”,每個(ge) 幹警都有專(zhuan) 屬的書(shu) 香漂流空間;上遊小學語文老師謝光娟創辦的“涓涓細流”閱讀電台,每天為(wei) 孩子們(men) 講故事、讀課文,很多節目播放量都超過了2萬(wan) 。
永川正變得“處處聞書(shu) 香”。區裏經常舉(ju) 行各類讀書(shu) 交流會(hui) ,在全媒體(ti) 平台開設推薦書(shu) 籍和刊登讀書(shu) 心得的欄目,每月由一名區領導負責薦書(shu) ,同時通過舉(ju) 辦讀書(shu) 節、讀書(shu) 周、讀書(shu) 月、讀書(shu) 季等全民閱讀活動,推動全區養(yang) 成愛讀書(shu) 、善讀書(shu) 、讀好書(shu) 的習(xi) 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