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題材IP為何能圈粉年輕人
原標題:傳(chuan) 統文化題材IP為(wei) 何能圈粉年輕人
舞蹈詩劇《隻此青綠》片段在虎年央視春晚刷屏後,直接帶動了線下演出的熱潮。近日,《隻此青綠》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原計劃演出5場,結果因觀眾(zhong) 反響強烈先後三次加演13場,共演出了18場,觀眾(zhong) 1.9萬(wan) 人次。每次演出結束,演員們(men) 都在如潮的掌聲中不斷返場謝幕,觀眾(zhong) 們(men) 沉浸在青綠山水的典雅意境中,遲遲不願離去。(4月26日《北京日報》)
虎年央視春晚上的舞蹈詩劇《隻此青綠》驚豔了許多人,當觀眾(zhong) 得知這隻是整部詩劇一個(ge) 選段的時候,又開始紛紛追看詩劇的線下演出,不少觀眾(zhong) 反複看了好幾遍,其中不乏年輕人的身影。實際上《隻此青綠》隻是受到無數年輕人追捧的傳(chuan) 統文化劇目之一,除此之外,像是《孔子》《杜甫》《詩經·采薇》等多部舞劇、話劇、音樂(le) 劇,也同樣贏得了年輕人的青睞,演出場次不斷增加。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傳(chuan) 統文化題材劇目給人以曲高和寡的感覺,觀眾(zhong) 群體(ti) 也比較小眾(zhong) 。然而,近年來以《隻此青綠》為(wei) 代表的一大批傳(chuan) 統文化題材劇目的火爆說明情況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尤其是當追捧這些傳(chuan) 統文化劇目的以年輕人為(wei) 主,背後更是體(ti) 現出創作者和觀眾(zhong) 共同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這應當是最值得我們(men) 重視、也最令人欣慰的一點。
傳(chuan) 統文化劇目之所以能夠成功出圈,並且圈粉年輕人,第一是創作者對傳(chuan) 統文化題材的創新表達和演繹,讓其符合年輕人的審美需求。以上提到的傳(chuan) 統文化劇目,無一不是對傳(chuan) 統文化的內(nei) 涵做了創新性的表達。它們(men) 並非隻是講述發生在古代的故事,而是用現代的手法和視角,呈現傳(chuan) 統文化的美與(yu) 善,能夠引導現代人走入曆史的時空,感受文化的魅力。
第二則是作品本身品質過硬。《隻此青綠》《孔子》《杜甫》等受到追捧的傳(chuan) 統文化題材劇目,從(cong) 舞蹈動作到服裝道具再到配樂(le) ,大都稱得上是頂級“配置”,觀賞者受到強烈視覺衝(chong) 擊的同時,產(chan) 生全方位的賞心悅目之感。
第三個(ge) 是借助短視頻平台等現代傳(chuan) 媒手段,增強了年輕人參與(yu) 的主動性、積極性。伴隨著這些傳(chuan) 統文化劇目的爆火,有人跟著學習(xi) 舞蹈,有人跟著學習(xi) 漢服的穿著搭配,也有人隻對其中的配樂(le) 情有獨鍾,人們(men) 先模仿,然後通過短視頻平台進行展示,從(cong) 中獲得成就感、認同感,也大大增強了對傳(chuan) 統文化的參與(yu) 感。
上述這些原因,歸根結底彰顯了我們(men) 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如專(zhuan) 家所說,“這一代年輕人確實比前幾代人更加有文化自信,隨著國家實力的增強和交流的增進,西方的神秘感在他們(men) 眼中已經沒有了,他們(men) 對西方的迷信也沒有了。”正是因為(wei) 有著對傳(chuan) 統文化日益增強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創作者願意和敢於(yu) 選擇傳(chuan) 統文化題材進行現代化的創作;也正是因為(wei) 看到了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的偉(wei) 大之處,觀眾(zhong) 才會(hui) 用心去欣賞、去學習(xi) 、去傳(chuan) 播,並且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被更多人認識而感到由衷自豪。(苑廣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