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立夏:蟲兒鳴,萬物生

發布時間:2022-05-05 11:27:00來源: 光明日報

  【節氣裏的韻味中國】

  春日將盡,草木褪去青嫩之色時,“立夏”便來了。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裏的第七個(ge) 節氣,也被視為(wei) 夏季之始。當此之時,“鬥指東(dong) 南”“萬(wan) 物至此皆長大”,太陽高高照在頭頂,陽光充足,雨季也將隨之而來,是農(nong) 作物能茁壯成長的好時節了。《禮記·月令》裏記載,立夏時“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前三句,剛好是“立夏”的三個(ge) 候應——螻蛄、蟈蟈開始鳴叫,蚯蚓從(cong) 土裏鑽出,鄉(xiang) 間田埂上瓜菜開始結果實。俗語有雲(yun)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此時不勞作,要待何時呢?

  翻閱民俗典籍,在《荊楚歲時記》《東(dong) 京夢華錄》《武林舊事》中,沒有發現關(guan) 於(yu) “立夏”的專(zhuan) 章書(shu) 寫(xie) 。是不是古人對這個(ge) 節氣不夠重視?其實並非如此。從(cong) 《後漢書(shu) 》一直到《宋史》,正史裏都有“迎夏”的記載。《後漢書(shu) ·顯宗》裏的記述頗為(wei) 清晰:立夏之日,迎夏於(yu) 南郊,祭赤帝祝融。車旗服飾皆赤。意即皇帝率文武百官到皇城南郊迎夏,舉(ju) 行迎接赤帝祝融的專(zhuan) 門儀(yi) 式,禮服、配飾、馬匹、車旗都要是朱紅色,以表達對豐(feng) 收的希望。這說明古時官方對這個(ge) 事關(guan) 農(nong) 桑的節氣十分重視。

  那麽(me) 在文學書(shu) 寫(xie) 中,這是一個(ge) 怎樣的節氣呢?古代詩人們(men) 對它態度不一。春光將逝,未免有惜春的傷(shang) 感,於(yu) 是有趙友直的“鶯啼春去愁千縷,蝶戀花殘恨幾回”(《立夏》),有陸遊的“餘(yu) 春隻有二三日,爛醉恨無千百場”(《立夏前二日作》)。夏日將來,瓜果漸熟,於(yu) 是也有迎夏的恬淡與(yu) 喜悅,如司馬光的“歡趣何妨少,閑遊勿怪稀”(《四月十三日立夏呈安這》),如文天祥的“一陣弦聲好,人間解慍風”(《山中立夏用坐客韻》)。

  及至近時,當文人們(men) 不再如古代詩人般將情感高度投射於(yu) 四時變幻之中時,對“立夏”的態度則更為(wei) 豁然了。夏季,是老舍筆下的時節最熱、口福最深,是梁實秋筆下的滋味醇厚、冰涼沁人。有趣的是汪曾祺老人,對蟲兒(er) 情有獨鍾,專(zhuan) 門寫(xie) 了《夏天的昆蟲》:蟈蟈,“長得粗壯結實”“就是會(hui) 呱呱地叫”;蟬,有“海溜”“嘟溜”“嘰溜”之分;蜻蜓,綠色、灰藍色、紅色;刀螂,“顏色和脈紋都很美”。這些都應了“立夏”三候裏關(guan) 於(yu) 蟲子的描述。

  “四月八日”“在京七十二戶諸正店,初賣煮酒,市井一新”,“是月茄瓠初出上市”“時果則禦桃、李子、金杏、林檎之類”,《東(dong) 京夢華錄》裏雖沒有關(guan) 於(yu) “立夏”的專(zhuan) 門記載,卻也不乏當時民俗的記錄。在一些地區,“立夏”之日,至今仍延續著久遠的“掛蛋”“吃烏(wu) 米飯”“嚐三鮮”等傳(chuan) 統,說明節氣不僅(jin) 屬於(yu) 自然,更屬於(yu) 生活,屬於(yu) 深深根植於(yu) 我們(men) 習(xi) 俗中的傳(chuan) 統與(yu) 文化。

  春夏輪替,四時合序;農(nong) 事紛繁,蠶桑大忙。聆聽天地間鳴叫的蟲兒(er) ,侍弄田埂上將熟的瓜果,是立夏之時,我們(men) 尊重自然、將自身融入節氣的嚐試,也是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特征的體(ti) 現。

  (作者:韓 寒)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