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稱可增強免疫力 “抗炎飲食”真有那麽神奇?
“抗炎飲食”真有那麽(me) 神奇?
近日,聲稱“可以增強人體(ti) 免疫力,降低炎症感染風險,甚至可以減少患癌概率”的抗炎飲食走紅網絡。長沙的許女士被鼻炎困擾多年,從(cong) 網上得知可以通過食物抗炎後,便每天把“薑蒜汁”當水喝。誰知一個(ge) 月後,出現口幹舌燥、胃脹胃痛、失眠等現象。
身體(ti) 的炎症與(yu) 抗炎飲食的“炎”是一回事嗎?食物真的有抗炎飲食和促炎飲食之分嗎?如何科學增強免疫力來抗感染?國家級營養(yang) 保健專(zhuan) 家、湖南省胸科醫院主任醫師唐細良對此進行了解答和指導。
抗炎飲食中的“炎”,與(yu) 病毒細菌引發的炎症不同
唐細良解釋,抗炎飲食最初多應用於(yu) 炎症性腸病患者的治療,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大學醫學院開發的腸道抗炎飲食演變而來。
炎症是機體(ti) 自身免疫係統對外界刺激的一種防禦反應,有時候是有益的。但如果炎症反應一直存在,則會(hui) 發展成慢性炎症,比如慢性咽炎、鼻炎等。
抗炎飲食中的“炎”,與(yu) 我們(men) 常說的病毒或細菌引發的炎症並不相同,它主要是指慢性低度炎症,這種炎症難以被人察覺,在常規體(ti) 檢時也不易被發現。而長期吃促炎飲食,致使慢性炎症長期不消,容易誘發肥胖、2型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痛風、關(guan) 節炎等慢性疾病,嚴(yan) 重的,可能還會(hui) 導致癌症等重大疾病。
可見,飲食的確與(yu) 慢性炎症有關(guan) 聯,食物可加劇或改善體(ti) 內(nei) 的炎症狀況。食物進入腸道後,在菌群的作用下,會(hui) 產(chan) 生炎性遞質,若攝入高鹽、高油、高糖或過於(yu) 辛辣的食物後,炎性遞質就會(hui) 過度表達,進而導致炎症加重;若攝入富含ω-3多不飽和脂肪酸、天然抗氧化劑等,這些物質可通過抑製前列腺環氧化酶表達,調低炎症介質水平,從(cong) 而產(chan) 生抗炎效果,減少炎症的發生。
不過,像許女士這種吃法,並沒有科學性。一方麵,人體(ti) 的任何疾病是由多方麵原因共同促成的,光靠吃抗炎食物,不足以抵禦疾病。另一方麵,凡事需講究度和量,薑蒜雖然有抗炎作用,但對腸胃具有刺激性,若大量食用,對於(yu) 腸胃功能不好的人,反而可能造成慢性萎縮性胃炎。
常見的抗炎飲食、促炎飲食有哪些?
唐細良介紹,有研究表明,在飲食中存在抗炎作用的物質主要分為(wei) 兩(liang) 大類,即ω-3多不飽和脂肪酸、天然抗氧化劑。ω-3多不飽和脂肪酸主要來源於(yu) 各類海魚,如三文魚、鯡魚、鳳尾魚,還有亞(ya) 麻籽油、特級初榨橄欖油和核桃。富含天然抗氧化劑的食物就更多了,比如西蘭(lan) 花、牛油果、獼猴桃、橙子、葡萄、西紅柿、櫻桃、薑、大蒜、堅果等。
同時,具有抗炎功能的食物還有蔬菜類,尤其是十字花科蔬菜如羽衣甘藍、卷心菜等;水果類尤其是漿果類如蔓越莓、草莓、藍莓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全穀物、豆類;富含多酚、黃酮的食物如綠茶、大豆等;香辛料食物如薑黃、生薑、肉桂、肉蔻、鼠尾草及大蒜等。
而ω-6不飽和脂肪酸中的亞(ya) 油酸、花生四烯酸,具有一定的促炎症作用。但它也是人體(ti) 一種必需的脂肪酸,在人體(ti) 多個(ge) 組織和功能中發揮必不可缺的作用,值得提醒的是,平衡攝入量很重要。ω-6不飽和脂肪酸,主要來源於(yu) 玉米油、花生油、大豆油、葵花子油、香油等。
生活中常見的促炎食物包括紅肉(豬、牛、羊、兔肉等)、過度加工食品(如白麵包、含糖飲料、沙拉醬、加工肉製品等)、精製碳水化合物(餅幹、蛋糕、點心等)、高油高糖食物等,它們(men) 均易導致身體(ti) 產(chan) 生更多的炎症。其中,紅肉中含有一種人體(ti) 內(nei) 沒有的唾液酸分子,它會(hui) 被免疫係統識別為(wei) 外來入侵者,從(cong) 而引發炎症。動物實驗已經證明,長期大量食用紅肉,將會(hui) 導致小鼠患癌風險增高。過度加工食品一般高糖、高鹽、高脂肪且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容易引發機體(ti) 出現慢性炎症。
因此,對於(yu) 體(ti) 內(nei) 存在不良炎症(如咽喉炎、胃炎、腸炎、肺炎等急性或慢性炎症)的人群,通過增加抗炎食物、減少促炎食物的攝入,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炎症的發生和發展。
健康的生活習(xi) 慣能增強免疫力、降低炎症感染風險
人們(men) 要提升免疫力,減少慢性炎症的發生,不要過分依賴各種藥物治療手段,而是可通過調整飲食結構來改善。唐細良提醒,歸根結底,飲食要追求健康營養(yang) 、均衡化。同時,生活中做好以下幾方麵,可從(cong) 真正意義(yi) 上增強免疫力,降低炎症感染風險。
適量運動。人在運動時,肌肉纖維收縮,血液循環加速,可以促進巨噬細胞分泌細胞因子,從(cong) 而提高人體(ti) 對細菌、病毒的識別能力,增強身體(ti) 免疫力,降低炎症的發生。每周應至少進行5天中等強度(微微出汗或說話微喘)身體(ti) 運動,累計150分鍾,或平均每天主動步行6000步左右。比如年輕人可選擇跑步、跳繩、遊泳、球類運動等;中老年人可選擇散步、打太極拳、跳廣場舞、打乒乓球等。在運動時要根據自身身體(ti) 狀況,量力而行。
保持好心情。現代人的工作、生活壓力較大,致使免疫力嚴(yan) 重下降。有研究顯示,在壓力作用下,糖皮質激素會(hui) 影響固有T細胞功能,削弱其細胞因子分泌、細胞殺傷(shang) 、抗腫瘤轉移等能力,從(cong) 而導致機體(ti) 免疫力降低,增加炎症發生風險。因此,及時釋放壓力很重要。
保持正常體(ti) 重。超重或肥胖的人群體(ti) 內(nei) 脂肪過多,並且會(hui) 由脂肪細胞生成炎性蛋白質。脂肪細胞還會(hui) 產(chan) 生其他化合物,例如瘦素和脂聯素,會(hui) 對整體(ti) 免疫功能造成較負麵的影響。體(ti) 重過低同樣會(hui) 導致機體(ti) 免疫力下降,加劇炎症發生。合理膳食、營養(yang) 均衡,讓體(ti) 重維持在正常水平(指數保持在18.5~23.9)。
保證睡眠充足,改變不良生活習(xi) 慣。充足且有質量的睡眠有助於(yu) 提高機體(ti) 免疫力,反之,長時間的睡眠不足、睡眠質量差,可抑製免疫反應,導致免疫細胞數量減少或活性降低,表現為(wei) 免疫力下降,易患炎症。另一方麵,熬夜、抽煙、酗酒等不健康生活習(xi) 慣,也會(hui) 促使免疫力下降,從(cong) 而易致病。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生活習(xi) 慣,有助於(yu) 促進免疫係統活力,利於(yu) 健康。(全媒體(ti) 記者 楊蔚然 通訊員 唐寒梅 唐雄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