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十古”遺存滋潤文化羊城

發布時間:2022-05-05 14:3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吳春燕光明日報通訊員 曾 妮 範敏玲 孫旭東(dong)

  村頭的大榕樹下擺開幾張方桌,大家坐在綠蔭下,望著古村談保護。這是近日在廣州市黃埔區九佛街舉(ju) 行的“九佛九人談”活動上的場景。圍繞“十古”保護,規劃專(zhuan) 家、文化學者、街道幹部、村民代表交流思想,碰撞思路,理越辯越明,藍圖越描越細。

  所謂“十古”,即古村、古樹、古屋、古廟、古巷、古道、古塔、古井、古橋、古碼頭10類古遺存。今年以來,黃埔區全麵深入開展整改工作,對轄區內(nei) 10類古遺存的文化曆史信息進行係統梳理、挖掘,用多種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形式對古遺存加以活化利用。

  在全麵摸清“十古”家底的基礎上,黃埔區廣泛征集專(zhuan) 家、學者、村民各方意見,為(wei) 全區城市更新建設、社區環境治理提供堅實的曆史依據與(yu) 思路借鑒,在實現老城市新活力中凸顯濃墨重彩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底色。

  大榕樹下話鄉(xiang) 愁

  4月,九佛街今年第三場“九佛九人談”暨“十古”保護與(yu) 活化利用座談會(hui) 在蓮塘村的村頭大榕樹下舉(ju) 行。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院專(zhuan) 家何冬華來開會(hui) 之前,把九佛的村子走了好幾遍。他注意到,在蓮塘村風水堂正麵有一條小軸線,正是以這條軸線為(wei) 核心,“山、水、古村”連接為(wei) 一體(ti) 。在廣東(dong) 的古村中,尚保留著這種小中軸秩序的已經為(wei) 數不多。

  何冬華珍視的“秩序完整、山水完整”,同樣也是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李炎眼中的瑰寶。李炎提醒說:“九佛3個(ge) 傳(chuan) 統村落都有這樣的共性,就是‘山、居、塘、田’是一個(ge) 完整的保護體(ti) 係。在下一步城市開發建設中,要保證基本山居模式的延續。”

  “在榕樹下開這個(ge) 會(hui) ,翠意滿滿,鄉(xiang) 愁滿滿。”黃埔區政協黨(dang) 組成員鄭卓文說,“十古”保護既要重視物的保護,也要講好故事,把文脈一代代傳(chuan) 承下去。

  黃埔區九佛街道黨(dang) 工委書(shu) 記褚大軍(jun) 說:“九佛街常態化開展‘九佛九人談’活動,就是要讓‘兩(liang) 代表一委員’、專(zhuan) 家學者及廣大群眾(zhong) 積極參與(yu) 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曆史文化保護中來。”

  長洲街深井古村是一座有著700多年曆史的古村。秉持著“共同參與(yu) 、共同締造”的理念,在深井古村微改造項目實施之前,街道成立了由學者專(zhuan) 家、社會(hui) 組織、職能部門、村民共同參與(yu) 的“深井共同締造工作坊”,探索老舊小區微改造與(yu) 傳(chuan) 統村落保護之間最大限度的平衡。

  通過多次活動溝通協商,工作坊與(yu) 村民們(men) 達成了共識:要保持深井安靜、寧靜、平靜的文化氛圍。如今,改造後的深井不是一個(ge) 旅遊區,而是以創意產(chan) 品研發、教育講學為(wei) 主導的“大學生文創基地”,休閑體(ti) 驗為(wei) 輔的“慢生活島”。

  一樹一檔“一張圖”

  走進有著700多年曆史的蓮塘村,遠遠可見清濯橋一側(ce) 有一棵20米高的參天巨榕。“這棵古樹就像是我們(men) 的長輩,見證了我們(men) 蓮塘村世代變遷。”蓮塘村村民、村史編寫(xie) 人陳耀鬆說,大榕樹相傳(chuan) 是蓮塘村陳氏始祖陳時四開村時種下,700多年間多次瀕臨(lin) 死亡,又多次複生。

  老樹常青不僅(jin) 成為(wei) 蓮塘村的佳話,亦成為(wei) 黃埔區“十古”文化遺存保護及活化利用工作成效的真實寫(xie) 照。在陳耀鬆的印象中,過去蓮塘村村貌破舊,而如今街道十分重視古遺存保護,挖掘它們(men) 背後的故事,編號掛牌專(zhuan) 人巡查,還編撰了村史。

  據統計,黃埔區登記在冊(ce) 的古樹名木數量為(wei) 5208株,約占廣州市古樹名木總數的53%,約有3096株散生在自然村落的房前屋後。隨著城市建設快速發展,自然村落房前屋後大齡果樹保護移植問題迫在眉睫。

  去年12月,《廣州市黃埔區全麵推行林長製工作方案》正式印發,其中明確“開展古樹名木的信息化、數字化、智慧化全生命周期管理”。應用三維GIS信息技術,建立一樹一檔“一張圖”,全區古樹全部納入古樹名木電子地圖係統。

  在黃埔區長嶺街道嶺頭社區,幾棵貼著二維碼標識的大樹枝繁葉茂、鬱鬱蔥蔥。當前,長嶺街道正在實施“古樹故事”保護項目,挖掘古樹名木相關(guan) 的曆史故事,拍攝村民口述視頻,人們(men) 可以掃描樹上的二維碼,讀懂古樹背後的曆史。

  “尊重曆史、尊重民俗、尊重群眾(zhong) 需要,就會(hui) 獲得更多的理解與(yu) 支持。”長嶺街道黨(dang) 工委書(shu) 記沈凱有感而發。

  祠堂粵曲咖啡香

  蓮塘村是中國傳(chuan) 統村落、廣東(dong) 省曆史文化名村,村裏的大祠堂顯示了蓮塘村古老的內(nei) 涵。時四陳公祠建於(yu) 1899年,2013年重修,修舊如舊,仍保留著古風古韻。

  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廣州市政協委員吳非凡將蓮塘村作為(wei) 一個(ge) 粵劇傳(chuan) 承基地,時常帶著自己的學生在此唱戲學藝。“蓮塘村豐(feng) 厚的曆史為(wei) 文化傳(chuan) 承提供了土壤。”吳非凡說,“在這裏成立少兒(er) 粵劇傳(chuan) 承基地,讓孩子從(cong) 文化傳(chuan) 承中汲取營養(yang) ,使粵劇課堂更加鮮活,也助力古村繁榮更新。”

  在黃埔區701處10類古遺存中,蓮塘村的古遺存占了36處。除古樹外,這裏有最早始建於(yu) 宋代的12口古井,建於(yu) 清代的時四陳公祠,以及鴻佑家塾、秀昌書(shu) 舍、友恭書(shu) 室等嶺南特色古建群落和兩(liang) 條街、11條巷道,還有20世紀50年代建成的青蓮戲台。

  古遺存經過精心修繕、科學運營,煥發了新的活力。對外開放的“鏈咖啡”館、“荷塘月色”茶室、“愛膳蓮塘”餐廳……新舊之間的碰撞讓曆史文化古遺存“活”了起來,也吸引越來越多在外打工的年輕村民回來。在“鏈咖啡”館裏打工的村民於(yu) 東(dong) 連說,自己嫁到蓮塘已經10餘(yu) 年,家在蓮塘,在村裏工作、生活,當下的日子是她最滿意的。

  在文衝(chong) 街道,“廣州幸福裏”重點工程綿延開來,打造著曆史文脈活化新典範。“廣州幸福裏”主要依托文衝(chong) 陸氏大宗祠等26處古建築,建設“幸福之源”黨(dang) 風家風館、黨(dang) 刊百年文脈館等展館,賦予古建築內(nei) 涵,彰顯“活化”新魅力。

  “文化傳(chuan) 承要‘見人見物見生活’,黃埔區‘十古’保護及活化利用工作通過分區域、分類別呈現區域曆史文化全貌,多手段、多渠道傳(chuan) 承古遺存曆史文化,推動文化、科技、產(chan) 業(ye) 共融,保護成果讓群眾(zhong) 共享。”黃埔區文廣旅局局長陳文聰說。

  文化傳(chuan) “物”更傳(chuan) “神”

  啟動“十古”保護工作之後,為(wei) 了更加細致、全麵地摸清古遺存家底,黃埔區文化廣電旅遊局牽頭編撰了《黃埔區古遺存總覽》《黃埔區十類古遺存保護及活化利用項目實施清單(第一批)》等6冊(ce) 係列叢(cong) 書(shu) 。“在‘十古’保護工作中,我們(men) 聯合基層社區完成一批非國有文物保護工程,充亭淩公祠、淩鴻年宅、邊崗文塔、端圃家塾得到了全麵修繕,很多非國有文物得到新生,充滿活力。”陳文聰說。

  “我們(men) 想方設法把名城保護工作變得更接地氣、更貼近生活。”廣州開發區規自局相關(guan) 處室負責人李賢說,“在百度地圖上對全區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對象進行標注,老百姓手指輕輕一點就能了解保護信息,公眾(zhong) 參與(yu) 進一步強化了製度落地執行的實效性。”

  文化傳(chuan) 承既要有實物保護,也要有精神傳(chuan) 承。黃埔區在全區建設了203個(ge) 方誌驛站,實現方誌驛站街鎮全覆蓋。打造“活力史誌話廣州”黃埔講古堂品牌,組建了一支專(zhuan) 業(ye) 的區級“講古人”隊伍,走進村社、學校、企業(ye) 、機關(guan) ,麵向群眾(zhong) 分享廣州市、黃埔區的曆史故事,傳(chuan) 揚嶺南文化、延續黃埔曆史文脈。

  廣東(dong)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曹勁評價(jia) 說:“黃埔‘十古’保護工作並非隻是將看得見的物進行拉網式摸查、精細化管理、全天候保護,而是注重挖掘附著在‘物’上的‘神’,也就是遺存所蘊含的故事。”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