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宋朝文明向東亞諸國的傳播

發布時間:2022-05-07 11:1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演講人:黃純豔 演講地點:華東(dong) 師範大學曆史學係 演講時間:二〇二二年二月

  在討論宋朝文明向東(dong) 亞(ya) 諸國的傳(chuan) 播之前,首先需要明確我們(men) 所討論的宋代“東(dong) 亞(ya) ”跟現代國際關(guan) 係或地理學的“東(dong) 亞(ya) ”概念的關(guan) 係。現代地理學中的“東(dong) 亞(ya) ”,是指中國、蒙古、朝鮮、韓國和日本五國地理區域。而作為(wei) 曆史上區域共同體(ti) 概念的“東(dong) 亞(ya) ”,並不完全與(yu) 現代地理概念的“東(dong) 亞(ya) ”相吻合,相對更強調文化因素。被認為(wei) 形成於(yu) 唐代的“東(dong) 亞(ya) 世界”,就是指具有漢字、儒學、律令、佛教四個(ge) 共同要素的區域共同體(ti) ,包括中國(唐朝)、朝鮮(新羅)和日本。宋代政權格局和文化版圖都與(yu) 唐代略異,若將文化作為(wei) 核心要素,兼顧政權疆域,曆史上宋代多國並立格局中的“東(dong) 亞(ya) 世界”可以指當時宋、遼、西夏、金、大理、交趾、日本、高麗(li) 在內(nei) 的地理空間。

  黃純豔 華東(dong) 師範大學曆史學係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宋史、中國經濟史、中國海洋史,著有《宋代東(dong) 亞(ya) 秩序與(yu) 海上絲(si) 路研究》《造船業(ye) 視域下的宋代社會(hui) 》《宋代朝貢體(ti) 係研究》《宋代財政史》《唐宋政治經濟史論稿》等。

  在公元10~13世紀的東(dong) 亞(ya) ,從(cong) 人口規模和疆域麵積來講,宋朝無疑是當時東(dong) 亞(ya) 的大國。根據學者研究,現能夠統計到的當時各國峰值人口如下:北宋人口達到一億(yi) 多(葛劍雄),遼朝人口是840萬(wan) (孟古托力),西夏大約160萬(wan) (杜建錄),南宋7000萬(wan) (吳鬆弟),金朝5350多萬(wan) (劉浦江)。另據樸龍雲(yun) 的研究,12世紀高麗(li) 的人口數約為(wei) 250~300萬(wan) 。交趾距宋朝最近的一個(ge) 人口數據是1408年的約520萬(wan) 。相比之下,宋朝人口最多。從(cong) 疆域來說,在東(dong) 亞(ya) 諸國中北宋的疆域僅(jin) 小於(yu) 遼,但它占據的是當時最富庶的中原和江南地區。南宋的疆域隻有北宋的三分之二,僅(jin) 小於(yu) 金,在東(dong) 亞(ya) 也算一個(ge) 麵積很大的國家。

  在軍(jun) 事上,宋朝卻是一個(ge) 積弱之國,不僅(jin) 在與(yu) 遼朝和金朝對抗中一再慘敗,而且在與(yu) 交趾和西夏等國交戰中也多次失敗。可以說,宋朝每一次對外重要戰爭(zheng) 都導致了其國際地位的下降。但是,在東(dong) 亞(ya) 諸國中宋朝仍然擁有僅(jin) 次於(yu) 遼、金的政治影響力,建立了以本國為(wei) 中心的朝貢體(ti) 係,與(yu) 西夏、交趾等建立了穩定的朝貢關(guan) 係。而經濟文化上,宋朝對東(dong) 亞(ya) 諸國的影響則遠非遼、金所能比肩,成為(wei) 當時各國包括遼、金在內(nei) 學習(xi) 的榜樣。

  宋朝立足於(yu) 東(dong) 亞(ya) 的基礎是其領先的文明。宋朝是當時東(dong) 亞(ya) 諸國中文明程度最高的國家,表現在經濟最發達、文化最昌明、製度最成熟。也可以說宋朝是當時東(dong) 亞(ya) 文明的中心和高地,成為(wei) 東(dong) 亞(ya) 各國汲取先進文明的源地。在當時,不論武力強盛的遼、金,還是西夏、高麗(li) 、大理、交趾等國,甚至與(yu) 宋朝無正式政治外交的日本都積極吸收宋朝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宋朝對東(dong) 亞(ya) 諸國的物質文明輸出

  現存於(yu) 日本《朝野群載》、北宋崇寧四年泉州商人李充往日本貿易的貿易公憑所列的貨物清單中,包括各種絲(si) 綢七十疋、瓷器三百床,反映了當時最主要的大宗商品是絲(si) 綢和瓷器。而從(cong) 著名的南宋沉船“南海一號”近20萬(wan) 件套文物可見,數量最多的貨物是瓷器,其次是鐵器,有100多噸鐵器,應該還有絲(si) 綢,但經過800多年的海水浸泡,已經看不到實物了。此外,有金、銀、錢幣等等。這與(yu) 文獻的記載是一致的。宋朝向諸國輸出的主要商品是瓷器、絲(si) 綢、鐵器、銅錢、書(shu) 籍、茶葉、漆器等有較高技術含量的手工業(ye) 品。當時的海上貿易和陸上貿易的商品結構基本都是如此。隻是海上貿易瓷器更為(wei) 重要,因而海上絲(si) 路又稱“陶瓷之路”,陸上貿易針對的多是遊牧民族,以輸出茶葉、絲(si) 綢為(wei) 主。由於(yu) 東(dong) 亞(ya) 諸國與(yu) 宋朝在技術上的差異,宋朝輸出的這些商品都是周邊國家大量需要的,且對宋朝有很大依賴性。這些物質文明的輸出對當時東(dong) 亞(ya) 各國的經濟文化和社會(hui) 生活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

  一個(ge) 能夠突出反映宋朝物質文明傳(chuan) 播對東(dong) 亞(ya) 社會(hui) 經濟影響的例子是銅錢。宋朝是中國古代鑄錢數量最多的朝代,同時也是古代銅錢貨幣體(ti) 係最穩定、最興(xing) 盛的時期,雖然出現了紙幣,但是紙幣價(jia) 值也是按照銅錢來核算的。有學者估計,北宋時期錢的鑄造總量達2~3億(yi) 貫。大量銅錢在市場上流通,商人就把銅錢走私出去。宋人形容銅錢的外流是“邊關(guan) 重車而出,海舶飽載而回”,陸上貿易中滿車的銅錢被運出境,海上貿易滿載而回的商船是銅錢交換回來的。銅錢大量外流使當時遼、西夏、金、日本、交趾、高麗(li) 等國都使用銅錢,當時東(dong) 亞(ya) 各國還紛紛仿造宋朝銅錢來鑄造本國銅錢。宋代的通寶錢、年號錢鑄造精美,形製規範,受到東(dong) 亞(ya) 各國歡迎,遼、西夏、金、日本、交趾、高麗(li) 等國都行用銅錢,形成了東(dong) 亞(ya) 銅錢貨幣體(ti) 係。

  銅錢的信用是以其自然價(jia) 值為(wei) 基礎的,它跟紙幣不一樣,特別是小平錢,即一文頂一文用的銅錢,不是當大錢,它的鑄造成本一般來說接近於(yu) 它的市麵價(jia) 值,如果生產(chan) 管理環節不善,小平錢鑄造成本甚至會(hui) 超過其市麵價(jia) 值。所以古代銅錢有其本身的自然價(jia) 值,而且是穩定的。在手工業(ye) 技術相對落後於(yu) 宋朝的周邊諸國,銅錢的自然價(jia) 值就更大了。所以在古代,不同國家、不同曆史時期鑄造的銅錢是可以同時在市場上流通的。當時,宋朝周邊國家除了金朝造的銅錢較為(wei) 精良、不亞(ya) 於(yu) 宋朝以外,其他如日本、交趾等國鑄造的銅錢都很粗糙,因此信用低下,大量的宋朝銅錢走私過去後,本國銅錢在當地市場上都讓位於(yu) 宋朝銅錢。日本的自鑄錢最後就因此完全退出了市場。遼朝和西夏也主要以宋錢作為(wei) 主要通貨。宋人記載他們(men) 在遼朝看到“公私交易並使本朝銅錢”。在原遼朝境內(nei) 出土的當時貨幣中70%都是宋錢。西夏使用宋錢的比例更高,西夏境內(nei) 發掘的銅錢窖藏90%左右是宋錢。東(dong) 亞(ya) 諸國中隻有高麗(li) 未能大範圍行用銅錢。高麗(li) 也曾經鑄造本國銅錢,並一度鼓勵行用銅錢,但未能改變本國實物交換和使用銀瓶的習(xi) 慣。東(dong) 亞(ya) 各國都非常珍惜宋朝銅錢,都推行了同樣的銅錢禁令,即銅錢許入不許出。宋朝也是嚴(yan) 厲禁止銅錢出境的,甚至曾規定走私一貫錢為(wei) 首者殺頭。盡管如此,當時東(dong) 亞(ya) 諸國還是深度卷入了銅錢經濟的大潮,不僅(jin) 普遍行用銅錢,一些國家還把銅錢作為(wei) 繳納賦稅、發放官俸的手段。

  貨幣是衡量經濟發展的一個(ge) 綜合指標,它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商品經濟發展的程度,包括經濟能力、技術能力等。宋朝銅錢的傳(chuan) 播和流通充分反映了宋朝經濟以及物質文明對東(dong) 亞(ya) 各國的影響。

  宋朝文化在東(dong) 亞(ya) 的傳(chuan) 播

  宋朝文化向東(dong) 亞(ya) 傳(chuan) 播的方式和深度都超過了以往朝代,其中一個(ge) 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印刷業(ye) 的空前發展,雕版技術雖然不是宋朝所創,但是在宋朝得到了大規模應用,使寫(xie) 本時代進入印本時代。宋朝書(shu) 籍生產(chan) 、傳(chuan) 播的方式、數量,包括知識傳(chuan) 播的方式都發生巨大變化,出現了多個(ge) 印刷中心,包括開封、兩(liang) 浙、福建、四川等,既有官刻、家刻,也有坊刻。坊刻最著名的就是福建建寧,其所屬麻沙是一個(ge) 以印書(shu) 為(wei) 主的鎮,所印書(shu) 籍稱麻沙本。宋朝印刷的各類書(shu) 籍通過官、私渠道流向東(dong) 亞(ya) 諸國。建寧的《上梁文》歌謠中有一句“兒(er) 郎偉(wei) ,拋梁東(dong) ,書(shu) 籍高麗(li) 日本通”,說的就是麻沙本向高麗(li) 和日本行銷。

  宋朝在政策上隻允許能教化“蠻夷”的儒經和佛經外流,其他書(shu) 籍基本上是被禁止流出的,特別是那些涉及國家機事的邸報、兵書(shu) 、地理、文集、陰陽曆算等。比如說個(ge) 人文集往往記錄作者討論國家大事的奏議,作者如果擔任過翰林學士或中書(shu) 舍人,其為(wei) 皇帝起草的詔、製也會(hui) 被收入文集,因此也事關(guan) 所謂國家機事,禁止流出。

  但實際上,宋朝開放的和禁止的各類書(shu) 籍還是通過官、私各種渠道流向東(dong) 亞(ya) 諸國。宋朝輸出的書(shu) 籍大致可以分為(wei) 三類:第一類是儒家的經史,第二類是佛經,第三類是其他類,包括醫書(shu) 、兵書(shu) 、諸子書(shu) 等各種書(shu) 籍。特別是醫書(shu) ,中原傳(chuan) 統醫學為(wei) 東(dong) 亞(ya) 諸國所采用,宋朝是醫書(shu) 、方書(shu) 大發展的時期,宋朝醫書(shu) 在東(dong) 亞(ya) 諸國很受歡迎。當時宋朝書(shu) 籍在東(dong) 亞(ya) 諸國的流通很盛,甚至當朝編修的史書(shu) 、文集等也很快傳(chuan) 到周邊國家。比如,北宋歐陽修編的《新五代史》,完成之後很快就傳(chuan) 到了遼朝,遼朝人看到《新五代史》把契丹寫(xie) 進四夷傳(chuan) ,大為(wei) 光火,向宋朝抗議“宋歐陽修編《五代史》,附我朝於(yu) 四夷”。因為(wei) 彼此是對等之國,且他們(men) 自認比宋朝武力強大,可是宋人居然把他們(men) 視為(wei) 夷狄。

  不僅(jin) 宋朝印刷的書(shu) 籍大量外傳(chuan) ,宋朝的雕版印刷技術也傳(chuan) 到了東(dong) 亞(ya) 諸國。遼、西夏、金、高麗(li) 、日本、交趾,以及大理都輸入了宋朝的雕版技術。東(dong) 亞(ya) 諸國大量印刷漢文書(shu) 籍,也有將漢文書(shu) 籍翻譯成本國文字並大量刊印的。雕版技術的輸出大大促進了東(dong) 亞(ya) 諸國的文化傳(chuan) 播。遼朝的官刻、私刻都非常發達,大量刻印各種書(shu) 籍,包括史書(shu) 、儒經、宋人文集,以及佛經等,而且還把大量的漢籍翻譯成契丹文印刷。金朝印刷的漢籍就更多了,金朝滅北宋後從(cong) 開封獲得了大量宋朝雕版,這些雕版都被運回金朝進行印刷。金朝的官刻、私刻坊刻也非常興(xing) 盛,大量翻譯漢籍為(wei) 女真文並印刷。各國印刷量最大的是佛經。遼朝根據宋朝《開寶藏》刻印了《契丹藏》。《開寶藏》是宋太祖下令刻印的第一部木刻漢文佛教總集《大藏經》。金朝也根據《開寶藏》刻印了《大藏經》,稱之為(wei) 《金藏》。宋朝的《大藏經》還傳(chuan) 到了日本、交趾、高麗(li) 等國。高麗(li) 印刷的《高麗(li) 藏》及其印版是迄今保存最完整的。

  書(shu) 籍和印刷技術的輸出,擴大了宋朝文明的影響,使這一時期東(dong) 亞(ya) 各國學習(xi) 中華文化的深入程度超過了此前曆代。

  宋朝製度向東(dong) 亞(ya) 諸國的輸出

  當時的東(dong) 亞(ya) 諸國也吸納了宋朝製度很多新的因素。遼、西夏、金是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各自努力保持本族習(xi) 俗,創製本族文字。農(nong) 耕文明為(wei) 主的日本、高麗(li) 、大理、交趾實行著各有特色的製度。每一個(ge) 國家都有其不一樣的特點。另一方麵,東(dong) 亞(ya) 諸國又有著前述的漢字、儒學、律令和佛教等方麵文明核心要素的同質性,既有對唐朝製度的沿襲,也有對宋朝製度新的吸納。

  政治和軍(jun) 事上淩駕於(yu) 宋朝之上的金朝,其職官製度也頗多是學習(xi) 宋朝的,中央官製實行尚書(shu) 省、六部製,地方設轉運司、提刑司等,經濟製度實行兩(liang) 稅法、禁榷製、商稅製度、行銅錢、印紙幣,推行儒家教育製度和科舉(ju) 製度等,既有沿襲於(yu) 唐代和遼朝,也大量借鑒宋朝,地方設立轉運司、提刑司就是宋朝的地方製度。其商稅製度、紙幣製度都是源自宋朝的製度。宋代建國的交趾更是全麵借鑒宋朝製度,建立重文抑武、文武兩(liang) 班的中央官製,路、州、縣的地方製度,儒學教育、科舉(ju) 製度等。高麗(li) 也繼續學習(xi) 宋朝製度,補充修訂本國製度,重文輕武之風甚於(yu) 宋朝。

  學習(xi) 宋朝製度最典型的是西夏。西夏建國後,學習(xi) 宋朝製度,建立文武兩(liang) 班,設置宰相、樞密院、三司分掌行政、軍(jun) 事、財政的分權體(ti) 製。西夏也學習(xi) 了宋朝的監察製度。西夏首都興(xing) 慶府的地方機構也叫作開封府。地方設置轉運司、州、縣。西夏還學習(xi) 宋朝的政治文化,借鑒唐宋法律製度,結合本國特點,編纂了本國法典《天盛律令》,推行“漢禮”,雜用唐宋禮儀(yi) ,建立本國完備的禮儀(yi) 製度,建立了漢學和番學,推行儒學教育和科舉(ju) 製度,各州都祭祀孔子。其宗教信仰也與(yu) 宋朝一樣,主流信仰是佛教,大量翻譯佛經。西夏在經濟上也建立以兩(liang) 稅法為(wei) 核心的賦稅製度。可以說,西夏就是保持本族文化特色、雜采各族文化,努力建設“宋型國家”的一種模式。

  如果要選取一項東(dong) 亞(ya) 諸國借鑒宋朝最具普遍性的製度為(wei) 例,無疑是科舉(ju) 製度。遼、西夏、金、高麗(li) 、交趾、日本、大理諸國都實行了科舉(ju) 製度。諸國科舉(ju) 製各有特色,程度不一,但顯示了儒學治國的共同特點。遼、高麗(li) 、日本在宋朝建立前即行科舉(ju) 製,但宋朝建立後都不同程度地學習(xi) 了宋朝科舉(ju) 製度的新舉(ju) 措。

  遼、金、西夏三個(ge) 遊牧民族政權學習(xi) 宋朝科舉(ju) 製,兼顧漢藩關(guan) 係的處理。遼朝科舉(ju) 製主要針對漢族士人,契丹族入仕主要是世選製和恩蔭製。隨著科舉(ju) 的發展,科舉(ju) 出身之人的社會(hui) 聲望不斷提高,各族士人都爭(zheng) 相應試。金朝最初針對遼朝和宋朝區域內(nei) 士人區分南選和北選,因遼境漢人和宋境漢人的文化程度不一樣,儒學學術風尚也不一樣,宋朝重經義(yi) 、遼朝重詩賦,而分別試以經義(yi) 和詞賦,後統一為(wei) 通選。女真士人則另開女真進士科。西夏則規定蕃漢都可以應科舉(ju) ,西夏神宗遵頊就是科舉(ju) 出身,且是狀元。

  高麗(li) 、日本、交趾、大理等國吸納宋朝科舉(ju) 製也有各自特點。高麗(li) 和日本都保持貴族製度,與(yu) 宋代科舉(ju) 公平開放不同,高麗(li) 一般農(nong) 家子弟和普通鄉(xiang) 吏子弟沒有應試資格。日本參加科舉(ju) 者為(wei) 貴族官僚子弟,取士人數極少,且與(yu) 貴族製世襲有衝(chong) 突,於(yu) 1177年廢止。交趾科舉(ju) 製進士科雖最重,又有三教科及吏員科(試吏員)。

  同時,各國科舉(ju) 都不同程度地學習(xi) 和借鑒宋朝科舉(ju) 製度若幹新創的舉(ju) 措。殿試製度在宋朝正式成為(wei) 三級考試製度之一。遼朝、金朝、西夏、交趾都學習(xi) 宋朝的殿試製度,實行三級或四級考試製度。熙寧變法開始宋朝還實行三舍法,將太學分成外舍、內(nei) 舍和上舍,逐級選拔,升上舍者可以直接授官。高麗(li) 學習(xi) 了宋朝的三舍法。宋朝在考試內(nei) 容、錄取程序上的一些創新也被諸國吸納,如金朝實行了宋朝新創的彌封、謄錄、三甲等製度。

  科舉(ju) 製度是古代的選官製度,是國家的基本製度,它體(ti) 現了古代國家的治國理念、意識形態和主流文化,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和象征意義(yi) 。宋朝科舉(ju) 製度向周邊國家的傳(chuan) 播,是宋朝文明對周邊影響的一個(ge) 重要反映。跟科舉(ju) 製相適應的,就是當時東(dong) 亞(ya) 諸國都非常重視的儒家立國的治國傾(qing) 向和教育製度。各國不同程度推行文官政治,既包括遼、西夏、金這樣的遊牧政權,也包括實行貴族製的日本和高麗(li) 等。科舉(ju) 出身的人都受到推崇,屬於(yu) 社會(hui) 聲望最高的一個(ge) 群體(ti) 。宋朝的教育體(ti) 製也被各國借鑒。宋朝第一次全麵實行州縣學的學田保障製度,即給州縣學配學田,以學田租用作州縣學運轉的經費,是保障州縣學的重要措施。宋朝還大力發展書(shu) 院,特別是民間書(shu) 院,這是社會(hui) 教育發展非常重要的事件。東(dong) 亞(ya) 諸國在學習(xi) 宋朝的過程中也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建立從(cong) 中央官學到州縣學完備的儒學教育,紛紛興(xing) 辦書(shu) 院。

  宋朝文明的傳(chuan) 播途徑

  宋朝文明向外傳(chuan) 播既有官方途徑,也有民間途徑,而以民間為(wei) 主。唐代,東(dong) 亞(ya) 的新羅和日本向中國學習(xi) 的交流途徑主要是官方的,通過派遣遣唐使、留學生和留學僧積極學習(xi) 唐朝的律令製度,以建構其中央集權的國家體(ti) 製。也有民間的交流,但唐朝禁止本國百姓出境,貿易發展程度也沒有宋朝繁榮。到了宋代,日本和高麗(li) 已經完成了律令國體(ti) 製的建構,官方組織大規模向宋朝學習(xi) 製度文化的動力基本消失了。兩(liang) 宋時期僅(jin) 高麗(li) 組織過一次官方留學生,宋神宗朝派遣權適等五個(ge) 學生來宋朝太學學習(xi) ,後來升到了上舍。回國以後權適負責高麗(li) 的教育,他把宋朝的三舍法引入高麗(li) ,並為(wei) 高麗(li) 製定了相關(guan) 禮儀(yi) 以及教育和科舉(ju) 製度。

  東(dong) 亞(ya) 諸國所遣入宋使節雖非以學習(xi) 製度文化為(wei) 使命,而主要是履行禮儀(yi) 性外交使命,但多會(hui) 向宋請賜或采購書(shu) 籍,學習(xi) 宋朝製度文化。遼、金都曾從(cong) 開封掠奪了豐(feng) 富的漢籍。遼滅後晉後從(cong) 開封擄掠去大量史籍。金滅北宋,也把開封的三館史書(shu) 以及大量雕版運回。遼、金官方偶爾也向宋朝求書(shu) 。大中祥符間,遼使節提出本國喜魏野詩,但隻有半部,請求宋朝贈送全部。宋真宗命人尋得其《草堂集》,賜給了遼使。金章宗明昌五年曾向南宋購求《崇文總目》所錄書(shu) 籍。《崇文總目》是北宋仁宗朝編寫(xie) 的昭文、史館、集賢三館及秘閣所藏書(shu) 籍目錄。北宋三館所藏大都被金朝擄走,仍向宋朝求取他們(men) 所缺。高麗(li) 、交趾派遣的使節也曾多次向宋朝求購或求賞圖書(shu) 。宋朝曾經應高麗(li) 使節的請求,前後八次賞賜《大藏經》。高麗(li) 使節還多次請賜和采購《九經》《文苑英華》《冊(ce) 府元龜》《史記》《兩(liang) 漢書(shu) 》《三國誌》《晉書(shu) 》《聖惠方》,以及陰陽、地理等書(shu) 籍。交趾官方也多次向宋朝求請《大藏經》。

  東(dong) 亞(ya) 諸國向宋朝學習(xi) 的主要方式已經不再通過官方,而主要是民間途徑。一是移民。高麗(li) 有大量宋朝移民。高麗(li) “王城有華人數百,多閩人因賈舶至者。密試其能,誘以祿仕”。很多到高麗(li) 的有文化的宋朝商人,會(hui) 被高麗(li) 官方留下來做官。如白川趙氏將其始祖追溯為(wei) 宋太祖長子德昭第三子之遴避禍奔高麗(li) ,曾任景宗朝左仆射、參知政事。《靜浦先生(韓雍)實記》追述先祖韓銳來自南宋,曾任宋寧宗朝兵部尚書(shu) ,入高麗(li) 後,官至金紫光祿大夫、門下侍中、平章事,封穀山府院君,韓銳祖父韓奎哲為(wei) 南宋丞相。此類記載難以枚舉(ju) ,多有攀附。

  《高麗(li) 史》也記載幾例“宋進士”授官。這些入仕為(wei) 官的宋人不同程度影響高麗(li) 政治,傳(chuan) 播宋朝製度文化。其中宋朝溫州人周佇(zhu) 搭乘商船前往高麗(li) ,因為(wei) 突出表現在《高麗(li) 史》立傳(chuan) 。周佇(zhu) 到高麗(li) 以後,因為(wei) 有文化被推薦給高麗(li) 朝廷任官,曾任翰林學士承旨等,最後做到禮部尚書(shu) ,執掌高麗(li) 國君詔書(shu) 起草。周佇(zhu) 擬的《本國(高麗(li) )入宋進奉起居表》,文書(shu) 格式完全遵循中原王朝製度禮儀(yi) ,宋朝的製度文化、華夷觀念都寓含其中。西夏也有不少為(wei) 官的宋朝士人。西夏招納“弟子不第”者,“或授以將帥,或任之公卿,推誠不疑,倚為(wei) 謀主”。宋仁宗朝華州士人張元、吳昊投夏,被元昊重用,《西夏書(shu) 事》載張元曾任中書(shu) 令、國相,在西夏建國初的製度設計和政策製定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宋朝移民對宋朝文明向諸國的傳(chuan) 播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

  民間交流的另外一個(ge) 渠道是僧侶(lv) 。僧人在兩(liang) 宋時期的東(dong) 亞(ya) 佛教交流中扮演著主要的角色。“名重遼宋”的高麗(li) 大覺國師義(yi) 天就是宋麗(li) 佛教交流的重要推動者。義(yi) 天是高麗(li) 文宗第四子,因為(wei) 崇尚佛學而出家,成為(wei) 高麗(li) 全國佛教僧統。元豐(feng) 八年,義(yi) 天搭乘商船到宋朝,受到熱烈接待,宋朝按照外交使節的規格來接待他。義(yi) 天在宋朝遍訪名師,學習(xi) 各宗佛法。後來又搭乘商船回國,帶回了三千多卷佛經。回國以後,義(yi) 天把高麗(li) 的各派各宗佛教加以規範,開創了高麗(li) 的天台宗等多個(ge) 宗派。同時他仍保持著跟宋朝和遼朝的交往,陸續又向宋朝和遼朝采購佛經四千多卷。

  日本沒有與(yu) 宋朝建立官方關(guan) 係,但希望獲取宋朝的文化、物資和信息,發展出以僧侶(lv) 私人赴宋,取代官方使節的文化交流方式。宋朝則稱“連貢方物,而來者皆僧也”。最著名的日本入宋僧是奝然。奝然入宋被認為(wei) 是中日關(guan) 係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yi) 的事件。奝然於(yu) 983年入宋,交流佛學,巡禮五台山,回國時帶回大量教經,其中包括一部《開寶藏》。這部《開寶藏》對日本佛教發展產(chan) 生了很大影響。奝然入宋屬於(yu) 私人行為(wei) ,但獲得了官方批準。另一日本著名入宋僧成尋則是完全的私人行為(wei) ,代表的是大多數日本入宋僧的狀況。宋神宗熙寧五年,成尋帶著弟子來到宋朝,第二年他派弟子回國並帶回400多卷史書(shu) ,自己則留在宋朝直到去世。成尋所作《參天台五台山記》流傳(chuan) 了下來,其中記載了大量當時宋朝的信息也傳(chuan) 到日本。

  民間交流中最重要的群體(ti) 是商人。兩(liang) 宋時期,東(dong) 亞(ya) 諸國與(yu) 宋朝的交往,以及宋代與(yu) 世界各地的交流中,主體(ti) 力量就是商人。商人是東(dong) 亞(ya) 諸國人員、物資和文化交流的橋梁。上文提到的東(dong) 亞(ya) 文化交流的移民、僧侶(lv) ,甚至使節多是搭乘商船往來。宋朝跟遼、西夏、金、大理、交趾等國陸上榷場、博易場等貿易主要也由商人承擔,他們(men) 一方麵合法交易茶葉、香藥、書(shu) 籍等宋朝商品,另一方麵通過走私向周邊輸出宋朝書(shu) 籍、銅錢等。蘇轍說他在遼朝看到的是“本朝民間開版印行文字”“北界無所不有”,甚至各類禁書(shu) “盡得流傳(chuan) 北界”。嚴(yan) 禁出境的銅錢大量外流,也由商人走私。

  海上交流也是如此,宋代對外貿易重心完全轉到海上,進入海洋貿易時代,中原王朝中第一次允許本國百姓出海貿易。基於(yu) 龐大的人口基數,宋朝海商數量眾(zhong) 多,他們(men) 擁有商品優(you) 勢,即行銷瓷器、鐵器、書(shu) 籍等有技術含量的商品,掌握指南針等先進的航海技術,由此成為(wei) 亞(ya) 洲海洋貿易中的主導力量。高麗(li) 史中可以統計到確切人數的宋朝商人,總計達4665人。日本的博多也有相當規模的宋朝商人居留。除了宋朝商人外,在東(dong) 亞(ya) 諸國交流中,高麗(li) 、日本、交趾等國商人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宋朝文明傳(chuan) 播的世界意義(yi)

  宋朝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各方麵的文明成果在相互交流中成了東(dong) 亞(ya) 諸國共享的財富。宋朝文明向東(dong) 亞(ya) 諸國的傳(chuan) 播,一方麵延續和深化了東(dong) 亞(ya) 諸國在唐代形成的漢字、儒學、律令、佛教諸方麵的同質性,另一方麵又為(wei) 東(dong) 亞(ya) 文明,乃至世界文明注入了新的因素。概括而言,宋朝文明的世界意義(yi) 表現在以下方麵:

  一是文官政治。宋朝實行重文政策,改革科舉(ju) 製度,實現了武人政治向文人政治,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轉變,建立了文官政治的保障機製,引導了東(dong) 亞(ya) 諸國政治體(ti) 製的方向。建國於(yu) 宋代的交趾、西夏仿行宋朝文官體(ti) 製,建立“宋型國家”,遼、金、高麗(li) 、大理也積極吸收宋朝文官政治因素,完善本國政治體(ti) 製。這有利於(yu) 各國及東(dong) 亞(ya) 地區的政治穩定。中國科舉(ju) 製度對西方文官製度影響中宋代科舉(ju) 製有核心貢獻。

  二是崇文重教。儒家治國的國家曆來是崇文重教的,而宋朝不僅(jin) 把崇文重教的基本國策強調到以往不及的高度,更重要的是通過中央官學、州縣學、書(shu) 院、科舉(ju) 製度的新創和完善,建立了長久而深入的崇文重教的機製。而雕版印刷的普及為(wei) 宋代考試社會(hui) 、讀書(shu) 社會(hui) 提供技術支持。這些製度、風氣和技術也為(wei) 東(dong) 亞(ya) 諸國所借鑒,建立州縣學、書(shu) 院、鄉(xiang) 校,完善科舉(ju) 製度,更進一步強化了“中華文化圈”“中華教育圈”。

  三是貿易體(ti) 係。宋朝實行對外開放的經濟政策,在曆代中原王朝中第一次允許並鼓勵本國民眾(zhong) 出海貿易,其中以明州市舶司專(zhuan) 門管理對日本和高麗(li) 的貿易,促使了具有穩定的商品結構和市場關(guan) 係、穩定的貿易力量和市場區域的南海貿易體(ti) 係形成。南海貿易體(ti) 係是互惠機製,體(ti) 現了互利理念,使東(dong) 亞(ya) 各國都卷入貿易浪潮,無法實現事實上的自我封閉,也為(wei) 元明清的亞(ya) 洲海上貿易奠定了基本模式。

  四是朱子社會(hui) 。從(cong) 更長時段看,“朱子社會(hui) ”無疑是宋朝文明對東(dong) 亞(ya) 諸國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南宋後期理學官方化,為(wei) 元明所繼承。朱熹之學不僅(jin) 成為(wei) 科舉(ju) 藍本,而且《朱子家訓》《朱子家禮》、朱熹所定《白鹿洞書(shu) 院學規》,增補的《呂氏鄉(xiang) 約》,宋人所著《朱子讀書(shu) 法》,以及朱熹教化社會(hui) 的精神都為(wei) 東(dong) 亞(ya) 諸國所崇尚,成為(wei) 東(dong) 亞(ya) 諸國齊家、治族、教民以及構建社會(hui) 秩序的樣板。

  此外,宋朝印刷技術和醫學知識輸出、指南針運用於(yu) 航海等,也促進了東(dong) 亞(ya) 諸國社會(hui) 發展,增加了東(dong) 亞(ya) 諸國同質性,甚至產(chan) 生了更為(wei) 廣泛的世界影響。

  當然,宋代文明向東(dong) 亞(ya) 諸國傳(chuan) 播,並不意味著宋代的東(dong) 亞(ya) 是同一個(ge) 模板所鑄就,而是仍豐(feng) 富多樣的世界,各國在本民族傳(chuan) 統基礎上吸收、內(nei) 化宋朝文明,發展出富有本國特色的文明。同時,宋朝文明的傳(chuan) 播使東(dong) 亞(ya) 諸國文明共享,經濟互利,理念相通,成為(wei) 更加緊密的區域共同體(ti) 。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