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雙減”政策落地推動基礎教育生態重構

發布時間:2022-05-25 16:19: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百年大計,教育為(wei) 本。基礎教育事關(guan) 國家發展、民族未來。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始終把基礎教育擺在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戰略地位,堅持公共財政優(you) 先投入,堅持立德樹人,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為(wei) 民族複興(xing) 築牢穩固根基。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構築良性生態,“雙減”政策的出台正是為(wei) 基礎教育生態重構開出的一劑“良藥”。

  基礎教育生態的內(nei) 涵與(yu) 結構

  教育作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是各主體(ti) 與(yu) 環境要素相互聯係和相互作用的結果,教育生態提出的目的是促進教育各主體(ti) 與(yu) 環境要素的健康發展,平衡、和諧是良好生態的基礎。學生的發展受個(ge) 體(ti) 與(yu) 環境共同作用的影響,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等。根據布朗芬布倫(lun) 納提出的生態係統理論,教育生態係統可分為(wei) 4個(ge) 層次,由小到大分別是:微觀係統、中觀係統、外圍係統和宏觀係統。微觀係統是學生個(ge) 體(ti) 活動和交往的直接環境,隨著個(ge) 體(ti) 不斷成長,微觀環境範圍由家庭擴展到學校和校外教育機構;中觀係統是指各微係統之間的聯係或相互關(guan) 係;外圍係統是指那些兒(er) 童並未直接參與(yu) 卻對他們(men) 的發展產(chan) 生影響的係統,包括社區、教育管理部門;宏觀係統是最外層係統,是指存在於(yu) 上述三個(ge) 係統中的文化、製度環境。

  “雙減”政策出台前基礎教育生態失衡

  根據生態係統理論,“雙減”政策出台之前,基礎教育生態失衡的問題由內(nei) 而外可從(cong) 如下五個(ge) 方麵進行分析:

  第一,學生學業(ye) 負擔過重,身心健康出現問題。從(cong) 教育生態的主體(ti) 來看,中小學生校內(nei) 外課業(ye) 總量、學習(xi) 時長以及課程和考試難度居高不下,使中小學生背負了沉重的負擔和壓力,引發了各種身心健康問題。教育部在介紹相關(guan) 部門綜合防控兒(er) 童青少年近視工作情況時指出,從(cong) 2018年到2019年,全國兒(er) 童青少年的總體(ti) 近視率從(cong) 53.6%下降為(wei) 50.2%,到2020年底的時候,兒(er) 童青少年的總體(ti) 近視率又上升為(wei) 52.7%。《中國居民營養(yang) 與(yu) 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指出,6-17歲兒(er) 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接近20%,6歲以下兒(er) 童則達到10%。

  第二,家長教育焦慮加劇,教育精力和支出負擔加重。家庭是最直接影響學生的微觀係統,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和人際攀比心理使得家長期望子女在升學競賽和就業(ye) 競爭(zheng) 中獲勝。與(yu) 此同時,校外培訓機構“推波助瀾”,虛假、誇大宣傳(chuan) 營造教育焦慮氛圍,引發了“劇場效應”,“雞娃”“海澱媽媽”等教育畸形產(chan) 物層出不窮。長此以往,教育內(nei) 卷將導致家長焦慮更加惡化。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結果顯示,2017年中小學每生每年的家庭教育支出超過1萬(wan) 元,其中校外培訓支出占到三分之一。2019年中小學生平均校外補習(xi) 支出和校外興(xing) 趣班支出由2017年的6139元和4105元增加到8438元和5340元。

  第三,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弱化,不能滿足學生和家長的多元教育需求。學校是在微觀係統內(nei) 除家庭以外對學生影響最大的場所,學校教育在教育體(ti) 係中本應起到主陣地作用,而學校教育存在優(you) 質教育資源稀缺、教學形式單一和未開設課後服務等問題,促使學生尋求教育教學方式更加靈活多樣的校外培訓,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被逐漸弱化。2019年,教育部在介紹落實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hui) 議有關(guan) 進展情況時指出,全國36個(ge) 大中城市中,隻有66.2%的小學和56.4%的初中開展了課後服務,隻有43.2%的小學生和33.7%的初中生自願參加了課後服務。同時,校外學科類培訓機構普遍自研了“課程”、教學材料、考試評價(jia) 體(ti) 係,質量良莠不齊,有的嚴(yan) 重超標超綱,有的偏離社會(hui) 主義(yi) 辦學方向,有的違背科學常識和教育規律,形成“影子教育”體(ti) 係,嚴(yan) 重幹擾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

  第四,非營利性校外教育機構逐漸邊緣化,營利性校外培訓機構野蠻生長。基礎教育生態失衡是問題積累的過程,校外培訓是推動由量變到質變的關(guan) 鍵外因。近些年來,校外培訓機構在微觀係統中的影響逐漸增大,資本過度湧入校外培訓行業(ye) ,營利性校外培訓機構無序擴張,教育管理部門疏於(yu) 監管,“退費難”“卷錢跑路”等違法違規行為(wei) 時有發生,存在較大的金融風險隱患。營利性校外培訓機構另造教育體(ti) 係,侵蝕了教育的公益屬性,破壞了基礎教育生態。《2020中國K12在線教育行業(ye) 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K12在線教育市場規模達到4538億(yi) 元、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到3765.6萬(wan) 人。而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等非營利性校外教育機構,由於(yu) 經費不足、教師數量質量落後以及營利性校外培訓機構的“圍追堵截”,逐漸被邊緣化。

  第五,教育目的有失偏頗,背離學生全麵發展和健康成長的目標。基礎教育生態失衡的內(nei) 因在教育目的的價(jia) 值取向上,即基礎教育階段過分重視篩選功能而忽視了本質意義(yi) 上的成長功能。我國處於(yu) 儒家文化圈中,“學而優(you) 則仕”的傳(chuan) 統思想已根植於(yu) 家長和學生內(nei) 心。“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認知偏差以及“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負重心理,讓家長們(men) 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與(yu) 經濟成本,給孩子層層加碼,結果受害的首先是學生,長遠來說,也不利於(yu) 社會(hui) 進步、國家發展、民族振興(xing) 。

  “雙減”政策落地後基礎教育生態重構

  “雙減”政策重點在“疏”“堵”結合,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積極滿足家長和學生的教育需求,全麵規範和管理校外培訓機構,有效緩解家長焦慮情緒,重構良好的基礎教育生態。

  第一,“雙減”政策落地將促進學生全麵發展和健康成長。基礎教育生態係統是我國教育生態係統的組成部分,相比職業(ye) 教育和高等教育直接麵向社會(hui) 的育人功能,基礎教育更重視夯實基礎,確保學生健康成長是構建基礎教育良好生態的根本目的。“既把學習(xi) 搞得好好的,又把身體(ti) 搞得棒棒的”,這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全國廣大青少年的殷切希望,也是“雙減”政策的工作目標。“雙減”政策通過減輕學生校內(nei) 外的學業(ye) 負擔,將正常的成長時空還給學生,學生將會(hui) 有更多時間進行體(ti) 育鍛煉,體(ti) 驗勞動生活,培養(yang) 興(xing) 趣愛好,有利於(yu) 學生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

  第二,“雙減”政策落地將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在基礎教育生態係統中,學校是除家庭以外對學生影響最大的微係統,學校教育穩固的主陣地作用是良好基礎教育生態的重中之重。中央全麵深化改革委員會(hui) 第十九次會(hui) 議指出“減輕學生負擔,根本之策在於(yu) 全麵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做到應教盡教,強化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雙減”政策明確要求學校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作業(ye) 質量,並保證課後服務時間,提升課後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和家長多樣化、個(ge) 性化需求,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據教育部通報,全國各地各校積極開展課後服務,有92.7%的學校開展了文體(ti) 類活動,88.3%的學校開展了閱讀類活動,87.3%的學校開展了科普、興(xing) 趣小組和社團活動,有91.7%的教師參與(yu) 提供課後服務,自願參加課後服務的學生比例由上學期的49.1%提高到目前的91.9%。

  第三,“雙減”政策落地將完善家校社協同育人機製。基礎教育生態包括教育主體(ti) 及其環境,學生的健康成長依賴於(yu) 和諧的家校社協同育人機製。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明確提出要“健全學校家庭社會(hui) 協同育人機製”。“雙減”政策提出“教育部門要會(hui) 同婦聯等部門,辦好家長學校或網上家庭教育指導平台,推動社區家庭教育指導中心、服務站點建設”。“雙減”政策的落地將逐步理順並重新建構家校社關(guan) 係,提升家庭教育在基礎教育生態中的影響力,引導家長樹立科學育兒(er) 觀,緩解家長教育焦慮。

  第四,“雙減”落地將彰顯教育的公益屬性。“雙減”政策落地將平衡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yu) 校外教育三者之間的關(guan) 係,共築良好基礎教育生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hui) 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強調:“對群眾(zhong) 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對打著教育旗號侵害群眾(zhong) 利益的行為(wei) ,要緊盯不放,堅決(jue) 改到位、改徹底。”“雙減”政策對營利性校外培訓機構采取嚴(yan) 禁資本化運作、嚴(yan) 管培訓行為(wei) 等措施,堅決(jue) 製止侵害群眾(zhong) 利益行為(wei) 。“雙減”政策也提出,可適當引進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參與(yu) 課後服務,滿足部分學生發展興(xing) 趣特長等特殊需要。發揮好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等非營利性校外教育機構在課後服務中的作用,使校外教育起到有益的補充作用,堅持教育公益性價(jia) 值追求。

  第五,“雙減”政策落地將營造良好社會(hui) 文化環境。文化環境作為(wei) 宏觀係統中的重要因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及其與(yu)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關(guan) 係。“雙減”落地將引導公眾(zhong) 樹立正確教育目的,以確保學生健康成長為(wei) 目的的生態就是良好的基礎教育生態。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提出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ti) 係”和“重視青少年身體(ti) 素質和心理健康教育”。“雙減”堅持以學生為(wei) 本,遵循教育規律,樹立正確教育目的。“雙減”政策明確提出,嚴(yan) 禁傳(chuan) 授惰化學生思維能力、影響學生獨立思考、違背教育教學規律的不良學習(xi) 方法;嚴(yan) 控校外培訓機構廣告宣傳(chuan) 內(nei) 容,避免其渲染教育焦慮氛圍;要求新聞媒體(ti) 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決(jue) 克服唯分數的傾(qing) 向,破除“五唯”頑瘴痼疾,引導社會(hui) 公眾(zhong) 樹立正確教育目的。

  (作者: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濟與(yu) 管理研究所所長、教授 薛海平)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