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以人民為中心 書寫人權保障光輝篇章(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

發布時間:2022-05-30 17:04:00來源: 人民日報

  開欄的話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把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wei) 治國理政的一項重要工作,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發展促進人權,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促進人的自由全麵發展,成功走出一條符合時代潮流的人權發展道路,推動中國人權事業(ye) 取得了顯著成就,14億(yi) 多中國人民在人權保障上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從(cong) 今天起,本報推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專(zhuan) 欄,聚焦國家人權行動計劃實施成果,講述中國人權故事,彰顯新時代中國人權事業(ye) 發展取得的曆史性成就,展現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負責任大國形象。

  人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尊重和保障人權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不懈追求。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一國人權狀況好不好,關(guan) 鍵看本國人民利益是否得到維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否得到增強,這是檢驗一國人權狀況的最重要標準。”

  生存權、發展權是首要的基本人權。生存是享有一切人權的基礎,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wei) 奮鬥目標,堅持把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wei) 治國理政的一項重要工作,持續製定並實施國家人權行動計劃,推動我國人權事業(ye) 取得曆史性成就。

  護佑生命健康,一個(ge) 都不能少

  “盡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眾(zhong) 被感染,盡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

  “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生命隻有一次,失去不會(hui) 再來。”

  “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科學精準、動態清零,盡快遏製疫情擴散蔓延勢頭。”

  …………

  麵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鮮明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ti) 健康放在第一位,一場規模空前、舉(ju) 全國之力的生命救援隨之展開。

  從(cong) 出生僅(jin) 30多個(ge) 小時的嬰兒(er) 到100多歲的老人,從(cong) 在華外國留學生到來華外國人員,每一個(ge) 生命都得到全力護佑。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所說:“在人與(yu) 病毒的鬥爭(zheng) 中,最高的人權就是人的生命,是健康的生命。”

  病毒變異,疫情防控形勢不斷變化,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價(jia) 值追求卻從(cong) 未動搖。全國上下眾(zhong) 誌成城,堅持動態清零,全力遏製疫情,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ti) 健康。這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生動寫(xie) 照,更是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人權理念的最好詮釋。

  健康是人類生存和社會(hui) 發展的基本條件。今天的中國,人民群眾(zhong) 公平享有健康權,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走進千家萬(wan) 戶。

  “以前看病要進城,到了醫院還要排隊。現在在家門口的衛生服務中心就能享受到好的醫療服務。”今年54歲的李翠鳳是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向陽街道板橋村村民,談到近年來生活中的可喜變化,她首先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點讚,說那裏的醫生懂醫術,也懂患者。

  2021年10月,宣州區啟動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設,應用於(yu) 全區19家鄉(xiang) 鎮衛生院、9家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78家村衛生室、22家社區衛生服務站共228家基層醫療機構。利用智能輔診係統,醫生既可以看到患者的既往病例、用藥處方,還可以連線上級醫院開展會(hui) 診。“我們(men) 衛生室的門診量由原來的每月近600人次,增加到每月超900人次。衛生室的醫療服務水平提高了,就可以讓村民們(men) 少些奔波,在家門口看病就醫。”宣州區狸橋鎮慈溪村衛生室村醫陶生福說。

  補齊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的短板,是我國持續保障人民群眾(zhong) 健康權益的重要一環。據統計,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共建成縣級醫療衛生機構2.3萬(wan) 個(ge) 、鄉(xiang) 鎮衛生院3.5萬(wan) 個(ge) 、村衛生室59.9萬(wan) 個(ge) ,實現了縣、鄉(xiang) 、村全覆蓋。同時,對貧困患者實行了精準分類救治,截至2020年年底累計救治2000多萬(wan) 人。

  全麵建成小康,一個(ge) 都不落下

  貧困是實現人權的最大障礙。中國的減貧行動是中國人權事業(ye) 進步的最顯著標誌。

  初夏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樟村坪鎮黃馬河村,流水潺潺、青山疊翠。村民任官梅笑容燦爛:“我們(men) 村好山好水,種出來的線椒個(ge) 頂個(ge) 的紅豔!”任官梅身後,是成片的線椒田。田埂上方,一條硬化水泥路向山外延伸,新鮮線椒經由這裏發往湖南、四川,成為(wei) 廚師們(men) 青睞的食材。

  時間回到2014年,黃馬河村還是樟村坪鎮唯一的省級貧困村,全村525戶,有100戶是貧困戶。2015年起,黃馬河村引進兩(liang) 家蔬菜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又抓住湖北省扶持新型村級集體(ti) 經濟發展試點村的機遇,流轉農(nong) 戶土地,建設高山蔬菜基地,吸納貧困戶就業(ye) ,年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村裏一共種了350畝(mu) 線椒、400畝(mu) 桃子、100多畝(mu) 圓黃梨,還發展起中藥材種植和土雞養(yang) 殖,每一項都能為(wei) 村民增收。”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李永光介紹,加上光伏發電、合作社、蔬菜大棚租賃等,去年村集體(ti) 經濟收入超過30萬(wan) 元。

  如今,脫貧摘帽的黃馬河村,平地種菜、坡地種果、林下養(yang) 雞;村民們(men) 房前有路、屋後有花,喝上自來水,用上智能手機,跳起廣場舞,日子過得有聲有色。

  經過8年持續奮鬥,中國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近1億(yi) 農(nong) 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ge) 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wan) 個(ge) 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ti) 貧困得到解決(jue) 。脫貧群眾(zhong) 不愁吃、不愁穿,義(yi) 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飲水安全也都有了保障,這不僅(jin) 改寫(xie) 了中國人權事業(ye) 發展史,也創造了世界人權保障新奇跡。

  202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莊嚴(yan) 宣告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

  全麵小康,貴在全麵。目前,我國城鄉(xiang) 居民收入比顯著縮小,中等收入群體(ti) 規模達4億(yi) 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達到2.4億(yi)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cong) 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全社會(hui) 養(yang) 老床位數達813.5萬(wan) 張……中國人民享有了比任何時候都更為(wei) 充分的人權。

  中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近1/5。中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是世界人權事業(ye) 發展史上的重要裏程碑。中國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偉(wei) 大進程中,所創造的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成功做法和經驗,為(wei) 增進人類福祉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

  築牢社會(hui) 保障,一個(ge) 都不掉隊

  《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21—2025年)》指出,堅持應保盡保原則,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製的要求,加快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xiang) 、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

  堅持發展為(wei) 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發展中增進人民福祉,實現人權保障。

  加強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建設,就是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ti) 人民,保障困難群體(ti) 權利,不讓任何一個(ge) 人掉隊。

  “我們(men) 家遇到困難的時候,是政府的低保政策讓我們(men) 扛了過來。”重慶市江津區石門鎮金龍村村民駱書(shu) 芬家裏,院壩收拾得幹淨利落,夫妻倆(lia) 正坐在一起吃午飯,桌上有魚有肉。駱書(shu) 芬說:“現在,我們(men) 的生活越來越好。”

  前些年,駱書(shu) 芬的丈夫因意外致殘,駱書(shu) 芬為(wei) 了照顧家庭,放棄了外出務工,回家務農(nong) 並照看小孩。石門鎮村級幫扶工作隊得知情況後,將其納入重點幫扶對象,定期走訪。2021年,江津區民政局提高社會(hui) 救助保障標準,駱書(shu) 芬一家三口每月能領到1845元救助金。

  2021年8月,夫妻倆(lia) 住的房子遭遇暴雨,成了危房。就在一家人犯愁的時候,幫扶工作隊上門解了燃眉之急:先是安排駱書(shu) 芬一家入住安全的房屋,後又幫助夫妻倆(lia) 改造老房子。如今,70多平方米的新房結實牢固、窗明幾淨,屋內(nei) 有了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冰箱、電視、衣櫃等也一應俱全。看著菜地裏種的蔬菜、院壩裏養(yang) 的雞鴨、屋後擺放的蜂桶,夫妻倆(lia) 時常展露笑容。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要采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麵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ju) 措,實實在在幫群眾(zhong) 解難題、為(wei) 群眾(zhong) 增福祉、讓群眾(zhong) 享公平。”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hui) 救助體(ti) 製機製逐步健全,社會(hui) 救助保障水平穩步提升,覆蓋城鄉(xiang) 、分層分類的社會(hui) 救助體(ti) 係建立完善。

  當前,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製度分別惠及1157.7萬(wan) 人和1471.7萬(wan) 人;全國集中養(yang) 育孤兒(er) 平均保障標準達到每人每月1697.4元;社會(hui) 散居孤兒(er) 平均保障標準達到每人每月1257.2元……民生保障網織得越來越密,各類特殊困難群眾(zhong) 都能感受到溫暖與(yu) 關(guan) 愛,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答卷也更顯精彩。

  中國消除絕對貧困實現基本生活水準權,以發展促人權增進經濟社會(hui) 文化權利,實行良法善治維護公民權利政治權利,促進社會(hui) 公平保障特定群體(ti) 權益,成功走出了一條順應時代潮流、適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

  人權保障沒有最好,隻有更好。新征程上,堅持中國人權發展道路,順應人民對高品質美好生活的期待,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必將帶領億(yi) 萬(wan) 中華兒(er) 女創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全方位提升各項人權保障水平,為(wei) 世界人權事業(ye) 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本報記者 易舒冉 李 霞 徐 靖 王欣悅)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