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堅持就業優先:夯實民生之基 增進百姓福祉

發布時間:2022-05-31 11:0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wei) 大變革】

  光明日報記者 邱玥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就業(ye) 規模穩步擴大,城鎮新增就業(ye) 年均1200萬(wan) 人以上。

  截至2021年末,我國就業(ye) 人員已達7.46億(yi) 人,就業(ye) 形勢保持長期穩定。

  截至2021年末,創業(ye) 帶動就業(ye) 能力持續增強,市場主體(ti) 達到1.5億(yi) 戶。

  就業(ye) 是民生之本、財富之源、穩定之基。我國有14億(yi) 人口、9億(yi) 勞動力,解決(jue) 好就業(ye) 問題,始終是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堅持就業(ye) 優(you) 先戰略,把解決(jue) 人民群眾(zhong) 就業(ye) 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創造更多就業(ye) 崗位。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持經濟發展就業(ye) 導向,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ye) ,實現我國就業(ye) 局勢保持總體(ti) 穩定,就業(ye) 規模不斷擴大,就業(ye) 結構持續優(you) 化,就業(ye) 質量穩步提高。與(yu) 此同時,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頂層設計逐步強化,公共就業(ye) 服務體(ti) 係愈發完善,事關(guan) 百姓飯碗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越築越牢。

  就業(ye) 市場呈現較強韌性

  幾天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應屆畢業(ye) 生方媛在百日千萬(wan) 網絡招聘會(hui) 上與(yu) 一家保險企業(ye) 達成了簽約意向。“這段時間線上招聘活動挺多,希望抓住這個(ge) 機會(hui) 找到心儀(yi) 的工作。”方媛說。

  重點群體(ti) 穩,就業(ye) 大局穩。2021年,我國應屆高校畢業(ye) 生總數為(wei) 909萬(wan) 人,農(nong) 民工規模則增至29251萬(wan) 人。高校畢業(ye) 生和農(nong) 民工等重點群體(ti) 數量龐大,分別被稱為(wei) 就業(ye) 的“經線”和“緯線”。近年來,為(wei) 促進更多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創業(ye) ,我國每年出台舉(ju) 措拓寬市場化社會(hui) 化就業(ye) 渠道,強化各類企業(ye) 吸納畢業(ye) 生的就業(ye) 支持舉(ju) 措,增強青年適應市場和企業(ye) 實際需要的能力,簡化優(you) 化就業(ye) 手續。同時,多措並舉(ju) 促進農(nong) 民工務工增收,為(wei) 近3億(yi) 農(nong) 民工提供勞務協作、技能脫貧等多種幫扶方式,幫助農(nong) 村勞動力增收致富。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城鎮新增就業(ye) 持續穩定,連年保持在1100萬(wan) 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ye) 率、城鎮調查失業(ye) 率保持在較低水平。截至2021年末,我國就業(ye) 人員已達7.46億(yi) 人。就業(ye) 形勢保持長期穩定,源於(yu) 黨(dang) 中央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ye) ,堅持經濟發展就業(ye) 導向,擴大就業(ye) 容量,促進充分就業(ye) ,保障勞動者待遇和權益。特別是近年來,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國內(nei) 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我國勞動力市場依然表現出較強的就業(ye) 韌性。

  就業(ye) 結構持續優(you) 化 就業(ye) 質量穩步提高

  初春的北京密雲(yun) 水庫,煙波浩渺、水天一色。密雲(yun) 區石城鎮水堡子村水源生態保護隊隊長張陽和往常一樣,帶領本村的生態保護員來到水庫岸邊,檢查庫邊生態。他們(men) 的崗位有個(ge) 形象的名字,叫作“綠崗”。為(wei) 了保護首都的用水安全,密雲(yun) 水庫周邊全麵退耕禁種,生態保護雖然讓周邊農(nong) 民失去了第一產(chan) 業(ye) 就業(ye) 崗位,卻讓他們(men) 端上了“生態飯碗”。今年41歲的張陽,此前是一名在家務農(nong) 的家庭婦女,如今卻有了“五險一金”的穩定工作,用她自己的話說:“人生進入了新境界。”

  就業(ye) 是經濟的“晴雨表”。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的引領下,我國持續推進經濟發展與(yu) 擴大就業(ye) 的良性互動。我國加快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製造業(ye) 轉型,服務業(ye) 升級,民營經濟和小微企業(ye) 發展壯大,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多點開花,新興(xing) 就業(ye) 形態、就業(ye) 新機會(hui) 不斷湧現,有力推動了就業(ye) 結構優(you) 化和質量提高。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新舊動能持續轉換的過程中,適應社會(hui) 發展需求誕生的新職業(ye) ,讓更多人的職業(ye) 多了新選擇。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代駕……這些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越來越深地融入人們(men) 日常生活中。

  數據顯示,我國第三產(chan) 業(ye) 就業(ye) 人數不斷增加,占全部就業(ye) 人員比重從(cong) 2013年的38.4%上升至2020年的47.7%,已成為(wei) 就業(ye) 最大的“蓄水池”。同時,城鎮就業(ye) 人員比重已從(cong) 2013年的50.5%上升到2021年的62.7%。中西部地區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ye) 和返鄉(xiang) 創業(ye) 趨勢明顯,許多市縣由勞務輸出地變成了勞務輸入地,“就業(ye) 不再去遠方,家鄉(xiang) 就是好地方”成為(wei) 務工新潮流,區域就業(ye) 結構更趨均衡。

  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頂層設計逐步強化

  兩(liang) 年前,杭州市上城區的失業(ye) 人員張先生在上城區閘弄口街道的幫助下申請到了50萬(wan) 元的貼息擔保貸款,開辦了一家經營家電批發零售的公司。原本缺乏創業(ye) 勇氣的張先生通過街道的“私人定製”服務,在社區和街道的鼓勵下,跨出了創業(ye) 的第一步。現在,他的公司經營得紅紅火火,2021年完成線上銷售額180萬(wan) 元左右,線下批發及零售額400萬(wan) 元左右。

  近年來,為(wei) 助力企業(ye) 穩崗擴崗,我國持續推出“降、緩、返、補”政策組合拳,比如延續實施失業(ye) 、工傷(shang) 保險階段性降費政策,允許特困行業(ye) 階段性緩繳三項社會(hui) 保險費,提高中小微企業(ye) 失業(ye) 保險穩崗返還標準,加大落實社保補貼、培訓補貼等政策,讓企業(ye) 真正通過創造就業(ye) 獲得了“真金白銀”。2021年,為(wei) 了支持市場主體(ti) 穩就業(ye) 崗位,中央深入實施減負、穩崗、擴就業(ye) 政策,調整優(you) 化穩崗返還、就業(ye) 補貼等政策措施,全年支出就業(ye) 補助資金近1000億(yi) 元;向407萬(wan) 戶企業(ye) 發放失業(ye) 保險穩崗返還231億(yi) 元,惠及職工9234萬(wan) 人;階段性降低失業(ye) 和工傷(shang) 保險費超過1500億(yi) 元。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針對我國就業(ye) 麵臨(lin) 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黨(dang) 中央、國務院堅持將就業(ye) 置於(yu) “六穩”“六保”之首和宏觀政策層麵,就業(ye) 優(you) 先戰略的頂層設計逐步強化,宏觀政策的就業(ye) 優(you) 先導向更加突出,財政、金融、投資、消費、產(chan) 業(ye) 等政策聚力支持穩就業(ye) 。積極的就業(ye) 政策體(ti) 係更加充實,政策工具也更加豐(feng) 富,減負、穩崗、擴就業(ye) 政策紅利不斷釋放。

  公共就業(ye) 服務體(ti) 係越發完善

  近日,在江蘇省靖江市季市鎮安武村“紅石榴家園”內(nei) ,來自苗族、彝族、漢族等60餘(yu) 名群眾(zhong) 齊聚一堂,正在學習(xi) 靖江特色名點蟹黃湯包的製作工藝。培訓老師手把手教學,學員一個(ge) 個(ge) 過堂。苗族楊大姐學得格外認真,“我相信通過學習(xi) ,一定能夠依靠自己的雙手增收致富”。安武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朱浩基說:“‘紅石榴就業(ye) 行動’是我們(men) 的常態化培訓活動,希望讓大家學得一技之長。”

  楊大姐能夠參加就業(ye) 培訓,主要得益於(yu) 公共就業(ye) 服務。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公共就業(ye) 服務體(ti) 係逐步健全,目前全國縣(區)以上普遍設立了公共就業(ye) 服務機構,街道、鄉(xiang) 鎮建立了基層服務平台,提供招聘求職、職業(ye) 指導、創業(ye) 指導等各類免費服務。實踐中,加大招聘信息全方位采集、高質量篩選;對重點群體(ti) 進行主動服務,為(wei) 失業(ye) 人員提供就業(ye) 幫扶,對生產(chan) 經營遇到困難的企業(ye) 提前介入指導穩崗;民營企業(ye) 招聘月、百日千萬(wan) 網絡招聘等專(zhuan) 項活動相繼推出……

  與(yu) 此同時,麵向全體(ti) 勞動者的職業(ye) 培訓製度不斷發展,職業(ye) 培訓規模不斷擴大,勞動者就業(ye) 能力普遍提高。人社部門根據國家發展先進製造業(ye) 、現代服務業(ye)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等需求,動態調整培訓專(zhuan) 業(ye) 設置補貼項目,提升培訓層次,持續為(wei) 企業(ye) 培養(yang) 更多技能型、應用型和創新型的技能人才。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