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重現中國近代書香風韻:百年藏書樓的“常青”之路

發布時間:2022-06-06 10:48: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湖州6月4日電(記者 施紫楠)踩著青石路,沿著鷓鴣溪,走到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古鎮西南角,便到了嘉業(ye) 藏書(shu) 樓。端午期間,因受疫情影響,藏書(shu) 樓內(nei) 遊客寥寥,更顯靜謐。

  嘉業(ye) 藏書(shu) 樓,係劉鏞之孫劉承幹於(yu) 1920年所建,因清帝溥儀(yi) 所贈“欽若嘉業(ye) ”九龍金匾而得名。其規模宏大、藏書(shu) 豐(feng) 富,是中國近代著名的私家藏書(shu) 樓之一,係中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書(shu) 樓與(yu) 園林本為(wei) 一體(ti) ,趁著現在遊客少,正好給了藏書(shu) 樓一個(ge) 休養(yang) 生息的機會(hui) 。”從(cong) 小在嘉業(ye) 藏書(shu) 樓長大,現為(wei) 浙江圖書(shu) 館地方文獻部副主任的鄭宗男熟稔這裏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

  1984年,鄭宗男的父親(qin) 鄭興(xing) 寶從(cong) 部隊轉業(ye) ,被分配到嘉業(ye) 藏書(shu) 樓,成為(wei) 書(shu) 樓的第四代守護人。20年後,鄭宗男從(cong) 上海回鄉(xiang) 接力,繼續這場“守護長跑”。

  “藏書(shu) 樓的工作枯燥寂寞,卻有意義(yi) 。對我而言,回到藏書(shu) 樓更像是一種責任,百年基業(ye) 總要有人傳(chuan) 承。”鄭宗男跟著父親(qin) 邊學邊幹,花了數年時間才掌握文獻整理、古籍修補等技術,也完成了父親(qin) 來不及修補的200餘(yu) 冊(ce) 古籍。

  2019年11月,嘉業(ye) 藏書(shu) 樓主樓開始全麵閉樓改造,因疫情影響時間延長,於(yu) 2022年才完成大修重新開放。

  “這次大修遵循‘修舊如舊’原則,涉及藏書(shu) 樓屋麵整體(ti) 翻修、外牆麵修繕、格柵加固、明瑟亭修繕等19項工程。”鄭宗男說,上次這麽(me) 大規模的整體(ti) 修繕,還是在1984年藏書(shu) 樓建成60周年時。

  “屋頂翻修用的瓦片,我們(men) 找了接近原材料的瓦片,盡可能地留住藏書(shu) 樓最真實的樣貌。”穿行在主樓中,鄭宗男目之所及,都是記憶中未曾改動的舊模樣。

  時光匆匆,雖然經受了百年風雨、備嚐曆史興(xing) 衰滋味,但嘉業(ye) 藏書(shu) 樓依舊固執地走著自己的“常青”之路。

  如今,集圖書(shu) 館、文物部門、旅遊景點於(yu) 一體(ti) 的它,已成為(wei) 南潯古鎮最靚麗(li) 的金名片之一。鄭宗男介紹,藏書(shu) 樓此次大規模修葺,便有一些創新舉(ju) 措,提升傳(chuan) 統文化的現實價(jia) 值。

  “比如我們(men) 翻修了原先給員工居住的輔房對外開放,通過添置數字化設備增加可互動的遊客體(ti) 驗項目,在合理利用資源的同時,也讓遊客對藏書(shu) 樓有更全麵、深入的了解。”鄭宗男說。

  除此之外,鄭宗男還計劃把藏書(shu) 樓“搬”進校園。

  早在2015年,嘉業(ye) 藏書(shu) 樓便與(yu) 南潯實驗小學合作建立雕版印刷傳(chuan) 習(xi) 基地,每周堅持開設雕版印刷拓展性課程,讓小朋友通過學習(xi) 古籍雕版技藝,傳(chuan) 承中華印刷文化。

  “讓更多人了解雕版印刷,隻是我們(men) 做出嚐試的第一步。繼續傳(chuan) 承更多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我們(men) 未來的努力方向。”躺在無聲的古籍書(shu) 冊(ce) 之上,鄭宗男就像當年的父親(qin) 一樣,默默守護著江南水鄉(xiang) 的文化之根。

  而這座承載著歲月厚重記憶的嘉業(ye) 藏書(shu) 樓,也仍在不斷“升級”當中,在延續中華曆史文脈、傳(chuan) 承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繼續發揮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