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指導中華文明探源研究

發布時間:2022-06-06 10:5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王巍(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hui) 理事長、河南大學特聘教授)

  編者按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ti) 學習(xi) 時指出,經過幾代學者接續努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wan) 年的人類史、一萬(wan) 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義(yi) 和認定進入文明社會(hui) 的中國方案,為(wei) 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創性貢獻。要同步做好我國“古代文明理論”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傳(chuan) 、推廣、轉化工作。本刊特邀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zhuan) 家、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撰文介紹考古工作者如何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指導中華文明探源研究,從(cong) 史前時期的社會(hui) 變化、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物質基礎、生產(chan) 關(guan) 係和上層建築的發展變化、底層民眾(zhong) 的社會(hui) 地位變化、社會(hui) 的階層分化等方麵揭開中華文明起源的神秘麵紗,書(shu) 寫(xie) 中華民族五千年“家譜”,並進而提出判斷進入文明社會(hui) 標準的中國方案,以期對推進相關(guan) 研究與(yu) 探討有所助益。

  近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ti) 學習(xi) 時指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對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發展的曆史脈絡,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格局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對中華文明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較為(wei) 清晰的認識。作為(wei) 一名從(cong) 事考古發掘研究工作40多年的老考古人,我深感光榮和振奮。2016年5月17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座談會(hui) 上強調,“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區別於(yu) 其他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根本標誌”。結合自身的學術曆程和研究心路,特別是參與(yu)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切身感受,我深刻體(ti) 會(hui) 到,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中,自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指導我們(men) 的研究,是取得豐(feng) 碩成果、逐步揭開中華文明起源神秘麵紗的一把鑰匙。

  文明起源是國際性的重大研究課題,幾代考古人薪火相傳(chuan) ,為(wei) 之努力,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在研究中,馬克思主義(yi) 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20世紀50年代,英國著名考古學家柴爾德就是一位著名的馬克思主義(yi) 考古學家,他堅持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從(cong) 生產(chan) 力的發展入手,研究人類社會(hui) 的發展規律,提出“農(nong) 業(ye) 革命”“新石器革命”“城市革命”等一係列理論,在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中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在當前國際學術界對文明起源的研究中,馬克思主義(yi) 仍然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很多研究古代社會(hui) 的考古學家,包括一些著名學者,雖未宣稱自己是馬克思主義(yi) 考古學家,但在實際的研究當中,往往運用或借鑒了馬克思主義(yi) 的方法和觀點。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的:“實踐也證明,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學如何進步,馬克思主義(yi) 依然顯示出科學思想的偉(wei) 力,依然占據著真理和道義(yi) 的製高點。”關(guan) 於(yu) 這一點,我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工作中有很深的體(ti) 會(hui) 。

  20年前,我接受科技部的委托,開始主持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從(cong) 製定工程技術路線開始,我們(men) 堅持以曆史唯物主義(yi) 的基本原理和立場觀點方法,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與(yu) 發展並取得了一係列收獲。

  文明起源研究是人類曆史研究中極為(wei) 重要的課題。中華文明是四大原生文明之一,也是其中唯一未曾中斷、延續至今的文明。中華文明究竟有多長的曆史?中華五千年文明究竟是曆史真實,還是隻是傳(chuan) 說或神話?文明起源、形成與(yu) 發展經曆了怎樣的過程?導致這一過程的背景、原因、內(nei) 在機製是什麽(me) ?這些問題不僅(jin) 是中國曆史研究至關(guan) 重要的課題,也是涉及續寫(xie) 中華文明家譜的重要工作,對於(yu) 每個(ge) 中國人、每位炎黃子孫來說,都是十分關(guan) 心的問題。由於(yu) 這一課題牽扯的內(nei) 容非常複雜,涉及的方麵很多,需要有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wei) 指導。馬克思主義(yi) 就是我們(men) 研究文明起源最有力的思想武器。

  運用社會(hui) 有機體(ti) 思想,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史前時期的社會(hui) 變化

  社會(hui) 有機體(ti) 思想最早源於(yu) 空想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家聖西門。法國哲學家、社會(hui) 學之父孔德以及英國哲學家斯賓塞借鑒達爾文的理論,提出社會(hui) 機體(ti) 與(yu) 生物機體(ti) 一樣,由營養(yang) 係統、循環係統、調節係統等係統組織構成,家庭是社會(hui) 的細胞,階級或種族是社會(hui) 的組織,城市和社區是社會(hui) 的器官,各項組織各司其職、相互協調,使社會(hui) 成為(wei) 一個(ge) 穩定的整體(ti) 。社會(hui) 有機體(ti) 思想符合辯證唯物主義(yi) 用聯係的觀點分析問題的方法論,在曆史唯物主義(yi) 中占有重要地位。

  馬克思在“社會(hui) 生活的本質是實踐”的基礎上提出,社會(hui) 有機體(ti) 是囊括全部社會(hui) 生活及其關(guan) 係的總體(ti) 範疇,即人類生活是以生產(chan) 方式為(wei) 基礎的各種社會(hui) 關(guan) 係同時存在而又相互依存所構成的整體(ti) 。社會(hui) 是表示這些個(ge) 人彼此發生的那些聯係和關(guan) 係的總和,包括經濟關(guan) 係、政治關(guan) 係、思想關(guan) 係、血緣關(guan) 係、倫(lun) 理關(guan) 係等。各種因素按照特定的方式組合起來,形成一種固定的關(guan) 係,表現出一定的秩序,從(cong) 而使社會(hui) 成為(wei) 一個(ge) 具有內(nei) 在統一性的整體(ti) 。

  社會(hui) 有機體(ti) 的思想是我們(men) 全麵理解社會(hui) 的內(nei) 部結構、發展變化機製和運行規律的前提,對於(yu) 我們(men) 通過考古資料研究古代社會(hui) 、開展文明起源形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yi) 。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華文明起源研究中,受國外學術界判斷進入文明社會(hui) 三要素(冶金術、文字和城市)觀點的影響,相關(guan) 研究往往把三種要素區分開來,分別追溯各個(ge) 要素的起源當作文明起源研究的主要內(nei) 容,研究文明起源就是追溯最早的文字符號、最早生產(chan) 的小件銅器工具或武器、最早的城堡出現在何時何地。這種做法人為(wei) 地割裂了文明的各個(ge) 組成部分,把本來屬於(yu) 一個(ge) 文明整體(ti) 的各個(ge) 組成部分看成似乎互不相幹的個(ge) 體(ti) 。

  我們(men) 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堅持馬克思主義(yi) 的社會(hui) 整體(ti) 觀,把社會(hui) 看作一個(ge) 有機的整體(ti) ,把各個(ge) 方麵都作為(wei) 社會(hui) 整體(ti) 的一個(ge) 組成部分,堅持多角度、全方位地開展研究,即從(cong) 政治、經濟、文化與(yu) 社會(hui) 的方方麵麵對文明起源形成發展進行考察,尤其注重各個(ge) 方麵之間的聯係與(yu) 相互作用。

  社會(hui) 整體(ti) 觀的運用,還體(ti) 現在研究視野的拓展,即運用全球史理念開展研究。就是把世界的人類文明看成一個(ge) 整體(ti) ,中華文明和其他文明都是這一整體(ti) 的重要組成部分,把中華文明起源形成與(yu) 發展放在全球的範圍中去考察。一是注意考察中華文明與(yu) 境外其他文明之間的聯係與(yu) 互動,彼此對文化因素的吸收與(yu) 借鑒。二是注意人類文明中不同古老文明的特點和發展道路的比較。通過不同文明之間異同的研究,探討人類文明演進的不同道路,並探索內(nei) 在規律。同理,研究我國某一區域的文明化進程,也要把它放在中國的範圍,從(cong) 全國的視野、從(cong) 該區域的文明化進程在中華文明演進過程中的位置和作用去考察。

  運用曆史唯物主義(yi) 物質決(jue) 定精神的基本原理,把對生產(chan) 力的全麵考察作為(wei) 研究文明起源的重要內(nei) 容,究明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物質基礎

  恩格斯在《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指出,每一曆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chan) 方式與(yu) 交換方式及其所必然決(jue) 定的社會(hui) 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智慧的曆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並且隻有從(cong) 這一基礎出發,這一曆史才能得到說明。恩格斯還說過:“根據唯物史觀,曆史過程的決(jue) 定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chan) 和再生產(chan) 。”

  進入21世紀之前,對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除了對冶金術的產(chan) 生進行追溯之外,極少對生產(chan) 力發展狀況進行詳盡的考察。因此,對文明起源的物質基礎以及與(yu) 生產(chan) 關(guan) 係變化的關(guan) 係缺乏基於(yu) 係統研究得出的認識。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啟動之初,我們(men) 就把對文明起源和形成階段生產(chan) 力的發展狀況作為(wei) 一個(ge) 十分重要的方麵,設置了生業(ye) 與(yu) 技術的課題,分別對公元前3500年到1500年期間各個(ge) 地區農(nong) 業(ye) 、家畜飼養(yang) 和手工業(ye) 的發展狀況進行研究。對農(nong) 業(ye) 的考察不僅(jin) 僅(jin) 是究明各地區的主要農(nong) 作物的種類,而且對各種農(nong) 作物和家畜所占比例及其發展變化進行研究;對手工業(ye) 的考察不僅(jin) 包括對冶銅、琢玉、製陶、髹漆等工藝技術的研究,還注意考察這些高技術含量手工業(ye) 被王權控製的過程。通過上述研究,對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過程中生產(chan) 力的發展狀況有了較為(wei) 全麵的把握。研究表明,公元前4000年前後,長江和黃河流域等地的農(nong) 業(ye) 取得了顯著的發展,包括高產(chan) 農(nong) 作物的引進、新的農(nong) 具和耕作技術的出現等。正是由於(yu) 長江和黃河流域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發展、人口的增加,為(wei) 這些地區社會(hui) 分工與(yu) 分化奠定了物質基礎。

  運用曆史唯物主義(yi) 原理,把生產(chan) 關(guan) 係和上層建築的發展變化作為(wei) 文明探源研究的重點

  根據曆史唯物主義(yi) 的觀點,生產(chan) 力決(jue) 定生產(chan) 關(guan) 係,經濟基礎決(jue) 定上層建築,生產(chan) 關(guan) 係對生產(chan) 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又有反作用。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wei) 基礎的。但是,它們(men) 又都互相影響並對經濟基礎發生影響。並不是隻有經濟狀況才是原因,才是積極的,而其餘(yu) 一切都不過是消極的結果。基於(yu) 這一原理,我們(men) 在探源工程中,把對生產(chan) 關(guan) 係和上層建築的研究作為(wei) 重要內(nei) 容,並注意研究在生產(chan) 力發展的基礎上生產(chan) 關(guan) 係的變化,社會(hui) 的分工和分化的出現,階層分化到階級的形成,權力的出現與(yu) 強化到國家的產(chan) 生,經濟基礎導致上層建築的變化,以及區域文明信仰體(ti) 係的形成等。研究結果表明,在距今6000年到5000多年期間,各地區出現了麵積在數十萬(wan) 乃至百萬(wan) 平方米的大型聚落,說明隨著各地區農(nong) 業(ye) 的發展,人口規模顯著增加,並出現了人口的集中,形成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都邑。這一時期,出現了製作精致的玉器和陶器,這些製品顯然不是家家戶戶都可以生產(chan) 的,說明手工業(ye) 取得了顯著進步,並且某些高技術含量手工業(ye) 生產(chan) 可能出現專(zhuan) 業(ye) 化(專(zhuan) 業(ye) 工匠家族世代傳(chuan) 承)。這一時期,出現規模大、隨葬品豐(feng) 富的大型墓葬。墓葬中隨葬的貴重物品不見於(yu) 中小型墓葬,暗示這些珍貴物品可能已經成為(wei) 標誌持有者身份的“禮器”。而這些禮器的生產(chan) 和使用已被權貴階層掌控。這些“禮器”中,既有武器類,還有用於(yu) 祭祀的用具。祭祀用品的出現,表明此時期原始宗教信仰得到發展,它們(men) 在大型墓葬中隨葬,表明祭祀神靈的權力也被權貴掌控,而這又成為(wei) 權貴階層加強其對社會(hui) 掌控的重要手段。這就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yi) 曆史唯物主義(yi) 生產(chan) 力決(jue) 定生產(chan) 關(guan) 係、經濟基礎決(jue) 定上層建築、生產(chan) 關(guan) 係和上層建築對生產(chan) 力和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的原理。

  運用曆史唯物主義(yi) 的觀點,研究社會(hui) 底層民眾(zhong) 的社會(hui) 地位變化及他們(men) 與(yu) 統治階級的關(guan) 係

  以往研究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重點往往都在社會(hui) 頂層,即王和官僚機構,忽視對社會(hui) 一般民眾(zhong) 的生產(chan) 生活及其在文明演進中作用的研究。在探源工程中,我們(men) 提出“多層次”地研究社會(hui) 的思路,既注重對社會(hui) 頂層的研究,也注意社會(hui) 中下層階層的研究。具體(ti) 而言,我們(men) 不僅(jin) 僅(jin) 研究都城和區域性中心,還注重對一般聚落的考察。如對良渚古城附近的良渚村落玉架山遺址的發掘,可知該村落由分成幾個(ge) 單元的建築區和墓地構成,可以看出一個(ge) 基層村落內(nei) 也有社會(hui) 地位的高低和保有財富的差別;在良渚古城附近的茅山遺址,由居住區、墓地、水田區等構成,可以了解當時社會(hui) 基層民眾(zhong) 的生產(chan) 生活情景。我們(men) 還對多個(ge) 都邑性遺址的手工業(ye) 作坊及其周圍居住址進行發掘與(yu) 研究,考察手工工匠的生產(chan) 生活情景。通過這些社會(hui) 基層遺址的發掘與(yu) 研究,使我們(men) 得以立體(ti) 地了解當時社會(hui) 的麵貌,得以了解王權和國家的基層社會(hui) 基礎。

  運用階級分析的方法,研究文明起源到形成過程中社會(hui) 的階層分化

  研究文明社會(hui) 從(cong) 哪裏入手?不同學者根據對文明產(chan) 生原因的不同理解而采用不同的研究路徑。認為(wei) 戰爭(zheng) 導致文明產(chan) 生的,注重考察戰爭(zheng) 的出現和激化及其對王權產(chan) 生的作用;主張貿易的發展導致文明出現的,注重考察不同地區之間貿易的發展狀況;主張灌溉係統的建設導致文明產(chan) 生的,注重考察灌溉係統的出現與(yu) 發展及其對促進文明產(chan) 生的作用;主張神權導致文明產(chan) 生的,注重考察信仰和祭祀的發展狀況。

  探源工程秉持馬克思主義(yi) 階級分析的觀點,從(cong) 社會(hui) 出現貧富貴賤的分化入手,作為(wei) 文明起源開始的標誌。從(cong) 不同階層地位的變化來考察文明演進的過程。可以看出,隨著社會(hui) 的發展,社會(hui) 分化愈演愈烈,權貴階層掌握的財富越來越多,掌握的權力越來越大,而社會(hui) 基層的民眾(zhong) 則無論從(cong) 財富還是權利的角度都是每況愈下,淪落到被統治、被奴役的境地。因為(wei) 他們(men) 可能還是權貴階層乃至是王的“族人”,所以一些學者否認當時已經出現了階級、進入了階級社會(hui) ,但運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就可以透過親(qin) 族關(guan) 係的表象,看到存在的統治與(yu) 被統治、剝削與(yu) 被剝削的關(guan) 係實質。曆史唯物主義(yi) 階級分析的方法,確實是我們(men) 分析社會(hui) 的鑰匙,可以撥開迷霧,清晰地認識文明社會(hui) 的狀況。

  運用辯證唯物主義(yi) 的原理和方法開展中華文明探源研究

  在探源工程中,我們(men) 運用辯證唯物主義(yi) 關(guan) 於(yu) 事物都是相互聯係的、不斷發展變化的觀點,把文明起源、形成與(yu) 早期發展作為(wei) 一個(ge) 連續發展的過程(我們(men) 稱之為(wei) “文明化進程”)進行動態考察,從(cong) 總體(ti) 上和長時段進行考察和把握,注意將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研究相結合,既注重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變化的過程,又注重考察階段性變化。

  在文明化進程的研究中,我們(men) 運用量變質變規律,考察文明起源階段文明因素量的積累,到文明社會(hui) 質的變化。把距今8000年左右各地的史前社會(hui) 開始出現貧富貴賤分化的端倪作為(wei) 各地文明起源的起點,把社會(hui) 分化的發展、權力的強化過程作為(wei) 研究社會(hui) 變化的重點,研究史前社會(hui) 從(cong) 文明因素量的積累即社會(hui) 分工和分化、權貴階層的出現,到質的變化——王權和國家的出現,進入文明社會(hui) 的過程。在此基礎上,總結中國史前社會(hui) 從(cong) 文明起源,到古國文明的形成,再到以夏王朝的建立為(wei) 標誌進入王國文明階段,最後,以秦王朝的建立為(wei) 標誌進入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國家的發展變化過程。

  注重探討導致文明發展變化過程的內(nei) 因與(yu) 外因。探源工程不僅(jin) 探討中華文明是如何起源、形成和發展的,而且還致力於(yu) 探討中華文明為(wei) 何會(hui) 經曆這樣的過程,多元一體(ti) 的中華文明為(wei) 何會(hui) 形成以中原地區為(wei) 核心、為(wei) 引領的曆史發展趨勢。既要探討“過程”,又要探討“原因”“動力”。為(wei) 達到此目的,我們(men) 與(yu) 近20個(ge) 大的自然科學學科聯合攻關(guan) ,對各個(ge) 區域文明的起源、形成和早期發展的環境背景、生業(ye) 基礎、珍貴資源的獲取與(yu) 掌控、各個(ge) 區域之間的交流互鑒及其產(chan) 生的作用開展多學科綜合研究,對中華文明起源的原因與(yu) 動力等有了較為(wei) 係統的認識。

  依據曆史唯物主義(yi) 的原理和中國考古材料,提出判斷進入文明社會(hui) 標準的中國方案

  國際學術界曾依據兩(liang) 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特征,概括出文字、冶金術和城市為(wei) 文明社會(hui) 的標準,稱之為(wei) “文明三要素”。如果依據這樣的標準,中華文明隻能從(cong) 以殷墟為(wei) 首都的商代晚期算起,隻有3300年的曆史。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對人類創造的有益的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我們(men) 應該吸收借鑒,但不能把一種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當成‘唯一準則’,不能企圖用一種模式來改造整個(ge) 世界,否則就容易滑入機械論的泥坑。一些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可以用來說明一些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曆程,在一定地域和曆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們(men) 套在各國各民族頭上、用它們(men) 來對人類生活進行格式化,並以此為(wei) 裁判,那就是荒謬的了。對國外的理論、概念、話語、方法,要有分析、有鑒別,適用的就拿來用,不適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要推出具有獨創性的研究成果,就要從(cong) 我國實際出發,堅持實踐的觀點、曆史的觀點、辯證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在實踐中認識真理、檢驗真理、發展真理。”

  探源工程通過對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研究可知,世界幾大原生文明並非都符合這“三要素”,如中美洲的瑪雅文明沒有冶金術,南美洲的印加文明未使用文字,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印章上的圖案也未被認可為(wei) 文字。由此可見,“三要素”並非絕對標準。我們(men) 有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有曆史文獻和古史傳(chuan) 說為(wei) 參考,有百年考古獲得的極為(wei) 豐(feng) 富的考古材料,理應努力提出符合中國實際、判斷進入文明社會(hui) 的標準。根據恩格斯關(guan) 於(yu) “國家是文明社會(hui) 的概括”的觀點,探源研究提出進入文明社會(hui) 標準:一是生產(chan) 發展,人口增加,出現城市;二是社會(hui) 分工,階層分化,出現階級;三是出現王權和國家。

  具體(ti) 而言,主要表現為(wei) :農(nong) 業(ye) 發展,人口增加,形成區域中心並逐步發展為(wei) 早期城市。製作玉器、綠鬆石器、精致陶器、漆器等具有高技術含量的手工業(ye) 專(zhuan) 業(ye) 化,並為(wei) 權貴階層控製。出現了脫離勞動、專(zhuan) 門管理社會(hui) 事務的階層,社會(hui) 出現嚴(yan) 重的貧富貴賤分化,形成了不同的階級。出現了掌握軍(jun) 事指揮權與(yu) 信仰祭祀權的王者,以及為(wei) 王營建的都邑、王居住的宮殿、埋葬王和權貴階層的高等級墓葬。出現彰顯權貴階層身份的禮器和禮製。戰爭(zheng) 和暴力成為(wei) 社會(hui) 常態,出現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剝削和奴役的現象,貴族墓中出現人殉,或用人為(wei) 宮殿奠基。形成由王控製的、血緣與(yu) 地緣關(guan) 係結合、依靠社會(hui) 規範和暴力進行管理的區域政體(ti) ——早期國家。

  上述文明標準是從(cong) 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陝西石峁等都邑性遺址的考古發現中提煉出來的。放眼世界,可以發現,它們(men) 也基本符合其他原生文明。不同的文明雖然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麵各有特色,但在出現王權和國家這一製度文明方麵是共同的,隻是各地彰顯王權的方式和國家形態各不相同。在中國,彰顯方式如精美的玉禮器、青銅禮器、規模巨大的土木宮殿、模仿地上建築的墓葬等;在兩(liang) 河流域和古埃及,則用黃金、寶石、宏偉(wei) 的石砌神廟、金字塔和大型墓室來表現。

  探源工程二十年的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yi) 確實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指導我們(men) 從(cong) 事研究的法寶,也是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須臾不可或缺的指南。運用馬克思主義(yi) 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解決(jue) 實際研究遇到的問題,就會(hui) 得到科學的、經得起檢驗的認識。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指出的,工程取得的成果還是初步的和階段性的,還有許多曆史之謎等待破解,還有許多重大問題需要通過實證和研究達成共識。這是對我們(men) 考古工作者的鼓舞與(yu) 鞭策,我們(men) 將繼續為(wei) 此奮鬥,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wei)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