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楫爭先開新局——沿著總書記的足跡之江蘇篇
【沿著總書(shu) 記的足跡·江蘇篇】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赴江蘇考察,擘畫“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hui) 文明程度高”的宏偉(wei) 藍圖,賦予“在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zheng) 當表率,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zheng) 做示範,在率先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上走在前列”重大使命。
江蘇始終沿著總書(shu) 記指引的方向,全麵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任務,以創新舉(ju) 措貫徹新發展理念,爭(zheng) 做經濟“壓艙石”、改革“探路者”、開放“新窗口”、發展“新標杆”,砥礪初心開創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新局麵。
“努力占領世界製高點、掌控技術話語權”
2017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江蘇徐州市考察,第一站就是徐工集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登上公司自主研發的XCA220型全地麵輪式起重機駕駛室,向技術人員詳細詢問技術創新情況和操作流程,強調“創新是企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的源泉,很多核心技術是求不到、買(mai) 不來的”。
在這次考察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要加大投入、加強研發、加快發展,努力占領世界製高點、掌控技術話語權”“著眼世界前沿,努力探索創新發展的好模式、好經驗”。
“我們(men) 向全球產(chan) 業(ye) 高峰不斷發起衝(chong) 擊。”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黨(dang) 委書(shu) 記王民說,“總書(shu) 記來考察時,我們(men) 全球行業(ye) 排名第七,現在衝(chong) 到了第三,起重機300噸級以下關(guan) 鍵配套件國產(chan) 化率達100%,千噸級國產(chan) 化率達90%。”
落實總書(shu) 記囑托,科技創新成為(wei) 江蘇大地的生動實踐。重點建設沿滬寧產(chan) 業(ye) 創新帶;蘇錫常共建太湖灣科技創新圈;做強30條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鏈,6個(ge) 集群入選國家先進製造業(ye) 集群……江蘇深化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全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先進製造業(ye) 基地。截至2021年底,江蘇高新技術企業(ye) 累計超3.7萬(wan) 家,是2012年的七倍多。
創新驅動需要突破科技轉化的難題。
2014年12月1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江蘇省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聽取研發工作介紹、了解產(chan) 品性能、詢問產(chan) 業(ye) 前景。在同科研人員交流後,總書(shu) 記提出,要強化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chan) 業(ye) 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chan) 力對接、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形成有利於(yu) 出創新成果、有利於(yu) 創新成果產(chan) 業(ye) 化的新機製。
“總書(shu) 記為(wei) 解決(jue) 科技與(yu) 經濟‘兩(liang) 張皮’開出的好‘藥方’為(wei) 我們(men) 指明了方向。”江蘇省產(chan) 研院院長、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劉慶說,“如今,江蘇省產(chan) 研院已在先進製造、新材料等領域建有專(zhuan) 業(ye) 研究所68家,向市場轉移轉化技術成果8000多項,衍生孵化了1150家科技型企業(ye) 。”
加速建設網絡通信與(yu) 安全紫金山實驗室等科研“重器”,出台省實驗室“人才科研特區”政策;聚焦先進材料等亟需突破的領域,全麵推動重點項目攻關(guan) “揭榜掛帥”;積極創建高性能計算應用等領域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為(wei) 增強重點產(chan) 業(ye) 領域的自主可控能力提供支撐……2021年,江蘇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6.1%,區域創新能力持續保持全國前列。
“堅定不移走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鎮江市世業(ye) 鎮,一座長江中的“小島”。2014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這裏考察,了解當地的新農(nong) 村建設情況。他走進村民洪家勇家的廚房察看,同他們(men) 一家圍坐在一起拉家常。他叮囑當地幹部“要深化城鄉(xiang) 統籌,紮實推進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發展,讓農(nong) 村成為(wei) 安居樂(le) 業(ye) 的美麗(li) 家園”。
那時洪家勇兒(er) 子兒(er) 媳外出打工,老洪一年也見不到孩子幾麵。七年光陰似箭,世業(ye) 鎮加快基礎設施改造提升、構築水上交通軸,打造以旅遊休閑、高效農(nong) 業(ye) 、健康養(yang) 生等為(wei) 一體(ti) 的綠色產(chan) 業(ye) ……昔日50多平方公裏、不足1.5萬(wan) 人的江心小島,如今已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旅遊島、音樂(le) 島。洪家勇兒(er) 子兒(er) 媳返鄉(xiang) 在當地汙水管網維修中心和旅遊接待服務中心找到工作。“一家人團聚了,生活越過越美。”老洪說。
進入新發展階段,不平衡、不充分在“三農(nong) ”領域尤為(wei) 突出。能否率先破題,關(guan) 乎全麵小康社會(hui) 的成色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的質量。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江蘇考察期間強調,“沒有農(nong) 業(ye) 現代化,沒有農(nong) 村繁榮富強,沒有農(nong) 民安居樂(le) 業(ye) ,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麵、不牢固的。發達地區在這方麵一定要帶好頭、領好向”。
江蘇,不斷重構城鄉(xiang) 關(guan) 係,加速彌補城鄉(xiang) 區域不均衡短板。按照“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態宜居、鄉(xiang) 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促進農(nong) 業(ye) 高質高效、鄉(xiang) 村宜居宜業(ye) 、農(nong) 民富裕富足;在城鄉(xiang) 規劃、產(chan) 業(ye) 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勞動就業(ye) 、社會(hui) 管理六個(ge) 一體(ti) 化上持續發力;以數字化“重整”農(nong) 業(ye) 、“重構”農(nong) 村、“重塑”農(nong) 民……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與(yu) 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越走越寬。
“堅定不移走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江蘇的殷殷囑托正不斷轉化為(wei) 現實。
2021年,江蘇農(nong) 民年人均純收入達26791元,較10年前翻了一番多,城鄉(xiang) 收入比縮小到2.16:1,是全國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蘇北鹽城九龍口鎮收成村,一排排粉牆黛瓦的小樓錯落有致,一改“空鬥牆、舊瓦房”的舊麵貌;蘇南無錫陽山鎮桃源村,打破“無工不富”的鄉(xiang) 村發展困境,致力“建中國最美麗(li) 的鄉(xiang) 村,品人間最美好的生活”……穿行江蘇城鄉(xiang) ,新型農(nong) 村社區與(yu) 曆史文化名村、傳(chuan) 統村落各美其美,“都市裏的村莊”和“擁有田野的都市”交相輝映。
“隻有把綠色發展的底色鋪好,才會(hui) 有今後發展的高歌猛進”
2020年11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南通五山地區濱江片區考察調研。“化工企業(ye) 是關(guan) 了、轉了,還是升級了?”“硫磺集散基地真正取消了嗎?”“有多少漁民退出?”“漁民上岸後怎麽(me) 安置?”總書(shu) 記邊走邊問,問得很細。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2013年3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hui) 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引用古詩詞點讚江蘇美景,並囑咐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碧水藍天”工程。
400多公裏的長江江蘇段承擔了超過全線70%的貨物運量,700多公裏的大運河江蘇段貨運量相當於(yu) 8條京滬高速公路的貨運量……江河沿線產(chan) 業(ye) 密集、城鎮密布、人口眾(zhong) 多,治理壓力巨大。
怎樣以新發展理念統籌好環境保護與(yu) 經濟發展?2014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江蘇考察時,擘畫“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hui) 文明程度高”的宏偉(wei) 藍圖,將“環境美”作為(wei) 新江蘇建設的鮮明標識之一。
六年後,總書(shu) 記再赴江蘇,在南京主持召開全麵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hui) 。總書(shu) 記語重心長地說:“隻有把綠色發展的底色鋪好,才會(hui) 有今後發展的高歌猛進。”
長江江蘇段,一場生態進、生產(chan) 退,治理進、汙染退的行動強力推進。壯士斷腕,化工企業(ye) 減少4400多家,化工產(chan) 值削減近半。累計騰退沿江岸線超60公裏。
大運河沿線,一條水清、岸綠、景美、文昌的“美麗(li) 中軸”正在崛起。作為(wei)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唯一重點建設區,江蘇高起點構建規劃體(ti) 係,係統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工程,運河因此重生。
江蘇正錨定一條全域探索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不斷拓展美的形態、完善美的內(nei) 涵、延伸美的空間、豐(feng) 富美的體(ti) 驗,美麗(li) 江蘇畫卷正徐徐呈現出新的江南盛景。
(新華社南京6月1日電 記者劉亢、蔣芳、陳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