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重回長江的麋鹿》:記錄物種興衰背後的家國故事

發布時間:2022-06-06 13:20:00來源: 光明網

  近日,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的《重回長江的麋鹿》,在網絡上引來動物紀錄片愛好者的廣泛關(guan) 注。這部由湖北廣播電視台曆時4年跟蹤拍攝的野生動物紀錄片,以個(ge) 體(ti) 故事為(wei) 敘事線索,以種群命運為(wei) 曆史背景,一明一暗,以小見大,縱橫交織,以物種故事見證國運興(xing) 衰、抒發家國情懷。

  麋鹿,是與(yu) 大熊貓一樣古老而珍稀的中國特有物種,它曆史滄桑,命運坎坷。紀錄片《重回長江的麋鹿》講述的是麋鹿重回原生地的故事,從(cong) 時間和空間兩(liang) 個(ge) 維度,展現了麋鹿的個(ge) 體(ti) 命運和種群曆史。一方麵,紀錄片以時間為(wei) 敘事縱軸,跨越麋鹿從(cong) 近代到現代,從(cong) 瀕臨(lin) 滅絕到重獲生機、從(cong) 人工豢養(yang) 到恢複野性、回到故土的全過程,它一度在國內(nei) 消失,長期在國外流浪,1985年回歸祖國,1991年重回湖北長江故地;另一方麵,以空間為(wei) 敘事橫線,有機連接湖北與(yu) 全國、全球以及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國家興(xing) 則麋鹿興(xing) ”,在黨(dang) 和政府的精心嗬護下,30年間增長36倍,從(cong) 64頭發展到2300多頭,成長為(wei) 全球最大的野生麋鹿種群。

  “個(ge) 體(ti) 回家”與(yu) “種群回歸”,兩(liang) 個(ge) 故事的高度統一

  《重回長江的麋鹿》通過追蹤一隻流浪小鹿“團圓”的成長與(yu) 回歸野生族群的故事,為(wei) 我們(men) 娓娓講述了一個(ge) 珍稀物種的命運興(xing) 衰,還有故事背後的家國情懷。

  麋鹿,其臉像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驢,又稱“四不像”,其曆史可追溯至西周,在上古傳(chuan) 說中被視為(wei) 瑞獸(shou) ,留下不少神秘的蹤跡,或在《山海經》中被稱為(wei) “玃如”,或在《封神演義(yi) 》中為(wei) 薑子牙坐騎“四不像”,亦常為(wei) 皇家所豢養(yang) ,如《孟子》中所述:“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yu) 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le) 此乎?’”

  據考古學研究,麋鹿之蹤跡曾經遍布華夏之地,在詩詞中我們(men) 也不難看到它們(men) 的身影。如屈原《九歌·湘夫人》中即有“麋何食兮庭中?”之語,李白詩雲(yun) “各守麋鹿誌,恥隨龍虎爭(zheng) ”,東(dong) 坡亦有“聊為(wei) 山水行,遂此麋鹿性”的感歎。麋鹿在傳(chuan) 統文化中是自然之心的象征,自守山林之誌,而不與(yu) 世俗相爭(zheng) 。古人在麋鹿身上投射了種種高潔的願望,也正與(yu) 麋鹿本身溫馴的天性相關(guan) 。

  然而,就是這樣一種和善的動物,卻遭遇了瀕臨(lin) 滅亡的劫難。隨著人類的發展,環境的影響,麋鹿數量不斷減少,後成為(wei) 皇家獨有的苑囿動物。1865年,法國傳(chuan) 教士大衛神父(Pere Armand David)在北京南郊的南海子皇家獵苑看到被豢養(yang) 的麋鹿,這種稀有的動物引起他強烈的興(xing) 趣,不久,他將自己的發現整理為(wei) 論文公諸於(yu) 世,麋鹿由此被命名為(wei) 大衛鹿(Elaphurus davidianus),很快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晚清時期,麋鹿一批批流向海外。

  1894年,永定河泛濫成災,洪水衝(chong) 塌獵苑圍牆,包括麋鹿在內(nei) 的許多動物成為(wei) 饑民的食物。1900年,八國聯軍(jun) 路過皇家獵苑,國內(nei) 僅(jin) 剩的麋鹿被洗劫,至此,中國這一特有的物種在國內(nei) 消失。

  在戰火的硝煙中,那時的人們(men) 無力關(guan) 心麋鹿如何在顛簸的運輸途中倉(cang) 皇失措,又是如何離開熟悉的水土而孤獨死去。據文獻記載,那些被豢養(yang) 在歐洲各大動物園中的麋鹿,很難適應環境,即使勉力生存下來,也很少繁殖,種群再次瀕臨(lin) 滅絕的危機。後來,一位對鹿科動物情有獨鍾的動物學家、英國十一世貝福德公爵從(cong) 各種渠道重金購買(mai) 全球僅(jin) 剩的18頭麋鹿,全部放養(yang) 到烏(wu) 邦寺莊園(Woburn Abbey)內(nei) ,麋鹿這一物種才得以保存下來。

  流落海外意味著命運的漂泊,也為(wei) 這個(ge) 多災多難的種群留下一線生機。即使在兩(liang) 次世界大戰期間,麋鹿在烏(wu) 邦寺也在不斷繁殖,並贈予各大動物園擴散。1956年春,倫(lun) 敦動物學會(hui) 選出兩(liang) 對麋鹿贈與(yu) 中國動物學會(hui) ,飼養(yang) 在北京動物園裏。時隔半個(ge) 世紀,麋鹿重返故土。然而,麋鹿不能適應動物園環境,也未能很好繁衍。直到1985年,中英兩(liang) 國簽訂《麋鹿重引進中國協議》,22頭麋鹿從(cong) 英國烏(wu) 邦寺運抵北京南海子,回到它在中國最後消失的地方,開始規模繁衍。1993年,麋鹿重回長江中遊的原生地,在其祖祖輩輩生活的棲息地自然生長,這一種群才開始重煥生機,並在短短30年間,發展壯大成全球最大的野生麋鹿種群。

  從(cong) 海外回到中國、回到故土的麋鹿依舊要通過層層考驗,才能真正完成種群的複興(xing) ,《重回長江的麋鹿》講述的正是這樣一個(ge) “回歸”的故事。

  從(cong) 小流浪的小麋鹿“團圓”在人類的嗬護下長大,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最終要回歸自己的野生大家庭。然而,對於(yu) 人類的依戀,與(yu) 同類的陌生,此刻都成了她回歸野生家族的障礙,而如何克服這些困難,則是本片給出的最大懸念。紀錄片以“團圓回家”為(wei) 依托,將麋鹿這一種群曆經坎坷的曆史命運娓娓道來,實現了“個(ge) 體(ti) 回家”與(yu) “種群回歸”兩(liang) 個(ge) 故事的高度統一,正如節目所述:“這是一個(ge) 流落在外的孤兒(er) 回歸家族的故事,也是一個(ge) 瀕臨(lin) 滅絕的物種重煥生機的故事”。

  用人格傳(chuan) 播塑造故事主角,構建人與(yu) 自然生命共同體(ti)

  野生動物紀錄片要講好故事,首先得要有故事的主角,無人出鏡的動物紀錄片,主角一般就是動物。那麽(me) ,怎麽(me) 講動物的故事最容易為(wei) 人類觀眾(zhong) 所接受呢?近百年來,無數創作者的反複探索表明: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動物以人格,包括人類的角色、情感、習(xi) 性,讓觀眾(zhong) 易於(yu) 理解、產(chan) 生共情,是一種有效的傳(chuan) 播策略。

  《重回長江的麋鹿》中,小麋鹿“團圓”經過“擬人化”處理,母鹿回歸野生種群的故事,就成了“麋鹿姑娘回歸家族尋找另一半”的故事,一個(ge) 經曆獨特的“待嫁姑娘”的主角形象,也就呼之欲出。

  野生動物回歸種群是一個(ge) 漫長的自然過程,如何讓這個(ge) 枯燥的過程變得有趣呢?創作者首先通過生動的畫麵,來展示它們(men) 與(yu) 人類相似的一些生活習(xi) 性,比如覓食、群居、求偶、家庭等;接著通過“擬人化”的解說來賦予它們(men) 以人格,把它們(men) 描述成人類社會(hui) 中的角色,有如同人類一樣的行為(wei) 和情感。解說詞寫(xie) 道:“進入春季,一向活潑好動的“團圓”,開始焦躁不安,“團圓”是個(ge) 4歲的麋鹿姑娘,相當於(yu) 人類的二十歲,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可依然孤身一人。”把動物影像與(yu) 人類情感和價(jia) 值觀念相疊加,不僅(jin) 能讓觀眾(zhong) 聯想起人類的性格特征甚至親(qin) 身經曆,而且更容易產(chan) 生強烈的“共情心”和“代入感”,接下來,對於(yu) “團圓的婚事”將如何展開,觀眾(zhong) 也就產(chan) 生了濃厚的興(xing) 趣與(yu) 期待。

  動物的“擬人化”不僅(jin) 是在為(wei) 敘事服務,更多的時候是為(wei) 了打開一扇人類與(yu) 動物之間的情感通道。動物紀錄片不是為(wei) 了獵奇,更不是為(wei) 了單純的感官刺激,它需要拍攝者對自然的熱愛和了解,懂得敬畏生命。國際自然電視節組織主席帕薩·薩拉斯曾說:“自然類影片絕不隻是動物、鳥、樹和昆蟲的近鏡頭、非常近的鏡頭和放大的鏡頭,還要有被稱為(wei) 自然精神的東(dong) 西。”所謂自然精神就是指對自然的熱愛,在拍攝過程中把愛的感情和思想灌注到作品中去。

  《重回長江的麋鹿》先後跟蹤拍攝4年,沒有一顆愛心,沒有對自然界持久的關(guan) 注,是不可能拍出這樣優(you) 秀作品的。在節目中,拍攝者以豐(feng) 富的情感和敏銳的感覺,將對麋鹿發自內(nei) 心的人文關(guan) 懷,投射到一個(ge) 與(yu) 人類息息相關(guan) 又經常被忽略的世界,在平凡而普通的動物世界中發現了生命的力量和美好,從(cong) 而表達了對自然的謳歌和對生命的敬畏。

  “歲月與(yu) 俱深,麋鹿相為(wei) 友”。種群的命運,從(cong) 來就不是詩人筆下的歲月靜好。在戰火紛飛與(yu) 顛簸流離中曆經重重劫難,麋鹿以其頑強的生命博得一線生機,最終,向死而生的麋鹿,不再是被圈養(yang) 在苑囿之中的皇權圖騰,而是奔跑在荒野之間的自然生命。“國家興(xing) ,麋鹿興(xing) ”,這是麋鹿百年坎坷命運的生動寫(xie) 照。以曆史之眼,觀自然之事,以人文之心,懷家國之情,這正是紀錄片《重回長江的麋鹿》的初心所在。

  (作者:榮建華,係武漢紡織大學教授;常心睿,係複旦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