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非遺“老手藝” 遇上“新匠人”

發布時間:2022-06-07 13:5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守護非遺】

  非遺“老手藝” 遇上“新匠人”

  ——走近讓非遺煥發青春活力的年輕人

  光明日報記者 楊桐彤光明日報通訊員 傅潔瑉

  讓經典流行於(yu) 當下,而非束之於(yu) 高閣,是傳(chuan) 承的要義(yi) 。

  對於(yu) 非遺,人們(men) 曾一度擔心它們(men) 脫不下“古老、稀缺”的標簽,與(yu) 現代生活失去聯結,尤其是脫離青年一代的視野。但現在,大家驚喜地發現,非遺這門“老手藝”,遇上了一群“新匠人”,碰撞出迷人的火花——

  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苦學技藝,成為(wei) 新生代非遺傳(chuan) 承人;織繡、麵塑、剪紙等“老物件兒(er) ”在全新的設計下搖身一變,成為(wei) 大眾(zhong) 喜愛的藝術“潮玩”;非遺創作搭上文創、直播“快車”,在網絡上頻頻“出圈”……傳(chuan) 統的文化記憶正被賦予當代的審美內(nei) 涵,重回現代生活。

  非遺“新匠人”是怎樣的一群人?他們(men) 又如何為(wei) 非遺賦予新創意?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到來之際,《青年說》來到他們(men) 身邊,一探究竟。

  老題材新做法,新題材老手藝

  “能再捏一個(ge) 冰墩墩嗎?因為(wei) 我家有一對雙胞胎,要是我隻帶一個(ge) 回去就不好交代了。”北京冬奧會(hui) 期間,摩納哥親(qin) 王阿爾貝二世駐足在一個(ge) 麵塑展位前,難掩喜愛之情。捏出這個(ge) 冰墩墩麵塑的,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北京麵人郎”第三代傳(chuan) 承人、90後青年郎佳子彧。

  郎佳子彧出生在麵人世家,爺爺是“北京麵人郎”的創始人,父親(qin) 繼承了這門手藝。家族的傳(chuan) 承讓他早早開始學習(xi) 這門手藝,如今掌握得爐火純青。

  然而,對這位年輕的傳(chuan) 承人來說,光能捏出栩栩如生的麵人還不夠,他想做的,是讓麵人再度流行起來,得到新一代受眾(zhong) 的喜愛。郎佳子彧認為(wei) ,要想創作出流行於(yu) 當下的麵人作品,一方麵要在技巧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麵要在創作主題上與(yu) 時代結合。

  如今,手機依賴是社會(hui) 的一個(ge) “病症”。在一次聚會(hui) 中,郎佳子彧發現日常很注意自身形象的朋友,竟一動不動地低頭看手機將近一個(ge) 小時,這觸動到他。他據此創作了一組為(wei) 了玩手機不顧形象的麵人兒(er) ,頗有諷刺意味,作品收獲了許多好評。“此後,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跟大家有共鳴的事件時,我就用會(hui) 麵人來傳(chuan) 達我的想法。”他說。

  除了用老手藝做新題材,郎佳子彧還在嚐試用新做法呈現舊題材。

  “南方祝融,獸(shou) 身人麵,乘兩(liang) 龍。”這是《山海經》裏對上古神話人物祝融的描寫(xie) 。審美因時而異,在現代人的審美中如何表現這句描述?郎佳子彧在屋裏來回踱步、苦苦構思時,突然發現父親(qin) 收藏的一塊原木,其形狀類似火焰,結合當前流行的“原木風”,他突發奇想:或許可以以此為(wei) 基底,創作人物和龍的形象。

  即使有了靈感,創作也並非一蹴而就。此後的兩(liang) 個(ge) 月間,郎佳子彧就埋頭於(yu) 這件作品。“有時睡前靈感來了,就趕快起床去畫,這一畫就是三四個(ge) 小時。”好在,最終的作品效果很好,功夫不負有心人。

  “傳(chuan) 統非遺,其實可以承載很多想象。”郎佳子彧說,接下來他還想將麵塑跟新技術手段結合在一起,比如做一些機械可動的麵塑作品,與(yu) 聲光電等數字技術發生碰撞,讓北京麵人郎變得更新潮。

   “過去麵對麵教幾十人,現在直播教幾萬(wan) 人”

  一把剪刀、一張紅紙、一雙巧手,在手機鏡頭下,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孟津剪紙的代表性傳(chuan) 承人、90後青年暢楊楊開始了網絡直播。

  從(cong) 甄嬛小像、皮卡丘、雪容融等年輕人喜愛的形象,到吉祥窗花、鳳戲牡丹、福娃等孟津剪紙傳(chuan) 統的民俗題材,網友們(men) 如同“點菜”一般在評論裏提出創意,暢楊楊則通過剪紙將大家的想法一一呈現。

  暢楊楊從(cong) 小跟著祖母學剪紙,工作後他也會(hui) 利用閑暇時間剪紙解悶。2010年偶然間,他參加剪紙大賽獲了獎,並發現,很多傳(chuan) 承人都將剪紙當成一項可以為(wei) 之奮鬥一生的事業(ye) ,這深深打動了他。於(yu) 是,暢楊楊辭去了工廠工作,從(cong) 一名流水線工人,轉行成為(wei) 職業(ye) 非遺傳(chuan) 承人。

  為(wei) 了將孟津剪紙的文化發揚出去,暢楊楊在線下開剪紙店,到鄉(xiang) 村、社區、企業(ye) 舉(ju) 辦剪紙沙龍或培訓,但覆蓋範圍仍有限。在朋友的建議下,他抱著試一試的想法開通了抖音賬號。

  剛開始直播時,暢楊楊還有些靦腆,但慢慢地,他學會(hui) 了和網友互動,狀態越來越自然。他會(hui) 特意選取小紙片,方便網友看清作品全貌,還會(hui) 邊剪邊講解步驟,比如龍要從(cong) 鼻子開始剪、然後才是眼睛和頭,在這過程中還時不時停下,方便大家截圖學習(xi) 。

  “誰說年輕人不愛非遺了?其實,他們(men) 的熱情高著呢!”暢楊楊感慨。如今,他的抖音賬號粉絲(si) 已有28萬(wan) ,很多年輕網友在他的影響下學習(xi) 非遺剪紙,在朋友圈裏曬作品,還發私信請他指導。

  從(cong) 之前麵對麵時隻教二三十人,到現在麵對鏡頭、將非遺剪紙展示給上萬(wan) 人,還通過抖音電商把剪紙產(chan) 品賣到全國,暢楊楊切身感到網絡給予非遺傳(chuan) 承的巨大能量。

  當前,許多與(yu) 郎佳子彧、暢楊楊一樣的90後、00後傳(chuan) 承人和手藝人轉變思路,將網絡視作展示非遺技藝、傳(chuan) 播非遺文化的重要載體(ti) ,他們(men) 活躍在網絡上,收獲著青年一代用戶的喜愛。2022年1月發布的《2021抖音數據報告》顯示,在1557個(ge) 國家級非遺項目中,抖音平台目前的覆蓋率已經高達99.42%,相關(guan) 視頻數量同比增長149%,累計播放量同比增長83%。非遺正得到更多支持,抖音“看見手藝計劃”等麵向非遺傳(chuan) 承人、手藝人提供流量和資源扶持,非遺電商發展迅速。

  “網絡改變了我,也改變著非遺傳(chuan) 承的方式。不過這也說明,非遺借由新的載體(ti) ,散發著強勁的生機和活力。非遺正年輕!”暢楊楊說。

   經由曆練,今日時尚亦成未來經典

  我國的服飾文化源遠流長,有著“服章之美,謂之華”的美譽。截至目前,在我國1557個(ge)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中,傳(chuan) 統織染繡及服飾類非遺占據了200餘(yu) 項。

  “坐在織機旁、繡坊裏專(zhuan) 注地編織刺繡,‘擇一事,終一生’,非遺傳(chuan) 承人的品質亦是中華文化的寶貴傳(chuan) 統。如果這些技藝不能傳(chuan) 承下來,會(hui) 是多大的遺憾啊!”北京服裝學院80後副教授、中國傳(chuan) 統工藝振興(xing) 計劃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沈華菊感慨道。

  一直致力於(yu) 傳(chuan) 統文化與(yu) 設計創新研究的她,曾奔赴全國各地,重點對傳(chuan) 統織染繡技藝進行深入調研,並不停思考傳(chuan) 統與(yu) 當下的關(guan) 係。讓這些紡織類非遺重回大眾(zhong) 視野,是沈華菊的心願。為(wei) 此,她多年來作為(wei) 組委會(hui) 主要執行者參與(yu) 到“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服飾秀”係列活動中。她希望通過非遺服飾秀將以織染繡技藝代表的“慢”與(yu) 時尚生活的“快”,放在同一時空下,探索一種“超越時間”的價(jia) 值,讓現代觀眾(zhong) 感受到非遺也可以變時尚。

  籌備2021年錦繡中華服飾秀期間,沈華菊與(yu) 團隊曾多次來到海南省進行調研,思考非遺如何與(yu) 在地文化連接。陽光沙灘,騎樓市街,這些當地元素很吸引人,不過,團隊最終決(jue) 定在三亞(ya) 崖州古城舉(ju) 辦這一期服飾秀,向曾在這裏學習(xi) 黎族棉紡織技藝30多年的紡織始祖黃道婆致敬。“向傳(chuan) 統致敬,才能更好地連接現代。”沈華菊說。

  同時,沈華菊與(yu) 團隊邀請眾(zhong) 多設計師參加服飾秀,展開了多種“破圈”合作。其中,他們(men) 籌備了一場影視劇主題秀,選擇熱播古裝影視劇中的服飾,展示緙絲(si) 、刺繡、絨花等非遺技藝。“當下是一個(ge) ‘人人都是傳(chuan) 承人’的時代。以觀眾(zhong) 熟悉的影視劇為(wei) 引子,更能廣泛傳(chuan) 播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的理念,這是這場服裝秀的亮點之一。”沈華菊介紹,“如今,傳(chuan) 統織染繡技藝不斷與(yu) 科技結合,已經開發出很多新形態,如防水緙絲(si) 麵料、抗汙耐磨刺繡等,呈現更鮮活的‘當代性’生態。”

  作為(wei) 年輕的非遺守護者,她始終相信,“傳(chuan) 統文化如同一條源遠流長的河流,昔日的積澱成為(wei) 今日的經典,今日的時尚經由時間曆練,也將成為(wei) 未來的經典”。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