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綠水青山之美在心靈深處紮根

發布時間:2022-06-08 14:3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中小學師生眼裏的生態文明教育——

  綠水青山之美在心靈深處紮根

  編者按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保持良好生態環境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心願。6月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致信祝賀2022年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時強調,希望全社會(hui) 行動起來,做生態文明理念的積極傳(chuan) 播者和模範踐行者,身體(ti) 力行、真抓實幹,為(wei) 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li) 家園。

  讓生態文明理念真正深入人心、轉為(wei) 自覺行動,必須從(cong) 小做起、從(cong) 點滴做起、從(cong) 日常教育和引導做起。當前,我國各級各類學校都十分重視生態文明教育,進行了各具特色的有益探索。我們(men) 邀請部分中小學師生暢談他們(men) 的做法與(yu) 心得,並請學者分析建言,共同促進生態文明理念在青少年心中生根、拔節、蔚然成林。

   【一線講述】

  感受一粒種子的奇妙旅程

  講述人:江蘇南京一中江北新區教育集團第一小學校長、省特級教師 任麗(li) 芳

  我們(men) 學校坐落在南京江北新區,離長江北岸隻有800多米。2021年學校正式創立,迎來了第一批一年級新生。如何把保護生態環境這樣的宏大主題化為(wei) 一年級小朋友喜聞樂(le) 見的教育內(nei) 容呢?當他們(men) 迎來上小學後第一個(ge) 春天的時候,“一粒種子”的故事發生了……

  早春,校園裏泛出了點點新綠,學生們(men) 誦讀《賦得古原草送別》《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感受到小草頑強的生命力。老師順勢引導:“小朋友們(men) 是否願意培育一粒小種子,讓它發芽、生長呢?”大家都歡呼著“願意”,把小手舉(ju) 得高高的。於(yu) 是,在家校協同共助下,一粒粒花種、草種、豆種被小朋友們(men) 種進了盆裏。每天觀察記錄,適時添水養(yang) 護,小種子終於(yu) 陸續發芽了。小朋友興(xing) 奮地用文字、照片、視頻、繪畫把小種子的生長過程記錄下來,有的還編成故事講給大家聽呢。

  學校聘請了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為(wei) 學生錄製視頻,講解無土栽培果蔬的流程,還利用周末組織家庭現場參觀,讓學生親(qin) 眼看到一粒種子變為(wei) 餐桌美食的奇妙旅程。同時,組織小朋友們(men) 到濱江風光帶踏青,在綠樹環繞、花團錦簇的美好環境中把近年來長江兩(liang) 岸植綠護綠、設施改造等故事講給他們(men) 聽。

  通過這樣一係列體(ti) 驗,對自然的熱愛潛移默化地注入孩子們(men) 的精神世界,生態文明教育的種子也在小小心田裏發芽了。

  今天,校園裏的現代種植體(ti) 驗基地正在建設中。我們(men) 希望,伴隨著孩子們(men) 的成長,“一粒種子”的故事能帶給他們(men) 更多思考。因為(wei) ,隻有把一粒粒小種子“種”好,生態環境的基礎才會(hui) 越來越牢靠。

  親(qin) 身實踐,培育“生態之心”

  講述人:四川成都市大彎中學校教師、省特級教師 劉萬(wan) 榮

  今年春天,我組織高一年級14班的學生對青白江長流河(城區段)的生態治理狀況進行考察。學生們(men) 特別興(xing) 奮,充滿期待。

  充分討論後,學生們(men) 被分為(wei) “河堤治理考察組”“河流考察組”“生物調查組”三個(ge) 小組,自主設計實踐方案。很快,在設計考察問題的提綱時,難題出現了:有的小組提不出問題,有的小組設計的問題缺乏針對性,有的小組設計的問題偏離主題……於(yu) 是,我帶著班長、地理課代表、各組小組長,徒步考察長流河城區段,沿途講解、回答他們(men) 的疑問。

  通過實地踩點,學生們(men) 心裏有了底,腦中有了思路。我又對每個(ge) 小組逐個(ge) 指導、發起討論,終於(yu) 拿出了比較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提綱。

  3月27日,考察按計劃進行。當天晚自習(xi) 前,曾成同學興(xing) 奮地對我說:“長流河真的很美。河岸的櫻花已悄悄盛開,水麵在微風輕拂下泛起漣漪。生態文明離我們(men) 並不遙遠。”

  三個(ge) 小組的同學各有收獲——

  “生物調查組”通過分類觀察,發現喬(qiao) 木主要位於(yu) 綠道兩(liang) 側(ce) ,灌木和草本植物主要種植在坡地上,靠近水麵,不怕汛期洪水淹沒。“我們(men) 還發現了五隻白鷺先後掠過水麵,更加明白了濕地對於(yu)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yi) 。”有同學這樣寫(xie) 道。

  “河堤治理考察組”所考察的城區河段長約3公裏,他們(men) 發現:隻有約200米的河堤做了水泥牆一樣的修複,其餘(yu) 河段均采取生物固堤的方式;有的河段還修建成了階梯狀,很好地滿足了市民的“親(qin) 水”需求。

  “河流考察組”通過查閱資料發現,曆史上長流河是成都鋼鐵廠和四川化工總廠等傳(chuan) 統工業(ye) 的排汙渠道,水質很差。而現在河水清澈、魚翔淺底,這些都來自人們(men) 的不斷努力。

  人不負綠,綠定不負人。看著同學們(men) 的總結體(ti) 會(hui) ,我越發感覺到從(cong) 小培養(yang) “生態之心”,激勵學生為(wei) 維護美好生態而努力的重要性。相信未來的他們(men) 將帶著這顆“生態之心”,為(wei) 建設美麗(li) 中國、打造綠色家園貢獻力量

  “樹朋友”讓我更珍愛自然

  講述人:浙江杭州市蕭山區新街小學601班學生 沈彥琳

  在一次“關(guan) 愛綠水青山,環保從(cong) 小做起”生態文明教育主題班會(hui) 上,老師告訴我們(men) 要自覺地用行動保護我們(men) 的家園,於(yu) 是,一場交“樹朋友”的活動開始了。

  我的“樹朋友”就是校園裏那一棵棵銀杏樹。

  春天,銀杏樹上的葉子長出來了,像一隻隻綠色的蝴蝶停在樹枝上微微晃動。夏天,濃密的葉子把銀杏樹裝扮成了一把美麗(li) 的大傘(san) ,讓我們(men) 在樹下乘涼玩耍。秋天,秋風吹過,金黃的葉子一片片飄落在地上,像下了一場“黃金雨”。

  為(wei) 了讓我們(men) 更好地了解銀杏,老師還讓我們(men) 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查閱相關(guan) 資料,完成“銀杏樹身份證”調查表。通過這個(ge) 環節,我知道了銀杏樹也叫白果樹、公孫樹,是我國的珍稀樹種,有“活化石”的美稱;銀杏樹的果實和葉子不僅(jin) 可以入藥,還可以吃呢。

  為(wei) 了留住金秋銀杏的美景,我們(men) 還搞了一次水墨寫(xie) 生,並製作了銀杏葉書(shu) 簽,別提有多漂亮啦。

  秋去冬來,為(wei) 了讓“樹朋友”安然過冬,我們(men) 給它們(men) 穿上了“厚棉服”,用稻草把樹幹紮好;為(wei) 了讓它們(men) 喝飽水,我們(men) 還在老師、爸爸媽媽的幫助下,設置了噴淋係統。看著越來越挺拔的銀杏樹,我們(men) 都開心地笑了。

  和大樹交朋友,不僅(jin) 帶給我們(men) 無窮的想象,還讓我們(men) 越來越熱愛自然。未來,我們(men) 會(hui) 多種樹、種好樹、管好樹,讓大地更綠、環境更美麗(li) 。

  做有擔當的“小河長”

  講述人:湖南長沙市雨花區砂子塘萬(wan) 境水岸小學1605班學生 溫庭琿

  我的學校在綠草如茵、碧波蕩漾的圭塘河岸。可記憶中,上幼兒(er) 園時,每次從(cong) 圭塘河旁邊路過,我都會(hui) 捂著鼻子,拉著媽媽加快腳步:那時,沿岸垃圾遍地,兩(liang) 岸荒禿禿的,河水也被嚴(yan) 重汙染,散發難聞的氣味。

  等我上小學時,驚喜地發現圭塘河變漂亮了。岸邊還能休閑、娛樂(le) 、運動,真是一道亮麗(li) 的風景線。

  為(wei) 了保護好這條河,我們(men) 學校每年都會(hui) 舉(ju) 行“保護圭塘河,我們(men) 在行動”主題活動。在2018年的活動啟動儀(yi) 式上,區長還給我戴上了配著藍絲(si) 帶的小河長工牌,從(cong) 那一刻開始,我就加入了保護母親(qin) 河的大隊伍,光榮地成為(wei) 一名小河長。

  除了學習(xi) 環保知識,我還要帶動大家用實際行動保護圭塘河。每周,我和夥(huo) 伴們(men) 利用休息時間到河岸清掃垃圾,在人行棧道旁將亂(luan) 停的自行車擺放有序。平時放學後,我們(men) 會(hui) 督促同學們(men) 愛護公物,不要嬉戲打鬧、破壞花草、亂(luan) 扔垃圾。

  每年3月植樹節,學校會(hui) 組織同學們(men) 到指定的河岸植樹護綠。漸漸地,圭塘河兩(liang) 岸的樹木越來越茂盛,校園周邊的環境越來越優(you) 美。老師們(men) 還把課堂搬進大自然,科學老師在圭塘河公園上草本植物課,我們(men) 可以更直觀地觀察大自然;美術老師帶著我們(men) 用畫筆記錄下這裏的美好風景。

  看到煥發生機的美麗(li) 圭塘河,我下定決(jue) 心,一定要繼續做好小河長,盡責任、有擔當。

  在大蜀山,聆聽“四季語言”

  講述人:安徽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學八(7)班學生 焦榆宸

  我們(men) 家每年都有個(ge) “保留節目”:爸爸帶隊,登大蜀山。這些年來,大蜀山見證了我和妹妹的成長,我們(men) 也感受著它越來越美的變化。用爸爸的話說,真有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的感覺。

  聽爸爸說,大蜀山可不是一直都這麽(me) 美。很早很早的時候,抗戰爆發、合肥淪陷,侵華日軍(jun) 砍光了山上的樹,大蜀山成了禿山。後來雖然長起來一些植被,但恢複得很慢。我剛出生那會(hui) 兒(er) ,大蜀山的綠色仍然很少,還有農(nong) 民在山上開荒種地。到了最近這些年,人們(men) 對青山綠水越來越愛護,大蜀山森林公園也建起來了,植被越來越豐(feng) 富,鳥類、動物越來越多,簡直成了我們(men) 認識生物多樣性的大課堂。

  每年春天,大蜀山開始朗潤起來,綠意萌動;夏天,一走進公園大門,清新的空氣便迎麵撲來,綠樹環繞,美景如畫;秋天,鳥鳴蟲喃,紅葉紛飛,大蜀山變成了一本生態教材,供我們(men) 學習(xi) 研讀;到了冬季,大蜀山又好似一本回憶錄,遊客們(men) 在山路上談笑,回顧著一年的好光景,盤算著未來的好生活。

  大蜀山不僅(jin) 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休閑場所,更給我們(men) 搭建了一個(ge) 感受自然之美、聆聽四季語言的好去處。每次看到幹淨的地麵、整潔的景區,我和妹妹便會(hui) 情不自禁地當起“環保小衛士”,撿拾垃圾、愛護花草。我想,隻有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愛護它,才能讓這片綠色延續下去。長大後,我要把在大蜀山感受到的四季語言,說給更多人聽。

   【專(zhuan) 家點評】

  讓孩子們(men) 感知生態文明重要性

  作者:張磊(山東(dong) 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山東(dong) 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教授)

  建設生態文明,關(guan) 係人民福祉,關(guan) 乎民族未來。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引下,一堂堂生動的生態文明教育大課火熱開展,一株株“綠色樹苗”在這片土地上茁壯成長……正如國家主席習(xi) 近平就氣候變化問題複信英國弗朗西斯·霍蘭(lan) 德學校小學生時強調的,“中國各級各類學校都十分重視生態文明教育,中國小學生們(men) 都從(cong) 點滴小事做起,養(yang) 成節能環保的良好習(xi) 慣,學習(xi) 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龐大的係統工程,更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需要全社會(hui) 共同努力。持續推動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各方麵,教育引導廣大中小學生樹牢生態文明理念,培養(yang) 綠色低碳、勤儉(jian) 節約、文明健康的行為(wei) 習(xi) 慣和生活方式,做生態文明理念的積極傳(chuan) 播者和模範踐行者,是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li) 中國的重要內(nei) 容。當前,深化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要進一步讓環保意識紮根於(yu) 孩子心中,將綠色的種子種進下一代的心田。

  在學思結合中,不斷提升中小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深化生態文明教育,要立足青少年的認知規律和思維特點,以學生喜聞樂(le) 見的形式為(wei) 依托,既圍繞森林、河湖、土地、濕地、糧食等自然資源開展自然教育,又立足我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生態理念和當代生態文明建設實踐開展人文教育,在向青少年普及生態文明知識的同時,不斷提升其生態文明意識。傳(chuan) 承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積澱了豐(feng) 富的生態智慧,這是我們(men) 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思想寶庫。比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勸君莫打三春鳥,兒(er) 在巢中望母歸”的經典詩句等,都能給人深刻啟迪。在開展生態文明教育過程中,應注重引導學生理解把握中華文明“萬(wan) 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ang) 以成”的智慧,增強取之有節、用之有度、克己尚儉(jian) 的意識,深刻思考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道理。尤其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cong) 認識到實踐發生了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為(wei) 我們(men) 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提供了絕佳的教材。要用好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生的曆史性變革、取得的曆史性成就,向廣大青少年講好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精彩故事,引導學生深刻認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把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chan) 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chan) 力的道理內(nei) 化於(yu) 心。

  在知行合一中,不斷提升中小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yang) 。深化生態文明教育,要讓學生在行中學、行中悟,既要懂道理,又要做道理的實踐者,用雙手為(wei) 祖國播種綠色,增強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意識和行動自覺。當前,應以建設綠色學校為(wei) 主線,組織開展環保創意設計比賽、綠色科技類競賽、低碳環保小能手評比、垃圾分類實踐、塑料汙染防治科普等綠色實踐活動,積極營造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園生態文化。通過常態化製度化開展生態文明主題教育活動,推動生態文明理念入眼入耳、入腦入心,教育青少年從(cong) 小事做起,養(yang) 成綠色、環保、低碳、適度、健康的行為(wei) 習(xi) 慣和消費方式。同時,創新發展校外社會(hui) 實踐活動,積極打造生態主題研學品牌和精品研學路線,創新利用各級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勞動實踐基地、生態環境宣傳(chuan) 教育基地、生態環境科普基地等場所資源,開展課外生態環境保護實踐活動、綠色主題調研活動,進行“互動式”“沉浸式”“體(ti) 驗式”“情景式”教育,引導學生深刻感受生態文明建設成效,不斷提升生態文明素養(yang) 。

  深化生態文明教育,還應教育引導學生不斷強化人與(yu) 自然生命共同體(ti) 、地球生命共同體(ti) 理念。發展經濟不能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是舍棄經濟發展而緣木求魚。在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國正在開展前所未有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良好生態環境成為(wei) 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wei) 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像塞罕壩這樣的“綠色奇跡”一個(ge) 接一個(ge) 地湧現。青少年不僅(jin) 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力軍(jun) ,更是人類美麗(li) 家園的實踐者、推動者。深化生態文明教育,要引導青少年攜手應對全球性生態問題,為(wei) 開展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共同推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等發揮才智,成為(wei) 人類美好家園的積極建設者。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靳曉燕、張勝、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杜克成)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