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黃河澄泥硯傳人的傳承和創新

發布時間:2022-06-15 11:1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鄭州6月14日電 題:黃河澄泥硯傳(chuan) 人的傳(chuan) 承和創新

  作者 王宇

  黃河澄泥硯,作為(wei) “中國四大名硯”中唯一個(ge) 以泥土為(wei) 材質的硯種,曆經黃河水淘洗與(yu) 烈火焚燒,至今仍備受歡迎。近日,記者采訪了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黃河澄泥硯傳(chuan) 承人張慧,聆聽她與(yu) 澄泥硯之間創新與(yu) 傳(chuan) 承的故事。

  在“中國四大名硯”之中,端硯、歙硯、洮硯都以產(chan) 地命名,且都是石硯,唯獨澄泥硯是以製作工藝命名的硯種。澄泥硯既不是陶也不是瓷,是介於(yu) 兩(liang) 者之間一種材質。

  走進張慧位於(yu) 河南省鄭州市惠濟區的黃河澄泥硯工作室,一方方經過特殊爐火燒煉而成黃河澄泥硯,質堅耐磨,觀若碧玉,撫若童肌。

  “80後”的張慧從(cong) 小就生活在黃河岸邊,父母是業(ye) 內(nei) 有名的工藝大師張存生和王玲。家族的傳(chuan) 承讓她早早接觸上這門手藝,十幾歲就開始參與(yu) 澄泥硯的製作。

  雖然承襲了家傳(chuan) ,但張慧希望能讓更多的人了解黃河澄泥硯背後故事。

  “澄泥硯起源於(yu) 秦漢,鼎盛於(yu) 唐朝,可惜後來幾近失傳(chuan) 。”張慧介紹,20世紀80年代,經過其父母的多年努力,終於(yu) 將黃河澄泥硯這一門技藝成功複原。

  黃河澄泥硯雖被複原,但其產(chan) 量其實並不高。

  據張慧介紹,製硯用泥必須以沉澱千年的黃河漬泥為(wei) 原料,選址采掘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河泥采掘後要先在籮中篩去大顆粒,再經過兩(liang) 三層絹袋過濾,最終沉入底層絹袋的細泥就是澄泥。澄泥做成泥坯後還要至少靜置一年以上,待燥性完全消失方能使用。

  由於(yu) 黃河澄泥硯以柴窯燒製,顏色也多以朱砂紅、鱔魚黃、蟹殼青為(wei) 主。在很長的曆史時期內(nei) ,黃河澄泥硯都以其“貯墨不耗,積墨不腐”、“嗬氣生津,觸手生暈”、“發墨而不損毫”等特點在硯台中享有盛名。

  在古老技藝傳(chuan) 承下來後,張慧和家人們(men) 又開始把這一古老的技術融入諸多文化元素,創新求變。

  “在製作黃河澄泥硯時,我們(men) 選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河南文化符號,例如黃河、龍門石窟、青銅大鼎、仰韶彩陶、安陽甲骨、唐三彩等。”張慧介紹說,在提煉藝術元素的過程中,來挖掘河南悠久的曆史文化。

  如今,張慧在黃河澄泥硯製作技藝的基礎上,已經做了許多創新,顏色也變得多種多樣。通過添加眾(zhong) 多現代元素,創作出了許多符合年輕人口味的旅遊文創產(chan) 品。譬如,將鄭州的地標性建築二七紀念塔、黃河鐵路大橋、少林禪宗祖師達摩等融入黃河澄泥硯的製作之中,備受歡迎。

  在張慧工作室內(nei) ,擺滿了茶具、杯、碟、碗等各種造型的小掛件、把玩件。這些文創作品不僅(jin) 緊貼百姓生活,還兼具裝飾性和實用性特點。

  “這些作品都是在澄泥硯製作技藝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不同的是,它們(men) 不再是硯台,而且外麵上了一層無毒無味的釉料。”張慧說,目前工作室還創作了一些便攜式紀念品,尤其受海內(nei) 外遊客的喜愛。

  談及澄泥硯製作技藝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張慧說,“老藝人年齡越來越大,早晚有幹不動的那一天。如果年輕人不傳(chuan) 承,這個(ge) 技藝早晚就沒了。所以,需要我們(men) 這代人靜下心來做好創新和傳(chuan) 承,這也將是一個(ge) 巨大的挑戰。”(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