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流行音樂要堅持人民創作導向
作者:張闊(東(dong) 北師範大學音樂(le) 學院副教授)
“我們(men) 的文學藝術都是為(wei) 人民大眾(zhong) 的。”1942年5月,毛澤東(dong) 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指出了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站在無產(chan) 階級和人民大眾(zhong) 的立場上,要將為(wei) 人民大眾(zhong) 服務、為(wei) 工農(nong) 兵服務,當作文藝工作者的根本立場。如今,黨(dang) 中央反複強調“讓文藝的百花園永遠為(wei) 人民綻放”,並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堅守人民立場,書(shu) 寫(xie) 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始終是廣大文藝工作者必須遵守的基本準則。
時代的發展塑造了諸多文藝類型,中國當代流行音樂(le) 始終把握時代脈搏,在文藝人民性立場上寫(xie) 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在1984年央視春晚舞台上,一首《我的中國心》通過電視機飛進了千家萬(wan) 戶,澎湃的歌聲激發了國人的民族自豪感,記錄了無數中國人的奮鬥曆程。這樣的流行歌曲還有很多,《明天會(hui) 更好》《讓世界充滿愛》《北京歡迎你》《一起向未來》等音樂(le) 作品,從(cong) 人民群眾(zhong) 的奮鬥故事中深挖創作題材,著力描述中華民族的時代之變,凝聚成不同時期國人心潮澎湃的真實表達;《信天遊》《我熱戀的故鄉(xiang) 》《走西口》等歌曲,從(cong) 人民群眾(zhong) 的鄉(xiang) 土文化出發,著力展現民間文化之美;還有不少借助互聯網傳(chuan) 播開來的流行歌曲,成為(wei) 網絡文化潮流的時代印記。
中國流行音樂(le) 在紮根人民、服務人民的過程中,也將與(yu) 人民群眾(zhong) 密切相關(guan) 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作為(wei) 音樂(le) 創作的寶庫,從(cong) 中汲取營養(yang) ,創作精品,引領大眾(zhong) 審美。20世紀90年代以來,眾(zhong) 多流行音樂(le) 創作者在實踐中不斷探尋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流行音樂(le) 結合的途徑,以曲藝唱腔、民族器樂(le) 、古典意象、古典詩詞等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元素,共同建構起流行歌曲的中國風格,使中國流行音樂(le) 在本土化進程中展現出了更為(wei) 鮮明的中國美學特質,受到了廣泛歡迎。前段時間,幾位歌手接連舉(ju) 行了線上演唱會(hui) ,一批經典流行音樂(le) 勾起了歌迷的青春記憶,引發熱議。其中,歌手周傑倫(lun) 早期演唱會(hui) 重映屢登熱搜榜。眾(zhong) 所周知,周傑倫(lun) 的很多作品都是中國風歌曲的代表。如《青花瓷》《本草綱目》等,無論是歌詞,還是曲風,都從(cong)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了寶貴靈感。這些音樂(le) 作品,滿足了觀眾(zhong) 期待,也引領了審美風尚,成為(wei) 流行音樂(le) 的經典之作。
總而言之,中國流行歌曲密切關(guan) 注中國社會(hui) 變遷,創作緊緊依靠人民,深深植根人民,從(cong) 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生活中汲取創作靈感,記錄人民群眾(zhong) 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審美需求之變,以獨有的魅力呈現出濃厚的時代氣息,展現著人民群眾(zhong) 的精神需求。
當下,中國流行音樂(le) 的發展土壤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一方麵,全媒體(ti) 豐(feng) 富了人民群眾(zhong) 享受音樂(le) 的方式。數字音樂(le) 逐漸取代傳(chuan) 統唱片載體(ti) ,音樂(le) 傳(chuan) 播的時間、空間局限被打破,各類音樂(le) 平台競相發展,成為(wei) 流行音樂(le) 傳(chuan) 播的主陣地。融媒體(ti) 時代,互聯網、移動設備、短視頻軟件、自媒體(ti) 平台重塑了流行音樂(le) 的傳(chuan) 播模式,建立起全方位傳(chuan) 播矩陣。觀眾(zhong) 可利用各類軟件,隨時體(ti) 驗音樂(le) 科技帶來的最新成果,形成了準入門檻低、形式多樣、易於(yu) 操作的音樂(le) 參與(yu) 方式。
另一方麵,新媒體(ti) 的出現極大地豐(feng) 富了流行音樂(le) 傳(chuan) 播載體(ti) ,音樂(le) 創作者與(yu) 人民群眾(zhong) 之間的關(guan) 係不斷拉近。目前,各類音樂(le) 平台不斷通過技術升級增強觀眾(zhong) 的體(ti) 驗感,從(cong) 線上音樂(le) 社區到音樂(le) 直播,互聯網將用戶、平台、音樂(le) 創作者聯結成一個(ge) 整體(ti) 。歌手與(yu) 觀眾(zhong) 的互動更便捷,觀眾(zhong) 通過音樂(le) 平台享受精彩表演的同時,還可以實時發彈幕評論,促進了台上台下的碰撞交流,人民的主體(ti) 地位不斷增強。
然而,在科技、手段、平台等快速發展的今天,中國流行音樂(le) 領域的新作佳作顯然還無法滿足人民群眾(zhong) 的文化需求。相比20世紀八九十年代華語樂(le) 壇人才輩出、好歌湧現,當前流行音樂(le) 的發展現狀,的確需要從(cong) 業(ye) 者認真反思。
對於(yu) 普通聽眾(zhong) 來說,有些新歌幾乎“長得一樣”,像是同一台機器批量化生產(chan) 的工業(ye) 品。有的歌曲歌詞中英文夾雜,不知所雲(yun) ;有的歌曲旋律單調,沒有記憶點;有的歌曲舞台呈現一味求“炸”,缺乏美感。當某些創作者一味追求科技含量、國際範時,中國流行音樂(le) 原本具備的古典美、寫(xie) 意美,乃至人民性,都淡化了,甚至不見了。
當然,部分流量歌手的創作,並不能代表中國流行音樂(le) 的整體(ti) 發展現狀。歌壇也不乏人民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好歌,如《孤勇者》《聽聞遠方有你》等,受到了不同年齡段觀眾(zhong) 的喜愛。但是,我們(men) 仍然有必要重申“文藝為(wei) 人民”的重要性。越是麵對科技的進步、音樂(le) 理論的發展,越要將筆觸傾(qing) 向人民,堅持與(yu) 時代同向,與(yu) 人民同行,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個(ge) 性化、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新的發展階段,如何用好中華傳(chuan) 統音樂(le) 文化,讓流行音樂(le) 再創佳績。必須把人民群眾(zhong) 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滿不滿意作為(wei) 檢驗藝術的最高標準。在不斷嚐試中開拓流行音樂(le) 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碰撞的新模式,充分表達人民群眾(zhong) 的意誌與(yu) 情感。立足於(yu) 人民群眾(zhong) 的審美觀、價(jia) 值觀,不斷在豐(feng) 厚的傳(chuan) 統文化土壤中求索,發掘更多有曆史厚度、文化深度、情懷溫度的創作題材,努力實現將流行音樂(le) 的表達同人民群眾(zhong) 的精神需求和審美取向緊密結合,在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音樂(le) 創作中,不斷開啟新的篇章。
(本文係2021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當代流行音樂(le) 文化的‘中國精神’表達研究”階段性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