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卑斯:“綠草蒼蒼” 何以心憂
光明日報駐布魯塞爾記者 劉軍(jun)
“以後畫阿爾卑斯山可以不用灰色顏料,僅(jin) 綠色顏料足矣,最多在山頂的冰雪永凍層點綴一點‘雪’的白色”。這不是開玩笑,而是瑞士巴塞爾大學和洛桑大學的研究人員自1984年到2021年利用衛星遙感探測技術,對阿爾卑斯山脈植被演變進行了近40年的連續空中拍照和研究後得出的結論。
洛桑大學地表植物動態研究所主任瑪利埃多斯不久前在瑞士《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指出,科學界早就注意到北極地區“變綠”現象,但一直缺乏科學數據。此次對阿爾卑斯山區“變綠”現象的研究是最全麵和深入的一次。該研究揭示出阿爾卑斯山脈從(cong) “灰頭土臉”向“青山綠水”演變過程中的憂患——全球氣候變化與(yu) 山脈、植被和冰川的相互影響。
阿爾卑斯山脈聳立在歐洲南部。西起法國東(dong) 南部尼斯附近的地中海海岸,呈弧形向北和東(dong) 延伸,經意大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德國,東(dong) 止奧地利,總麵積約22萬(wan) 平方公裏,長約1200公裏、寬120~200公裏,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阿爾卑斯山脈是隆河、萊茵河、波河和多瑙河等多條歐洲主要河流的發源地。從(cong) 阿爾卑斯山脈流出的高山雪水注入北海、地中海、亞(ya) 得裏亞(ya) 海和黑海。阿爾卑斯山脈還將歐洲分成海洋性氣候、地中海型氣候和大陸性氣候等幾個(ge) 氣候帶。阿爾卑斯山脈植被隨著海拔和氣候的差異呈梯級變化:穀底和低矮山坡上生長著椴樹、櫟樹、山毛櫸、白楊、榆、栗、花楸、白樺、挪威楓等落葉樹木;海拔較高地帶生長著雲(yun) 杉、落葉鬆等針葉林;在雪線以下和林木線以上地帶是茂盛的草地,也是夏季高山牧場;阿爾卑斯山脈南麓的濱海地區主要生長著海岸鬆、棕櫚、龍舌蘭(lan) 和仙人果等地中海植物。
巴塞爾大學生物學教授、研究項目的主要負責人胡弗指出,阿爾卑斯山脈森林的最高海拔高度為(wei) 1700米左右,從(cong) 該海拔高度到裸露岩石線之間的綠色植物增加了77%。他強調,40年就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應引起全社會(hui) 的廣泛關(guan) 注。研究表明,阿爾卑斯山區綠色植物增加並沒有達到“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科學家的測試表明,高山植被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計。氣候變暖導致雨水增加和氣溫升高,而綠色植物“入侵”則逼迫雪線上升,減少地麵對太陽光的反射能力,反過來會(hui) 加快氣候變暖速度,形成惡性循環。綠色植物“上侵”還讓已非常脆弱的阿爾卑斯生物多樣化受到了更大的威脅。
研究人員發現,包括瑞士國花雪絨花在內(nei) 的一些高山植物已受到嚴(yan) 重威脅。雪絨花也叫火絨草,為(wei) 多年生草本植物或亞(ya) 灌木,非常耐寒,抗旱能力強,不耐高濕潤環境,多生長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岩石斜坡上。盡管這些植物千百年來在高寒的“艱苦”環境中生存,但因其“高處不勝寒”的地理位置致使它們(men) “孤芳自賞”,與(yu) 入侵植物相比明顯處於(yu) 劣勢。隨著生存環境的改變和外來植物入侵,一些高山植物正在走向衰亡。
工業(ye) 革命以來,工業(ye) 碳排放量急劇增加。隨著國際航空運輸業(ye) 的發展和家庭汽車的普及,交通工具尾氣排放已是城市熱島效應和空氣汙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與(yu) 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風景秀麗(li) 的湖濱、山地生活。阿爾卑斯山區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有皚皚雪山、清湍飛瀑、田園木屋,廣袤的森林、牛羊成群的高山牧場,冬季是全球最著名的“滑雪天堂”,夏季則是人們(men) 登山和徒步旅遊的樂(le) 園。
百餘(yu) 年的旅遊開發已徹底改變了阿爾卑斯山區的自然生態環境。人為(wei) 和自然因素引發的氣候變化導致全球各地的冰蓋、冰山和冰川融化,而且速度越來越快。百餘(yu) 年來,阿爾卑斯山脈的1200多條冰川麵積已縮減了近三分之一。長達23公裏、麵積130平方公裏的歐洲第一冰川阿萊奇冰川以每年幾十米的速度後退。據估計到2080年,阿爾卑斯山區絕大部分冰川將消失。40~50年後,裸露的岩石將“披上”綠色植物。
瑞士研究人員的研究結果表明,高海拔地區出現“綠草蒼蒼”景象,並不意味著生態環境良好。大自然有其獨特的生存法則,不同地質、不同的海拔高度生長著不同類別的植物,孕育著不同種類的動物,必須因地製宜,合理開發,才能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平衡,達到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
(光明日報布魯塞爾6月16日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