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思政課接地氣:創新形式和直播授課是重點
創新形式直播授課,福建醫科大學教師林明惠——讓思政課接地氣冒熱氣(解碼·思政課怎麽(me) 講)
核心閱讀
視頻直播授課、線上線下互動、開設100多場線上講座……福建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教授林明惠不斷更新知識儲(chu) 備、創新授課形式,用學生易於(yu) 接受的方式把思政課講深、講透、講活。投身思政工作12年,林明惠始終希望自己能當好學生進入社會(hui) 前的“導航員”。
幹淨清爽的短發、潔白筆挺的襯衫、瘦高挺拔的身材,一個(ge) 矯健的身影快速走上講台……這名充滿活力的年輕人,就是被稱為(wei) “明惠兄”的福建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教授林明惠。
從(cong) 包裏掏出支架,將手機固定在教室第一排,點開B站“明惠兄”賬號,一場思政課程直播拉開帷幕。“同學們(men) 好!我是林明惠,大家可以叫我明惠兄。和大家約定一下,上課時允許大家看手機,如果覺得我哪裏講得不好,歡迎在直播評論區直接‘吐槽’。當然,講得好的地方,大家發幾句表揚的話我會(hui) 更開心!”幾句簡單的開場白,就讓課堂氛圍活躍了起來。
“學生更易接受怎樣的方式,老師就要做怎樣的創新”
“福州的5月真是有點熱啊,大家知道為(wei) 什麽(me) 城市的溫度要比鄉(xiang) 村高呢?”拿著手中課本當扇子,林明惠在講台上邊踱步邊問。“熱島效應吧?”學生的回答得到林明惠的肯定:“沒錯!那如何才能既保證經濟運行又能降點溫呢?”又一個(ge) 問題拋出,同學們(men) 開始討論,手機上的直播間裏,正在觀看直播的師生也紛紛發言……
“踐行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式,直播間的這位同學說得非常好!”線上線下同步互動,林明惠很快得到了想要的那個(ge) 答案,同時也引出了當日課程的主題——“同學們(men) ,今天我們(men) 要講的,就是‘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經濟運行的新常態……”
2020年初,受疫情影響,福建醫科大學的所有課程由線下轉為(wei) 線上,作為(wei) 思政課教師的林明惠很快發現了線上授課的“短板”:“課堂沒有互動,學生容易走神,老師也不能及時得到學生的反饋,效果不佳。”
“一次上課前的統計,我發現經常去B站看直播、找視頻的學生已經占了班級總人數的八成以上。”林明惠把線上教學點轉移到了B站,並給自己的賬號起名為(wei) “明惠兄”,“我覺得老師和同學是平等的,同學們(men) 可以把我當作大哥哥一樣來谘詢各種問題。”林明惠笑道。
“線上教學更要把黨(dang) 的創新理論講好。”為(wei) 了讓思政課在線上更有活力,林明惠在課程設置、案例選擇上比以往更花心思,林明惠選擇的案例往往就是當下的熱點事件,“小到避免糧食浪費,大到踐行綠色發展方式,學生更易接受怎樣的方式,老師就要做怎樣的創新。”林明惠說。
“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須是源頭活水”
教室一角,林明惠埋頭奮筆疾書(shu) ,“慶祝中國共產(chan) 主義(yi) 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hui) 剛結束,要及時把大會(hui) 精神宣講給青年學生”。一個(ge) 多小時過去,一張寫(xie) 滿文字、改了又改的文稿呈現在眼前,整理好服裝,在手機鏡頭前,林明惠開始錄製短視頻。
“新時代的青年,衣食無憂而不忘艱苦,歲月靜好而不丟(diu) 奮鬥。這世上沒有‘躺贏’的捷徑,也沒有‘內(nei) 卷’的成功,奮鬥的路,每一步都算數……”寥寥數語,佳句迭出。“視頻時長1分40秒,但從(cong) 選題、文案到錄製、剪輯,往往要耗時3個(ge) 小時以上,真可謂‘每一秒都算數’。”林明惠說。
“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須是源頭活水。”為(wei) 了及時、準確地給學生宣講黨(dang) 和國家的重要理論,林明惠對各項時政熱點保持著高度關(guan) 注,“想要給學生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老師就必須有充足的知識儲(chu) 備,當好源頭活水,用汩汩甘泉滋潤學生心靈。”
進入思政課教師隊伍4年多來,參加學術交流、訪學進修、課題調研,林明惠利用各種機會(hui) 為(wei) 自己“充電”,“老師要常有‘本領恐慌’,但不能有‘本領缺失’。”“觸網”兩(liang) 年多以來,林明惠參與(yu) 省委宣傳(chuan) 部、團省委、省委講師團組織的“青說七一”視頻錄製,自己拍攝、製作40多個(ge) 理論短視頻,並上傳(chuan) 至多個(ge) 網絡平台。同時開設100多場線上講座,聽眾(zhong) 超過260萬(wan) 人次。
“當好學生進入社會(hui) 前的‘導航員’”
2020年秋季,林明惠承擔了學校研究生新生的思政課教學任務,麵對著這些“大朋友”,林明惠想到的第一個(ge) 問題便是“如何當好學生進入社會(hui) 前的‘導航員’?”在他看來,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規劃未來是首要任務。
一次課上,林明惠為(wei) 同學們(men) 展示了1921年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時,黨(dang) 的開創者的年齡:“彼時毛澤東(dong) 同誌28歲,陳潭秋同誌25歲……他們(men) 在像同學們(men) 這樣的年紀,成了中國近現代史上最成功的開創者。同學們(men) ,未來的5年、10年,你會(hui) 成為(wei) 什麽(me) 樣的人?”一句認真的詢問,讓坐在台下的福建醫科大學健康學院碩士研究生王笛陷入思考,“林老師引導我們(men) 認真地思考當下、籌劃未來。”王笛說。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王笛經常找“明惠兄”請教職業(ye) 規劃,在林明惠的指導下,王笛明確了自己的職業(ye) 選擇——成為(wei) 一名教師。林明惠說:“我有8年的輔導員工作經曆,加上4年的思政教師身份,12年的思政工作經曆,讓我和學生的心靈距離更近。”
“明理說事談人生,惠言微論共成長。我最大的心願就是繼續投身思政課教學,讓理論接地氣冒熱氣,讓學生更喜歡這門課。”林明惠說。
記者 劉曉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